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为锋
长期以来,学生上课玩计算机游戏是一个难以根除的现象,令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头疼。我所在的学校虽是镇中心校,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家里已经配有计算机,学生基本上都有计算机初步操作的经历。小学生处于“鹦鹉学舌”阶段,正是对计算机最感兴趣的时候,然而由于不少家长疏于管教,许多学生早已在家里或网吧接触过游戏(这里主要是指对学生没有教育作用的一些网络游戏)。
我任教本校四、五年级的信息技术课,也常遇到课上个别学生在我讲课时偷偷玩游戏的问题。当你管时,他停止游戏;当你转身,他又开始……对待这种问题,我也有过粗浅的思考。
● 课堂上的小插曲
这是一节五(3)班的信息技术课,课前十分钟早就有几个“活跃分子”跑进机房,来做什么呢?来跟我“拉家常”。
本节课的内容是“展示真我风采”,学生的任务是完成一份自我介绍。我建议学生去网上寻找相关的图片、动画,尽量把作品做得漂亮。课进行到15分钟左右的时候,当我用教师机监看学生机时,发现有三台计算机正在玩网络游戏“武林英雄”,而这几台计算机的使用者就是课前跑来跟我“拉家常”的几个学生。我走到其中一个学生身边,用手指轻轻地敲了敲桌子,他抬起头,冲我笑笑,不好意思地关闭了游戏,另外几个学生也随即关闭了游戏。我忽然明白了这几个学生课前跑来跟我“拉家常”原来是别有用心。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似乎被他们算计了,于是剩下的时间里,我每隔几分钟就走到他们身旁站上1分钟,直到下课。虽然这几名学生再也没有机会玩游戏,但我发现他们的精神都不是很集中,根本没有在听课,更不要提完成作品了。
课后,我找他们谈话。但是,我并没有从玩游戏的事情直接入手,而是问:“你们很喜欢玩游戏吗?喜欢玩哪类的……”刚开始他们还很紧张,可是当我一提到游戏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感觉他们变得轻松了许多,讲得很起劲儿。我提出要和他们进行一场游戏比赛,其中一个学生很高兴地答应了,我们选择了“武林英雄”游戏,定好规则。几个回合下来,我都赢了他。他很不服气。于是,我问他:“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可以赢你吗?”见他不语,我接着说:“‘武林英雄游戏有历史背景。所以,你首先要对这个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在操作中,老师用了很多的快捷键操作,而这些快捷键的使用要有很熟练的键盘、鼠标操作技术。而老师操作键盘、鼠标的技术比你好得多。因此想要玩好这款游戏,首先你应该有这方面的历史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正是在平常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的。”话到这里,我没有再说下去了,我想聪明的孩子应该会想明白的。
● 迷恋游戏为哪般
学生为什么爱玩计算机游戏(或网络游戏)呢?我做过一次调查,有的学生说游戏画面、人物设计都很美;有的学生说游戏的故事精彩,情节吸引人;有的学生则说游戏能让人找到成就感……各种各样的感受,各种各样的理由。可见,游戏是符合少年心理需求和性情爱好的。
既然游戏符合少年的心理需求与性情爱好,那如果允许学生玩游戏有没有可取之处?我认为适度地玩游戏,可以借助其虚拟的事物、惊险的场景锻炼他们的反应能力。另外,现在的学生社会经验较少,通过游戏模拟训练,进行“避险逃生”,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锻炼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心理素质。而优秀的游戏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甚至帮助学生增进对计算机技术的操作与理解。因此,有人认为计算机高手是“玩”出来的,这也不无道理。但是,笔者这里所强调的赞同学生适当、适量的玩网络游戏,仅仅是作为一种课余活动。
●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利用大量时间玩游戏到底是一种“荒废”现象,家长与教师最头疼的也正是这个问题。对此,笔者建议如下。
第一,以疏为主,忌盲目堵塞。通过典型反面案例教育学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沉迷游戏会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学无所成的严重后果;通过谈心帮助学生淡化“游戏情结”;通过屏蔽、监控等技术对机房进行管理,减少学生安装、运行游戏的机会。
第二,顺势调整,正确引导。教师主动给学生一些玩游戏的机会,不要一味排斥游戏。如可针对一些健康、优秀的游戏,让学生组织对抗赛,进行游戏评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区分游戏的优劣,选择有益的游戏,科学地探索游戏。把学生从沉迷引向研究的境地,减少对游戏的盲目崇拜。
第三,深层激发,提倡创造。信息技术课上,向学生讲解游戏制作的一些技术,让学生体验到“制作游戏”比“玩游戏”更有意义,更有挑战性,更能体现自我价值。转移学生玩游戏的注意力的同时,加大了技术的学习与运用。
第四,建立校园虚拟社区,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在信息技术课这样一块战略要地上,教师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例如,我在学校网站上建立了一个学生的“网络虚拟社区”(如下图),让学生自己申请账号后登录访问,每个班级分配任务、创建班级主页、开设班级点歌、班级相册、聊天室等。在聊天室中,我要求学生规范网络语言,不说脏话,不发“火星文”等;开展学生作品点评,多说别人的长处,多学别人的优点,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虚拟社区文化。
总而言之,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多和学生接触,常谈网络文化。多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引导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