刘亮显 郭骏豪
近年来,中国大陆的军事现代化已从根本上改变了台海两岸的军力格局。大陆的新型潜艇和先进的地空导弹,尤其是短程陆基弹道导弹,极大地削弱了台湾的地理优势。台湾无法再指望采用对称方式,如以“爱国者”拦截弹,柴油动力潜艇、水面舰艇、F-16战机、P-3海上巡逻反潜机等武器来回击解放军。因此,台湾必须重新思考和设计其防卫战略,强化作为防卫一方的“不对称”优势,采取陆军地面防卫等以防御为核心的“刺猬战略”来阻扰对手达成战略目的,而不是妄想摧毁中国大陆的军事力量。只有这样,台湾才能有效遏制大陆进攻,也为美国考虑是否介入台海冲突争取更多的时间。总之,台湾应该更多地立足自身的军事力量来进行防御。
在以前的大部分台海冲突想定分析中,不管是独立作战,还是仰仗美国的协助,台湾都能遏制大陆的进攻,实施有效威慑。一些研究报告声称,大陆在对台攻击上只拥有少量的非精确近程导弹,只能实施所谓的“惩罚性打击”。这种打击可以起到恐吓作用,但无法在战略上奏效。事实上,台海两岸局势近年来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陆在过去的十年中大大增强了对台实施精确、决定性打击的能力,美国近期的许多相关分析也对台湾在短期内抵抗大陆攻击的能力提出了质疑。
但台湾内部仍对大陆军力的增长意见不一,因此在制定军事策略上存在严重的政治分歧。从1993年到2003年,台湾军费预算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都在减少,而另一方面台湾面临的威胁却日益加剧。原因可能是台湾没有意识到威胁,政治体系僵化或对自身的防卫体系和地缘优势抱有盲目自信,还有就是台湾当局深信美国会在台海冲突爆发时及时提供军事援助。虽然抱有矛盾的态度且防务预算短缺,台湾仍不断从美国购买价格不菲的武器系统,包括PAC-3导弹系统,P-3海上巡逻机,F-16战机、“基德”级驱逐舰和柴油动力潜艇。据报道,台湾甚至在尝试独立发展进攻性武器,包括大力开发射程达为500-1000千米的“雄风IIE”型巡航导弹。可以看出,台湾当局严重误判了当前的威胁,军费预算分配极不合理。PAC-3和其他军购耗资巨大,但这些经费投入并未真正削减来自大陆的威胁。此外,攻击性武器的采购更会引发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因为大陆将难以确定攻击的来源是美国还是台湾。而且从数量上来讲,这些采购的武器只是杯水车薪,根本起不到震慑大陆的作用。
尽管台湾也有一些性价比高且不会引发不安定因素的防卫手段来应对大陆的精确打击、进攻和封锁,但要想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台湾还须重新考虑其防卫战略。与其用耗资巨大的PAC-3摧毁来袭的弹道导弹,不如加固关键设施,对重要的基础设施进行备份,以增强在远程精确火力打击下的生存能力。对台湾而言,倚重在炮击后所剩无几的海、空军对抗大陆进攻绝非上策,而应集中力量发展专业化的、配备短程防御武器的常备军。为应对大陆对台的长期封锁,台湾应储备关键物资,构建基础设施,使台湾民众在在缺少外援,长期被封锁的情况下也能在一定时期内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还需说明的是,台湾不应过度发展进攻型武器,如违反人道主义的战术核武器等。
这种对策可称为“刺猬战略”。藉此战略台湾可抵抗大陆的进攻达数周甚至数月之久,而非消极等待美国的介入。相对于台湾现行的进攻性防卫策略,“刺猬”战略较为温和,台湾可趁机做好防御准备,强化军事威慑,阻止大陆针对台湾的“斩首”行动或军事行动。更重要的是,该战略使美国有时间考虑是否要介入台海冲突,以避免贸然决定同中国大陆开战。
台湾大规模军购计划回顾
2001年4月,美国布什政府改变了对台执行20多年的政策,提出向台湾出售8艘柴油动力潜艇,售价123亿美元。这还仅是一揽子军售的一部分,此次军售还包括6套耗资43亿美元的PAC-3地对空导弹和12架价值16亿美元的P-3C海上反潜巡逻机。该军售遭到了大陆的强烈抗议,也在台湾引发了广泛争议,使台湾当局面临巨大压力。当时,美国国防部负责亚洲事务的副部长理查德劳利斯声称,该预算能否获得通过可以显示台湾对自身进行防御的决心,他还警告了台湾该军售失败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
该军售案的早期版本还包括向台出售新型的P-3C,这需要重启在1990年就已经关闭的一条生产线,而且每架飞机的成本高达3亿美元。台湾各方均认为该军售耗资过于巨大,台湾亲民党领导人更将此次军购视作美国以保护台湾为由对台湾进行的勒索。高昂的开支和严重的分歧引发了台湾的政治僵持和闹剧。从2004年到2007年,这项军购的提案被驳回了60多次,一直到2007年6月才有了结果。当局通过了一个缩水的提案,拨款10亿美元购买改进型P-3飞机并升级台湾的PAC-2地空导弹系统(可能升级到PAC-3标准)。台湾立法院仅划拨了600万美元资助对购买美国柴油动力潜艇的后续可行性研究,这等同于无限期推迟或是枪毙了该计划。
支持最初军购案的理由是要以“对称“的方式对抗大陆武力威胁。例如,P-3C“猎户座”反潜机适宜在广阔的海域上执行监视巡逻任务,可帮助台湾对抗大陆现代化的柴油动力潜艇和核动力潜艇。8艘“现代”级柴油动力潜艇可用于对抗大陆发展迅速的水面部队和潜艇。PAC-3可用来使重要目标免受大陆短程弹道导弹、强击机和高精度陆基巡航导弹的攻击。不过通过细致分析可以发现,上述三种武器都无法在当前和不久的将来满足台湾防御的需要,这些武器都易受到大陆现有武器系统的攻击,因此采购这些武器装备纯属资源浪费。通过对比台湾和大陆的军力装备,我们可以对此结论进行分析。
台湾PAc-2、PAC-3地空导弹VS大陆近程弹道导弹
当前,台湾方面面临着大陆短程弹道导弹的威胁。2005年,台湾库存有200枚左右PAC-2拦截导弹,分为三组。每组包括一套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一个交战控制台、通信设备和8具导弹发射架(每具配4枚导弹,还有一枚上膛)。理论上,这三组PAC-2导弹最多能摧毁192枚(即3×8×4×2=192)短程弹道导弹。但根据地空导弹发射要求,为提高命中率,须以两枚导弹拦截一个目标。这样相当于导弹数量缩减了一半,拦截成本提高了一倍。如果不增加PAC导弹库存量,台湾现有的PAC-2导弹只能拦截约96枚来袭的短程弹道导弹,当然在将现役的PAC-2升级为PAC-3之后,拦截的导弹数可达到1 92枚,因为每具PAC-3导弹发射架可携弹16枚。但即便如此,大陆近千枚短程弹道导弹中(2007年存量)也有超过900枚可以毫无阻碍地命中目标。
如果没有PAC雷达引导,“爱国者”拦截弹就无法工作。但大陆可以使用短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战术飞机发射的自控反辐射导弹以及从大陆本土起飞的“哈比”反辐射无人攻击机来摧毁这些雷达。届时台
湾只好使用地空导弹来保护这些雷达,而无法用它们来防卫机场、指挥所,重要基础设施和其他的关键设施。
此外,防护特定重要目标(如左营海军基地)的PAC-3系统也可能遭受到大陆短程弹道导弹的饱和攻击而被摧毁。大陆可先发射老式的、不太精确的导弹以消耗台湾的拦截弹,接着再以精确制导导弹实施精确打击。一直密切关注中国二炮部队的马克史托克(MarkStokes)也指出,大陆可能已成功研制出末段制导系统,能突破同样使用末段制导系统的导弹防御系统,如“爱国者”拦截弹系统。
有些人认为大陆的弹道导弹精度差,无法实施精确打击。如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迈克尔-欧汉伦曾在2000年刊文指出,中国大陆制造的短程弹道导弹误差太大。但欧汉伦的结论是建立在1999年或更早的数据基础上的,而现在大陆的导弹无论命中精度还是库存数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台湾“国防部”2007年9月发表的报告指出,大陆短程弹道导弹的误差应为不超过40米,且从武器发射到导航的各个环节都使用了GPS全球定位系统来提高精度。美国海军情报局在2004年的报告中也指出,中国大陆正在制造可攻击海上大型舰艇的弹道导弹。2006年,该局又称中国大陆的机动弹头采用了红外或雷达制导。这些报告显示出,中国大陆应该已掌握了制造精确制导弹道导弹所必需的技术。如今,大陆的弹道导弹已成为精确打击的杀手锏,而非只是恐吓台湾的工具。大陆可以在简单警告甚至不警告的情况下,摧毁大量的台军固定目标。
台湾P-3反潜机VS大陆潜水艇
台湾购买P-3“猎户座”反潜机的举措似乎合情合理,因为P-3被证明拥有良好的潜艇搜寻能力。而大陆拥有一支庞大的潜艇部队,其中至少包括50艘柴油动力潜艇和9艘核潜艇。台湾上世纪60年代产的s-2型“追踪者”反潜机已是老不堪用,反观面临同样战略需求的日本,却拥有110架P-3反潜机。事实上,要对抗大陆的潜艇部队,台湾就算有12架P-3C也是收效甚微。原因很简单:P-3飞机需要安全的起飞和着陆场,但一旦台海全面战事爆发,恐怕台湾大部分机场都将在火力准备阶段就被大陆摧毁,台湾很难掌握制空权。更进一步来讲,12架P-3仅能监控大陆潜艇行动海域的一小部分,如考虑到战损的话,可监控海域面积还将缩小。在和平时期和发生有限冲突时,12架P-3可被用于侦查和海上巡逻,但战时能起到的作用就很小了。
台湾柴油动力潜艇VS大陆海军
只有以进攻方式使用时,柴油动力潜艇才能有效打击对方的海军和商业船队。当然也不可否认,确有将柴油动力潜艇有效用于本土和近海防御的战例。如1982年阿根廷对阵英国皇家海军的马岛海战中,阿根廷的209型柴油动力潜艇就进行了防卫作战。尽管该潜艇对英军的水面舰艇和潜艇进行了大量攻击,但未能破坏英军舰船。反观英国皇家海军,在耗尽了几乎所有的反潜武器后,也未能击沉或击毁阿根廷的209型柴油动力潜艇。
反之,在进攻行动中有效使用柴油动力潜艇的例子也屡见不鲜。美国、德国和英国的潜艇都擅长进攻战。二战之后,科技发展迅猛,极大地转变了柴油动力潜艇的战斗角色。它们不再高速游弋在海面搜寻目标,然后下潜作战,而是必须保持下潜状态,其时速也只能达到4节。潜艇要以低速慢慢向敌方舰船可能部署的地域行驶,这些地域包括地理要冲、航道,敌方码头附近海域或者海军基地等。
将柴油动力潜艇看作高效的反潜武器是不正确的。如果配备了适当的鱼雷,柴油动力潜艇理论上是可以攻击其他潜艇的,但实际上难度很大,因为现代潜艇的航行噪音很小,被发现的概率极低。美国国会图书馆下属的国会研究服务部曾报道,“基洛”级柴油动力潜艇甚至比改进型的“洛杉矶”级核动力潜艇噪音更小。在合理保养的情况下,“现代”柴油动力潜艇能被探测到的距离是200码到4海里,非常之短,因此柴油动力潜艇是很难在远距离发现其他潜艇的。
这也正体现出低速航行对柴油动力潜艇的重要性。如果只有相距数海里的距离才能发现敌方潜艇,那么对大面积海域进行有效搜索将花费大量的时间。此外,搜索敌方的潜艇也有可能反被敌方发现,并遭到攻击。因此,如果在探测距离、搜索速度和航行噪音上不占优势的话,柴油动力潜艇是无法成为高效反潜平台的。柴油动力潜艇的优势在于打击水面舰艇、布雷和收集情报,而这些都只是辅助进攻作战的行动。
一旦台海爆发冲突,台湾潜艇可通过在大陆海港布雷、用鱼雷或巡航导弹攻击大陆离港的军舰等来发挥效能。相对于消极防守,此举可大大增加台湾成功抵御大陆海军的几率。但大陆将难以判断攻击来源,可能将攻击误判是美军所为。特别是如果使用了被列入2001年军购计划的Ma rk48型鱼雷,大陆误判的可能性会更大,因为美军很多潜艇也装备了该系列鱼雷。当然,这种偶发事件未必会升级,而且还有一些防卫性的、不会导致冲突升级的方法可用来以较低的代价迅速提升台湾的防卫能力。
台湾海、空军软肋凸显
凭借“基德”级驱逐舰,“鱼叉”反舰导弹和SM-2防空导弹在内的尖端武器,台湾海军具备了与大陆海军对抗的能力。鉴于此,大陆可能会果断采取不对称战法击溃台军,对停在港口内的台湾海军舰船实施远程精确打击是一个明确的选择。为实现这种打击,大陆需要武器装备拥有足够的精确度、有效性和可靠性,还需要获得足够的情报,这一切对大陆而言,当前都是可以实现的。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大陆的远程导弹精度已经大幅提高。虽说精确制导武器也须倚仗精确的目标信息才能发挥作用,但获得台湾海军港口内的舰船信息现在正变得越来越容易。当前,使用GoogleEarth可以获取诸如左营等台湾海军基地的经纬度坐标。此外,台湾的很多海军基地同时也作商用,因此很容易直接对其中停靠的水面舰船进行观察。在港口停泊的舰船很少更换泊位,大陆可以通过持续观测定位大多数的台湾战舰。
大陆在确认台湾驱逐舰的停泊点后,可用巡航导弹或弹道导弹轻易摧毁目标。就算是GPS和类似定位信号受到干扰,使用激光雷达制导等技术也可协助导弹自动识别目标。导弹精确度不足的问题也可通过使用子母弹来弥补,该弹能在更大范围内摧毁目标。大陆已在2000年前开发出了利用近程弹道导弹发射的子母弹,可用于摧毁机场跑道,或对停泊的台湾海军舰船进行有效打击。
台湾的空军同样也面临大陆远程精确火力打击的威胁。台湾空军有9个基地,拥有约145架F-16战机、56架“幻影”2000战机和131架“经国”号战机。GoogleEarth显示,台湾在9个空军基地上修建了400多个防护机堡,有半数进行了隐蔽和加固。这使得位于花莲的塔山空军基地建有地下停机库的传言更加可信。据传,
该地下停机库可保护台湾近半数的战术飞机。在台东空军基地和其他一些地方还修建了一些地下掩体。
因为目标众多,所以大陆很难摧毁位于机堡内的战机,要想摧毁它们,大陆须向每个隐蔽机堡发射至少一枚精确制导导弹才能有效果。然而,如果台湾不把战机放在机堡内,而是把它们放在明处,则大陆方面会有两百多枚导弹因错误寻址而被浪费掉。台湾分散的战机易受到短程弹道导弹携带的子母散弹的攻击,但这也会消耗大陆方面大量的短程弹道导弹,因此也不是大陆理想的选择。
对大陆来说,较好的选择是用导弹锁定飞机跑道,防止台湾战机起飞。例如,F-16战机需要750米的连续跑道才能起飞,美军条令中对战术飞机最小起降带的要求是15×1500米。台湾的空军基地共有十四条跑道,长度从1592到3598.5米不等,平均宽度为45米。如果大陆的短程弹道导弹有足够的精度和可靠度,那么使用六个单体弹头(每个可造成15米的弹坑)就可全面打击3600×44米的跑道,而且每个弹头的覆盖面都大于美军战术飞机的最小起降带。此外,因为滑行道也可充当飞机跑道,所以也要进行攻击。按照以上逻辑,大陆必须使用至少89个高精度弹头来攻击台湾的飞机跑道和滑行道,阻止台湾战术飞机的使用。虽然大陆短程弹道导弹的可靠性和准确度并不尽如人意,但使用100-200颗单体弹头还是足以瘫痪台湾的空军基地的。当然,如果大陆导弹的精确度和可靠性低而台湾的弹道导弹防卫系统能高效运行的话,那么就需要更多的导弹。反之,如果大陆拥有可瘫痪飞机跑道的集束炸弹、战术飞机或巡航导弹可有效地投送反跑道武器、或台湾战斗机需要比预计更长的起飞和着陆距离,那么所需的导弹数量就要少一些。
此外,台湾空军还面临飞行员短缺的问题。在过去的十年中,台湾努力保持为一架现代战斗机配备一名飞行员的比率。美国的伯纳德“柯尔谈到台湾的”国防部长曾考虑封存一批“幻影2000”战机,以提高飞行员对飞机数量的比率,飞行员的损耗问题确是一个严重问题。还需指出的是,台军的战术飞机至少已在两次演习中利用高速公路作为跑道。这种权宜之计易导致后勤保障困难,出动架次率低以及易受到大陆特种作战部队的攻击。
“刺猬”战略之可行性
以上分析明确显示,中国大陆已拥有或不久就会拥有随时摧毁台湾海军和空军的军事实力。这一结论可彻底改变台湾的国防需求,使台湾向美国购买柴油动力潜艇。P-3飞机和PAC-3拦截系统的计划显得大为失策。由于行驶速度低、水下耐久度弱,柴油动力潜艇反潜能力较弱,无法在短时间内发现分布在广阔海域内的潜艇,而且也无法有效对水面舰艇进行攻击。事实上,柴油动力潜艇只是时速仅能达到4节的布雷平台。而常规潜艇每艘成本超过15亿美元,交付日期还不确定,因此也存在较大的机会成本。一旦台湾和大陆开战,面对大陆方面的炮火齐射,潜艇的生存概率和其他固定在暴露桥桩上的海军舰艇基本是一样的。台湾购买12架P-3C反潜飞机的决定也饱受质疑。尽管这些飞机可在平时和战时搜集重要情报,但一旦开战,这些飞机在升空前将成为易被击中的目标(尽管可以使用加固掩体来防护飞机),在高空中也需要绝对的优势才能完成任务。台湾无论如何都无法防卫自己的飞机跑道。虽然“爱国者”地空导弹系统可以应对短程弹道导弹,但大陆已有手段破坏这种耗资巨大的防空体系。
如果台湾能加强或备份关键的民用和军事设施及系统,形势会好很多。因此这样一来,台湾可幸免于大陆最初的精确轰炸、抵消大陆的空中优势、击退大陆的进攻,并在更长的时间内抵消大陆对台封锁所带来的影响,这与台湾最近改善防卫的努力是一致的。当然,某些实质性的转变必会遭到台湾海军和空军一些人的强烈反对。空军将领不愿承认他们的战机无法防卫台湾领空,海军将领也反对那些认为在港内停泊的台湾舰船易遭受攻击的观点。有鉴于此,台湾海、空军的领导者以及那些迫切希望向台湾出售战机、舰船和支援系统的武器制造商,必然会反对本文得出的结论。
当前形势下,台湾不一定能够长期抵御来自大陆的进攻。台湾寄望于美国的武装介入,但此举有可能导致战略误判和战事升级。“刺猬”战略强调台湾不应坚持进攻战略和依赖美国的介入,而应加强自身防御,以应对大陆的轰炸和进攻。只有台湾有能力在相当长时间内抵御大陆的远程轰炸、进攻和封锁后,台湾的盟友才有时间考虑如何做出反应。最重要的是,台湾人所显示出的防御决心可以削弱大陆的作战信心,增强威慑力,减少将美国拉进台海冲突、导致战事升级的可能。
同时,台湾采取“刺猬”战略后,将迫使美国明确坚持《与台湾关系法》,因为台湾所需要的只是防御性武器。台湾将以更少的开支来实现更好的防御,而美国也将坚持1982年8月17日与大陆签署的联合公报,该公报宣称“美国对台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并逐步减少,以期经过一段时间最后解决。”
最重要的是,通过“刺猬”战略,台湾人将自己主动承担起防卫台湾的职责,把美国介入视作应对台海冲突的最后一招而非第一选择。很多观察家指出,台湾当前过度依赖美国的安全承诺,没有在防卫上做好充分准备。如果想在防卫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要对台湾的防御态势进行公开、坦诚的评估,但遗憾的是,2000年后,国民党和民进党在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事情毫无进展。随着台湾防卫力量的加强,如果大陆无法以可接受的代价彻底挫败台湾的话,台湾将能够与美国保持更好的关系,藉此中和大陆军力增长所带来的压力。不幸的是,台湾政治的混乱现状使这一希望渺茫。不是台湾没有在防卫上努力,而是这种努力根本没有用对地方。
对台湾防卫的再思考
未来,台湾在大陆数百甚至数于精确制导导弹的攻击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但如果台湾不寻求挫败导弹攻击,而寻求阻止大陆实现其战略目标,则可能取得较好的结果。例如,一个对技术要求不高且花费不多的办法就是加固主要的民用和军用设施,军方可将这些设施掩埋在地下,或为之修筑混凝土掩体来抵御直接打击。这一措施对地方领导机构、军队指挥所和通信设施来说非常重要。另外,还可在台湾的三套“爱国者”拦截系统存放地点采取类似措施,因为GoogleEarth显示这些地点缺少防护。可以将发射器和雷达存放在洞穴或地堡内,来消耗大陆更多的导弹。此外,在经受住大陆的首轮轰炸后,可以取出发射器来对抗大陆的短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战术飞机等的进一步攻击。
出于同样的逻辑,建议台湾对关键基础设施做好备份,如食物和水供给系统、医疗服务设施、战时指挥与控制、警戒雷达以及民防信息网络等,尤其是台湾的电网。1999年9月21日台中发生的7.6级地震导致北部台湾的整体停电,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寮变电站被严重破坏。该变电站是台
湾高压传输网络的一个枢纽,关系到北台湾45%的电力需求。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设置冗余或应急发电机(配置燃料)来解决,可通过税收刺激或修订建设规范来达成以上目的。
另外,台湾可通过设定假目标使大陆的目标搜索过程复杂化。据报道,在1999年时,塞尔维亚曾利用木头和帆布制作的模拟坦克误导了很多北约的精确制导武器,那么台湾也可利用雷达发射器来引诱大陆的自动导引反辐射导弹、导弹发射器等。如果运用合理的话,这些措施可使大陆在假目标上浪费大量的弹头。
另一个击落弹道导弹的方法是让关键目标“动起来”。固定目标容易被精确武器锁定和摧毁,除非是埋入地下或进行加固,而移动目标则相对安全,这是美国在第一次伊拉克战争中在伊拉克西部沙漠搜寻“飞毛腿”导弹时得出的经验。对台湾来说,应将“爱国者”雷达在几个地点问经常移动。台湾海军则可以经常更换舰船停泊地点,增加海上停留时间、甚至可以将舰船锚固在港口,在局势紧张的时候更是如此。另一个选择是加固导弹巡逻艇的隐蔽坞,使巡逻艇躲过大陆的短程弹道导弹攻击。台湾还可在各机场或加固掩体间移动战机。在未来的武器采购中,一定要强调武器的机动性和隐蔽性。
大陆的短程弹道导弹精度非常高,但这些导弹的破坏力和数量都是有限的。在面对台湾的防卫时,这些导弹虽可击中目标,但大多可能无法达成真正的作战目的,无法彻底摧毁台湾的抵抗力或抵抗决心。在现有情况下,如果大陆使用远程精确武器进行突然攻击,那么台湾很可能无法启用足够数量的战术飞机来应付,也无法利用海军进行反击。这一前景意义深远。首先,在需要较长跑道的固定翼战术飞机上投资是不明智的。为了阻止大陆在轰炸后使用飞机进攻或封锁,台湾最好大力发展机动地空导弹系统。据报道,台湾拥有162枚中程改进型“霍克”导弹,但只有5具发射架。如果能够采购到地面发射的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IM-120的车载版),并将其与现有系统结合起来使用,将极大地提升台湾的防空能力。其次,台湾还应加强短程便携式和车载式防空体系发展,发展“复仇者”、“毒刺”和“小懈树”低空导弹,这些武器可存放在伪装或加固的掩体内,要经常变动位置。以上措施可使大陆难以锁定攻击目标,难以在实施初始轰炸后取得空中优势。这里可以看出,投资于定点发射的地空导弹(如井内发射的“天弓一号”)是不明智的,因为这种导弹易受到精确制导武器的打击。
建议台军采购的防御性武器
如果台湾海军和空军被大陆的轰炸遏制或摧毁台湾陆军将单独抗击、甚至挫败大陆的进攻。如果台湾陆军能够采购数种价格可以接受且明确用于防卫的武器,那么抵抗大陆进攻的成功率会大大增加。
机动式岸防巡航导弹——如车载式“鱼叉”反舰导弹。只需少量的这种导弹,就可摧毁大陆的装甲两栖舰船。海军近代史显示,一个运送坦克或装甲运兵车的舰船可被单个500磅(或更轻)的高性能弹头(如巡航导弹)击沉。迄今,中国的两栖舰艇尚不具备强大的反巡航导弹的能力。巡航导弹可借助机动雷达锁定目标。最重要的是,这种导弹可以提高台湾在无第三方援助的情况下挫败敌人部队的能力。
攻击直升机——如“阿帕奇”AH-64D。台湾已意识到了直升机的作用,并已购置了63架AH-1A“超级眼镜蛇”直升机,并计划在2008年向美国采购30架“阿帕奇”,预算是22.6亿美元。如果这些直升机能够平安度过大陆初期的炮火准备,那么就可有效打击尚在登陆艇上或已经登陆的装甲部队。此外,直升机可以超低空飞行,可以避开远程地空导弹的打击。
多管火箭系统——可以轻易地进行隐蔽保护。通过配备适宜的火箭,该系统可通过远程精确射击大大削弱解放军的实力。即使台湾主要桥梁和道路遭到破坏,该系统也能达成目标。使用少量的多管火箭系统就可以覆盖整个台湾。其他的高效武器系统还包括先进的坦克、火炮、反坦克武器等,这些装备目前已大量装备了台湾部队。
碎浪带水雷——该水雷可被布设到约3米之内的水域中,非常难以应付,可给大陆的登陆作战带来很大的麻烦。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前指挥官詹姆斯将军在2002年曾指出,“无法在碎浪带清除水雷是海军陆战队的软肋”。美国海军负责水雷战的军官也证实了这种水雷的高效、释放简单等特点。这种轻型、便携式的浅水水雷可被快速从存储地点转移到需要的地点。相对于台湾可能选择的很多武器系统来说,这种水雷的价格是相当便宜的。
当然,如果台湾军队训练不够,缺乏斗志,那么任何武器都无法发挥效能。不幸的是,台湾被征召的地面部队据传士气低迷,士官丑闻不断、装备保养不当。另外,台湾的后备役也非常薄弱,义务兵服役仅14个月就转为后备役。总之,这种基于义务兵役制的部队根本无法应对大陆发动的高科技战争。这些问题有结构性原因、社会原因和政治原因,超出了本文的范畴。但应该指出,要想挫败大陆的攻击(甚至使大陆失去攻击信心),一只由志愿兵组成的,高度职业化的,经历过强化训练的部队是需要的。尽管很多台湾官员也希望组建志愿兵,但近期这一目标还无法实现。虽然由志愿兵组成的部队会增加人员开支,但也同时会增强地面力量的震慑力,避免在战斗之初就出现整体溃败。
反方观点:《影响马英九的错误军事思想》一文主要观点摘录
“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复兴
梅复兴称,正在指导规划未来建军方向的马英九,非常重视一篇名为《台湾防卫战略再思考》的美国研究机构的报告,并指示军方高层详读参考,原因是该报告内容与马英九竞选时所提“国防”政策完全一致。梅复兴认为,虽然马英九是以改善两岸关系为出发点,但把该文的观点作为台湾未来建军参考,实在不妥。
梅复兴写道:“该文立论基础系于大陆弹道导弹与巡航导弹无法有效反制的看法,然其对导弹威胁课题过度简化近乎无知,就是因为拦截弹道导弹不符合成本效益,所以才应重视反制作战,尽可能将敌方导弹摧毁于地面。主动拦截与民心士气有密切关系,政府在战时必须展现积极作为,而不光是要民众躲防空洞。空权思想先驱杜黑曾言,不能免百姓于轰炸之苦的政权将失却民心。加固防御工事并非万灵丹,水电与能源储存等关键设施无法有效强固保障,海湾战争的实战经验更充分说明了“深挖洞、广积粮”在任凭敌高科技武器攻击下的脆弱性。即便是疏散与机动等防护手段,在各国竞相筹建“打击高时效性目标”能力的趋势下,亦非长久之计。美军2003年4月7日攻击伊拉克某领导层所在餐厅,扶情报获得到炸弹落地总共只花28分钟,早已敲响消极防护的丧钟。然本文却全然避谈另外三要素,独尊被动防护,颇有预设立场之嫌。”
“台湾海空军固然在美方作者所描绘场景下难以存活,陆军或其战斗直升机又何尝能在毫无制空掩护的战场条件下机动作战?从诺曼底登陆到伊拉克战争,没有空中优势,地面部队徒为活靶的定律已饱经验证。现代作战讲求三军联合,实战中岂能单一军种孤柱擎天?美方学者提出台湾应以专业陆军对抗两栖进犯,但古今中外兵学专家均主张海岛防卫应以“制敌彼岸、击敌半渡、摧敌滩头、歼敌阵内”为原则,从未听闻以在自己国土打反登陆战为上策。故所谓“刺猬战略”,宣示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
梅复兴认为,莫文的文章有颠倒因果、因噎废食、以偏概全等问题。认为该文建议多用水雷以在无海空优势下阻碍解放军登陆,却殊不知局部制空、制海正是得以防止解放军有教扫除水雷障碍的要素,认为空军因基地跑道易遭破坏而无用武之地,却浑不知台湾可认真考虑采用短场起降战机维特可恃制空战力,点名潜艇执行反潜作战效率偏低予摒弃,却绝口不提潜艇平时在反潜作战训练、战时在反登陆作战中的关键角色以及谈判筹谋的战略价值。文中所提想定(突发性大规模导弹攻击与登陆战)不仅与当局致力经营的两岸和解下未来冲突条件不符,更无从对应大陆其他对台用兵胁迫模式。梅复兴认为,当局领导层会如此重视这样一篇充满逻辑矛盾、军事常识与实战经验谬误、乃至对台湾不利战略论调的文件,实在令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