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燕
运用多媒体教学,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使很多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创设情境引起学习兴趣,让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快感知和理解;它能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启迪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具有深远意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能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丰富性、整合性、开放性,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 有利于创设绘声绘色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绘声绘色的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景,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时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导入:首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从高空俯瞰规模宏大、陈列整齐的兵马俑坑;近景聚焦各具神态、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像;再加上铿锵有力、雄壮高昂的音乐,以强烈的视听感抓住学生的心灵,振奋学生的精神。然后,教师激情导入:“1979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在参观秦兵马俑后,感叹道:‘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兵马俑,不算到中国。秦兵马俑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会让他产生这样的感受,发出这样的赞美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秦兵马俑。”这样的课堂导入,因为有了多媒体的展示、渲染,将两千年前的那段历史拉到了学生的眼前,学生的学习激情很快地被调动起来,对兵马俑的探究也显得急不可待。在这样的情感驱使下,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去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感受秦兵马俑众多的类型及鲜明的形象,无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的秦王朝的产物,学生对兵马俑可说是知之甚少。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之外,也让学生对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为了让学生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我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适时地出示各种兵马俑的图片,那栩栩如生的形象一下子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使学生保持了学习的热情。
● 有利于加大有效信息接受量,拓宽教学容量
课堂学习受时空限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把教材重新组合,增加信息传输量;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教学容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媒体为中介,优化课堂教学。
《音乐之都维也纳》以清新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但是,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时空的局限使得他们对维也纳和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得并不深,更无从谈起要他们去理解“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
基于这些考虑,我在设计网络化教学时,在网站首页设计了与外网的链接——百度搜索,提供采集资源的途径,便于学生查寻自己在本课中需要的信息,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初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的意识。
在主页面上,我设计了“课文在线、背景资料、拓展阅读、大千世界、互动空间”五个板块。“课文在线”首先将教材电子化,其次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处安排了热区,提供了许多相关的超级链接,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背景资料”中是历史、风光、音乐、风情等大量信息,它能够拉近学生与维也纳的距离。“拓展阅读”链接的是以维也纳为背景的相关文章,它能充实学生对维也纳的了解,丰富学生对维也纳的情感体验。“大千世界”呈现的是世界上许多与维也纳一样有着自己特色的有名的都市,如“对称的古都”北京、“立体都市”东京以及“水城”威尼斯等,它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研究。“互动空间”设计了“好词推荐”、“好句推荐”、“问题帮助”、“情感交流”、“成果展示”等栏目,为学生的生成资源提供了交互的空间。这样,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的平台,提供多风格、多路径的多种学习选择,使学生经历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把有限的教室和无限的网上空间结合起来,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更体现出网络对探究性学习的支持和帮助,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习空间,丰富了学习内容,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语文素养。
● 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依托文本,借助媒体,拓展思维。例如,我在教学《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时,先引导学生赏读这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从文字中感受黄山松的独特姿态;接着用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伴随悠扬的古筝曲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此时,学生已经在自己的脑海中“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了;最后用课件出示黄山松的图片,优美的景色更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源泉,将他们融入其中。这时让他们拿起笔来,用文字赞一赞黄山松,舒缓的音乐伴随着画面的变化,学生很快就写出了一段段赞美的话语:“只见那长在山顶上枝叶茂盛的松树,斜伸出了一根枝干,好像一位导游正向游客介绍美丽的黄山风光呢!而这边悬崖上的松树,则像一位勇攀高峰的运动员,正向着胜利的方向进发……”
运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中介,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始终保持思维的活力。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文章意境提供了创造的中介。
● 有利于改变形式,构建诗意的课堂意境
诗歌以她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魅力,散发出钻石般的璀璨光芒,也让语文课堂充满了诗情画意。如《白鹭》一课,文章的开头就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开头,在学生心里投下了一个优美而又极富诗意的意象。在教学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白鹭清新优美的画面,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小节,接着又巧妙地衔接课文开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把第五小节的课文由课本的横排书写改成了竖排书写。当以白鹭优美的姿态为背景而呈现的这一改版诗亮相在大屏幕上时,学生一下子欢呼起来:“啊!真的,真的是一首诗!”接着,便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课堂立刻融合在一片诗情画意中。这样,通过巧妙的改变形式,既解决了课文的难点,又使白鹭那浓郁绵远的意蕴,如清风拂过学生的心田。此时,学生已经完全沉浸在诗给他们带来的诗情画意中了。他们时而摇头晃脑地赏读,时而手撑面颊微闭起眼睛沉思,时而又小声地轻轻交流着……这种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正是多媒体给我们营造和创设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正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教学艺术。它使常规的语文教学如虎添翼,使“乐学”落到实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也使语文课充满语文味,更富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