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被尴尬”

2009-01-05 06:21郎冠明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21期
关键词:学科信息技术教师

郎冠明

编者按:如果说,当客观的“恶劣”条件制约主观改变的时候,那些沉默、麻木的面孔是无奈“沉沦”的表现,那么当沉默终于爆发,在发出“歇斯底里”的声音之后,一同沉淀下来的除了回音,是否还有思考?是否可以把这一系列的表现视作燃于这个群体内心深处的、渴望转变的“星星之火”?我希望,这火种不要熄灭,并在某一天燃烧整个学科,让主宰这个学科的群体以及他们的思想,在“涅槃”之后,始获新生!

参与讨论嘉宾:

王超 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郑玉 湖南省宜章一中

石东妮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

陈彪晗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

张红霞 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

张久娟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东方分校

主持人:交流可以让我们取长补短,甚至可以让我们走出教学与发展的迷雾,豁然开朗。所以,继上一期现状讨论之后,本期我邀请了更多的嘉宾加入讨论,用他们的“故事”,共同探索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学生的发展之路。有请嘉宾——

嘉宾简介:

王 超 1992年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1998年调任连云港市信息技术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工程硕士,计算机高级程序员,软件工程师。1995年“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郑 玉 宜章一中信息技术组组长,从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14年。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曾参与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和修改工作,有2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或获奖,多次辅导学生在青少年信息学奥赛和创新大赛上获奖。始终坚信“有为才会有位”的她仍在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和“第二课堂辅导”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执着追求。

石东妮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硕士。从事信息技术教学13年,曾荣获湖南省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长沙市优秀教师、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参与湖南省信息技术教材、教参、学生上机手册等编写,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多次在全国获奖。

陈彪晗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教师,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教学感悟:计算机科学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学科,计算机教师在学校应该是知识更新最快,反映最敏捷的人。如何把教学同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为用,用为学,是我们每个老师值得深思的,也是我在探索追求的问题。

张红霞 从事教育工作25年,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信息技术学科审查委员。曾获山东省电化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电教研究人员、首届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优质课一等奖、淄博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能手、淄博市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首届淄博名师等荣誉,并多次荣获山东省信息学奥赛优秀辅导教师、指导教师一等奖。

张久娟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东方分校信息技术教师。1995年参加工作,从“一清二白”起步,一路自行摸索,在教学、科研上渐获成果。教学感悟: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永远都只是站在教学和科研发展、创新的起点上。“我想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所说的一句话是,我们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现状“反射区”

王超 (江苏)

首先,信息技术教师这个角色给我的感受是:与学生共同学习计算机,其乐无穷。

大学毕业后,我教过职高生、中专生、计算机专业师范生等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不同学生,我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职高班的学生,主要是加强技能训练;计算机专业班的学生,组织和鼓励他们参加信息学竞赛,并为他们开设信息学奥赛辅导班和计算机初级程序员的培训班。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学习,师生关系特别好。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提高很快,在国家级计算机专业水平考试中,我们中专班的学生在与社会人员、大学生等同场较量中,通过率在全市遥遥领先;职高班的学生98%以上打字能达到120字/分钟,在人才市场很受欢迎。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践行,也使我关注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不断探索教学和培训的有效性。教学相长,在辅导学生中,我也通过考试,获得了高级程序员的证书。

另外,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勤恳地埋头工作,并不时地抬头看路找准奋斗目标。由于教研员工作的特殊性,我与信息技术教师交流很多。我深深理解信息技术教师“被尴尬”的现实和感受。目前,信息技术教师仍是一个弱势群体,信息技术还是一个不被重视的学科。

其实,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教研员也有同样的感受,有很多学科外的杂务要处理:网站、设备、机器维护、统计评估,等等。客观地说,有很多工作也是单位的重要工作,有些还必须我们处理。但我认为,无论如何,我不能忘了信息技术教研员的本职工作:必须进课堂听课;必须组织暑期的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培训、教师业务;每三年的教师专业技能竞赛要办;每两年的教师优质课比赛也要办……如果这些我做不好,我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教研员。为提醒自己,我给自己办公桌上贴了张纸条:埋头做事,抬头看路。这句话提醒我,工作一定尽职尽力,埋下头来勤勤恳恳,但同时绝不能一味低头,一定要抬起头来看路,找准目标,这样才不会迷失了自己。我也经常把这句话与信息技术教师共享。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其实我们始终走在信息技术学习和教育践行的路上,虽然其间历经了许多世事变迁,有很多的喜怒哀乐,但耳边似乎始终萦绕着那句深情的四川话——“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郑 玉 (湖南)

关于信息技术教师“被尴尬”的现状,我想谈谈我的经历。

这里先讲一个令我终身难忘的小插曲,我上班的第一天,打印室的一位教师来教务处办事,对我旁边的同事说,听说你们这来了个打字的(就是指我),让她去我们办公室,帮忙打文件……当时,在这个地处革命老区的中学,人们骨子里透出的是对这个计算机专业极为幼稚与偏激的理解,我的处境比起现在大家说起的“被尴尬”更甚百倍。

参加工作的前两年,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中学没有专门的计算机教材,教学大纲更无从谈起,教师只有靠自己组织整理资料编写授课教材。教务处所有工作要求自动化,但没有任何管理软件,所有教务管理系统软件需要自己编写(当时用foxpro for DOS数据库软件),记得那时做这些管理软件时,我常常在机房孤军奋战通宵;软件出来之后,我得负责所有数据的整理、录入、编辑、打印等工作以及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录入与统计工作。学生的信息学奥林匹克培训工作刚刚起步,对于一个刚跨出大学校门的教师来说,每备一节这样的辅导课往往需要集中精力用好几天去准备,周末两天还要给参加奥赛的学生讲课辅导。经常有教师要我帮他们打印教案。机房网络出了问题、办公室的计算机坏了都要维修……

为在学校站住脚,我每天疲于奔命地工作着,努力做好我分内的每一件事情,但我心里却一直装着一个不变的追求——努力做好本学科的教学和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培训工作,让周围的同事正视我的工作。所以我不断探索计算机学科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牺牲所有的周末和寒暑假,与我的学生一道,为我们的目标共同追求着……

“世间自有公道,付出终有回报”,我的“比武课”频频在省里获奖;我的教学模式频频拿到省里交流;市教科院点名要我上信息技术示范观摩课;我的奥赛辅导工作成绩显著,学生获奖人数和名次逐年提高,学校因此荣获国家级“信息奥赛优秀学校”的称号 ……

有了成绩,同事们逐渐开始了解我的学科,理解我的工作,学校更是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学校特色来抓,学校领导根据我提出的方案,大幅改善了计算机教学设备设施,还把我“赶出”教务处,让我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计算机专职教师。不仅如此,学校还给了我许多荣誉,如每年的评优评先,推荐我当学科技术带头人,推选我为人大代表,在职称评定方面,我是提前晋升中学一级教师的,接着又晋升为全县乃至全市最年轻的中学高级教师。说实在的,其实我要感谢刚参加工作那几年的磨砺,虽然辛苦,但收获颇丰。

基于上面所述,在信息技术教师是“勤杂工”的问题上,我认为应该从“授人以渔”的思路出发,开展工作。学校现代技术教育的教师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例如,我校校园网建立最初的一年里,我们几个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工作是非常繁重的,每个学期要搞2~3期培训,从最初的Word、WPS文字处理系统到PowerPoint幻灯片,再到网页制作和Flash动画制作;从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各类应用软件安装到学校资源上传与下载……随着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互帮互学,我们的工作很快就变得越来越轻松。到现在,我们几乎再也没做过类似于帮人修理计算机,帮助其他学科教师做课件、打印教案之类的事情了。

石东妮 (湖南)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与其抱怨不被重视,不如正视所处的现状,扎扎实实做事。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靠自己争取,有为才有位!

换种积极的心情工作。如上期洪登胜老师所说的,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里除了“教书匠”外,还承担着维修工、档案管理员等工作。“打杂”的身份让信息技术教师身心疲惫。其实与其抱怨,不如换种心情积极对待。试想,“打杂”不是要面对很多人吗?多而杂的工作对我们不但是一种锻炼,还为处理好跟同事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机会。尤其是对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大学毕业后,我来到现在的这所学校教书,当时只有我一个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一边上信息技术课,一边负责机房的机器维护,还承担着学校的教师培训,公开课的课件制作……正是这段“打杂”的经历,使我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在学校里拥有了好的人人际关系。

树立目标,不断充实自己。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很快,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做“勤杂工”不是长久之计,只有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才能应对发展的信息技术教学,才能不被边缘化。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为自己的发展树立目标,是在学校做技术性的工作还是做一名研究型教师?不少教师感觉信息技术教研的机会太少,其实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自觉进行教研。网络是一个广阔的平台,通过网络教研我们可以和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信息技术教师交流、探讨、成长。

陈彪晗 (湖南)

“你对生活无所谓,生活就对你无所谓。”这个道理放在工作中也是一样的。教育,重复性的工作占大多数,正是在这种循环、重复的过程中,才逐渐凸现出了教育的价值。如何在重复、琐碎的工作中不沉沦,我摸索出了如下几点。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可以从两个途径着手:一是参加培训。有些培训的内容也许不会马上应用到你的工作中,但这是一种知识储备。一旦条件具备,你将比别人获得更多的展示机会。二是自我学习。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可能会认为,事情多、时间紧,没有工夫学习。我认为,一个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知识上要精通一到两个方面,并尽量全面地了解其他技术、知识,这就是师范教育中常说的一专多能。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只有利用自己的业务时间,不多补充知识,才能够更好的做好工作。

从细微处着手,注重思考。在《雍正王朝》里,雍正夸李卫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多:“能够从大局着眼,又能够从细微处入手。”我觉得这个正是我们干好工作的一个准则。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里除了教学,还担任其他工作,如课件制作、计算机维修,甚至是打字输入等。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认为正是这些事情泯灭了激情。以前我也很讨厌那些琐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思考能否把那些小事做好,以便不浪费时间。每次维修一台计算机,我会思考,如何使计算机下次不出这样的毛病或者少出这样的毛病?每开发一个教学软件,我也会想,如何让它更精美,功能更强大?在行动中引出思考,从思考中得到结论,再把结论应用于工作——工作中没有小事,许多细节汇聚起来,就是一件大事。

张久娟 (江苏)

在教研中发展

要想树立自己的学科地位,首先教师自身要有扎实的教育教学功底。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真正做教研才是每一位教师的发展之路。

我认为,不应该以任教班级太多束缚教研发展为理由,相反它应该成为我们教研实践的舞台。无论我们上多少节课,大多数教师备课只有一次。如果每节课都能要求自己规范地备课、上课,也许课务的担子会有所减轻;如果我们尝试着用多一点的时间,认认真真地站在教学设计的角度去思考教学,也许我们会在课堂上找到更多的快乐、灵感和成就感;如果每节课后,我们有更多的反思与改进,也许教学就不再是反复而机械的应付劳作……认真、踏实地做,总要比麻木、疲惫地应对有收获。随着不断积累,我们也许会越来越轻松。当我们有了自己独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当我们的课堂教学规范而生动,当我们手捧着累累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我们的学科和地位定会大有改观。所以,我们应该静下来,用一点时间认真思考如何走出“被尴尬”的境遇,并给自己拟定一个走出这种境遇的时间底线。

多些争取,少些放弃

我们要合理整合硬、软件资源。记得在我市的教育技术培训中,很多信息技术老师向我抱怨说学校的机房条件太差。我对他们说: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要自己去争取。其实我们学校机房几次更新都是在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动力下促成的。

为了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学校搞了多次培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承担了对其他教师的培训任务。培训后要用,必定要有设备,于是建议领导:机房的计算机对专业人员来说有些陈旧,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却是绰绰有余,不如把机房的计算机分配到学科组,机房重新添置,这样可以使我们的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于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我们办公的计算机不断更替、扩充,我们机房中的设备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如今的我们,不再是学科教师背后专职的课件制作员了,只在其他教师偶尔有问题时帮助他们解决。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成长。

所以,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教学管理工作,我们只有用心去研究,才能得到自身的发展,确立自己的地位,从而也确立这一学科的地位。

主持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但解决问题的根本是不变的:立足教学,踏实做事。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推陈出新。

然而,“看花容易,绣花难”。那么,就让我们听一听以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教”的问题。

再度聚焦

郑 玉 (湖南)

至于信息技术教什么,怎么教,我也想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意见。信息技术课堂是我们培养学生的主要阵地,我们只有紧紧抓住这个中心,不断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硬道理。那么如何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依据教学理念,正确选择教学模式

传统课多以单一的讲练结合为教学模式,以学习Word为例,课堂的前10分钟,由教师演示Word的菜单、工具如何使用。比如,如何复制、粘贴、删除文字,如何查找词语等,然后花20分钟让学生练习教科书中给出的作业,此间教师进行辅导。最后10分钟教师讲解学生遇到的共同问题。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十分疲惫,学生学得被动,觉得学习枯燥无趣。

对比现在的教学模式,我们从大处着眼,充分利用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已学过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如文字录入、浏览网页等,在教学的实践当中,让学生以课题研究为手段,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比如,还是学习Word,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把什么都讲得很细,而是要求学生在8~10个课时里分小组(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完成一个较大的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内容由学生自己安排,借助网络进行。由于课题内容都是学生自己喜欢研究的东西,所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对于Word菜单、工具如何使用,如何查找词语等基本技能他们可以很快掌握,并应用自如。

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是从“主角”变成了“配角”,即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习模块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

2.参照课程标准,合理把握教学内容

2000年的信息技术指导纲提出的几个模块是高中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基础,随着新课程的日益推进,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有了很大变化,知识更新,更为丰富,教师应该学会针对自己的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而不是盲目地像从前那样照本宣科。教师在授课前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地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可以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信息的获取》这一节内容时,教师为了能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信息获取→加工→表达的过程,将信息的三种基本下载方法与初步合成信息放在一个课时完成。教师先让学生上网搜索所需信息(上节所学知识),然后下载这些信息(本节所学知识),再简单合成这些信息(对所学知识的提升,旨在引导学生对信息加工与、合成、表达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为本章的综合实践活动和下一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奠定基础),最后展示这些合成好的信息。这个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评价意识,通过展示作品让其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以便改进,这对其综合信息素养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就是这样环环相扣地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项又一项的任务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为今后的授课做足了准备工作。

3.根据教学特点,正确引导学习方向

实践性、综合性强是信息技术学科最大的特点,如果还是用原来的老方法、老套路,让学生“照猫画虎”,久而久之,学生会变得依赖性强,不愿思考问题,更谈不上主动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正确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学会思考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例如,我们在学习必修课中的《信息加工与表达》时,教师引导学生研究的主题方向尽量贴近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并且对学生使用信息加工的软件也不作限制,鼓励学生使用适合自己的软件进行创作,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使用软件的基本技能的同时,用所学的软件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王 超 (江苏)

作为教研员,近期我组织了连云港市高中、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QQ群进行了网上“圆桌讨论”。摘录如下。

教研室王超(×××349)

要提高学生能力、素养,你觉得学什么好?

新海实验……(×××338)

我觉得,如果让我来编写教材,一定分两块——实用与通用。就按照计算机大的分类说起,从硬件和软件入手。硬件主要包括:动手能力、功能、简单的原理……我觉得应该培养(学生)这样一种能力,不管什么软件都能快速的上手,能快速的熟悉基础应用就可以了……总结下我的意见:教师不能只教学生知识,而不注重能力培养。另外,信息技术发展真的太快了,要把自己的经验讲授给学生,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多学习,这样既可以使他们少走弯路,又可以树立自己的威信……

当了7年信息技术教师,我了解学生和教学;做了11年教研员,在与教师的沟通中,我清楚教师的想法与苦衷,结合从学生、教师、教研员的角色变换,我也来谈谈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的认识和践行。

技术与能力并重,关注学生未来发展

信息技术的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和时代发展的特点,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把技术与能力并重,必须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并且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认识到,教育的过程不是填满,而是要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炬。

通才与专才并重,关注每位学生成功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所以,在知识的教授和能力的培养上,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后者。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多方面的,上机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计算机作品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编程教学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新知求解培训了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对于有特长的学生,我们更应该重点培养和关注,根据学生特点,加强能力培养,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另外,每个学生的未来都不同,有的学生从你那学了一点信息技术的通用知识;有的要从你那学到成为专业人才的第一部分知识;有的学生因为你的教学,从而喜欢这个学科,并最终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试问:我们做好关注学生成功的准备了吗?

石东妮 (湖南)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学生信息能力逐步提高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例如,通过计算机社团组织学生分专题进行学习与交流,在学校开展一些电子板报、主题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比赛活动。学生通过探索、讨论、合作来完成各种任务。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我和几位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常规的信息技术课之外,还辅导学生参加信息学奥赛,信息学奥赛的培训内容主要是算法与程序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2004年以来,我们的努力,为学校争取到四枚国际金牌,且每年都有一二十人获省一等奖。这奠定了信息技术学科在学校的地位。

张红霞 (山东)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动手实践、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是课堂上学习了,缺乏实践,不能做一些完整的项目,充其量只是“学过”了,或者说学会了使用某种操作软件而已,尚未掌握技能,更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能力。以《网络技术应用》(科学教育出版社)中《网络的组织管理》和《网络构建的原理与方法》章节的讲授为例,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20台金长城旧机器进行了硬件分解,备齐了交换机、HUB、旧网线、水晶头、螺丝刀、压线钳等设备。将旧机房改为小型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认识计算机硬件入手,亲自动手组装机器,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相关的硬件驱动程序等。

教学模式的改进,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了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鼓励了学生将所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积极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动手实践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用信息技术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学会一些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探究和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具体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例如,学习《建立主题网站》一章,我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迁移学会了利用网页制作工具软件Frontpage的操作技能,并根据“建立班级网站”实际问题,探索创新,进行有个性、有创见的创作,这培养了学生解决真实、开放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效果。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程目标强调对学生进行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交流各自对问题的理解、共享学习资源等合作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搭好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平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开设不同的主题,创设学生交流的氛围、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认为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指导、自学实践平台引领、自学方法指导尤其重要。以自学方法指导为例,《4.3网站实现》——我的第一个网站作品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三案导学”模式。上课前一天发放自学导引“预习案”,要求学生完成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操作层面上如“站点的创建”、“半成品完善”等给学生留出极大的想像、猜想的空间。学生通过预习案的自主探究,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有效暴露思维与知识上的问题。“讲学案”中的内容采用学生“上机体验”、“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师生互动”等形式,验证之前的想象、猜想,教师做必要的引导,强调“自主探究”、“分工合作”。 这个过程为师生互动环节,教师点拔,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动手操作。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达到了发展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实现思维能力的再提升。“检测案”是学生进行自主检测,目的在于巩固提高,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张久娟 (江苏)

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技术我认为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训练应该成为当前信息文化教育的基础内容,基本技术训练后的环境实践是使学生逐渐形成和加深大众化信息文化理念的必然道路。我个人认为应该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强化对学生的技术训练,让他们在这两个学段打好基本的操作基础;初中阶段在强化技术训练的同时,要成为从技术到文化的过渡时期;而到高中阶段,有了一定的技术训练基础,则可进一步深化,更加注重综合环境的实践。

如果衔接良好,在高中阶段可以取消必修模块的学习,如必修中的网络部分、文字处理部分等。其实初中学生应该已经具备这些基础,可以把目前高中必修模块的部分内容整合到各选修模块,而在高中阶段直接选择2~3个模块进行教学。

“精英”教育:在最初的计算机文化阶段,以程序设计做为核心,属于培养精英的教育,这不适于对所有学生的教育。我个人认为,要想为高校培养程序设计的精英奠定基础,可以以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为感兴趣的有此能力的学生创造更好的发展的舞台。

猜你喜欢
学科信息技术教师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