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009-01-05 10:35万亚斌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应用意识小学数学

万亚斌

摘 要: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是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教授课本知识,而且应注重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再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生活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0-0044-02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关于学习内容”中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作为学习的内容之一;又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要学会应用。只有学会应用,才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乐学会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要完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一重要教学任务,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调动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现结合本人教学实际,谈几点初浅的体会。

一、带学生走进生活中寻找“活的数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因此,在教学中,借助现实、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实现两者的整合,即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

案例一:“常见的数量关系”课堂小结后的综合应用。

师:过几天学校要组织一次秋游活动,午餐以4人为单位订购。现在请各小组根据大润发超市提供的食品价目表。(如表1)填写购物单,要求搭配合理,经济实惠。

师:你们小组是怎么安排的?有什么理由?

学生1:买4块面包,4瓶矿泉水,每人可得到1块面包、1瓶矿泉水,一共花14元钱,这样最经济实惠。

学生2:每人1个茶叶蛋和1瓶矿泉水,其他再集体买1包牛肉干和1包口香糖,因为牛肉干和口香糖可以分着吃,这样一共要花16元1角。

师:你认为他们安排得怎么样?

学生3:我们组觉得矿泉水可以两个人一瓶,面包也可以两个人分吃。

学生4:矿泉水两人一瓶不卫生。

学生3:从家带一次性杯子。

课堂上讨论既热烈又十分有理性,学生似乎长大了许多。围绕“为秋游准备什么食品”,同学们俨然一副小当家的架势,进行了精心的策划,想出了许多方案。这都归功于老师提供了学生所关心的话题,提供了开放式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特殊的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既把握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不知道要做多少道应用有关“单价、数量和总价”数量关系的题目),又及时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后来,陆续有家长打来电话说,他们的孩子再到超市时,十分关注物品的质量了,并逐渐会买东西了,孩子还会得意地说“我是在数学课上学的”。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寻找“活的数学”,就能使他们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需要用数学,从而加深其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寻找数学”,才能使他们领悟到数学知识是怎样发生的,怎样形成的,怎样发展的,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二、让学生为解决问题而探索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不仅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式,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案例二:教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片断。

(一)引入。

1.介绍自已所带物品的质量。

师:昨天要求同学们今天从家里带一些物品来,带来了吗?说说你带的是什么物品?有几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带的是苹果,有1000克,昨天买的时候称过的。

生2:我带了一袋盐,有500克,上面写着的。

生3:我带了一块香皂,上面写着100克。

……

2.提出任务。

师:今天要请同学们做个小小采购员,自已选一个地方,装出规定质量的物品,能做到吗?

生:能。

“克的认识”有赖于体验与积累,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具体地感知质量单位“克”,丰富经验,同时这也为今后学习《估计》提供了具体的参照标准。

(二)展开。

1.学生活动:装出规定质量的物品并交流。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已装好的物品拿出来给大家看,谁来说说你装的是什么,质量有多少?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装了1000克苹果,是称出来的。

生2:我装了500克香皂,有5块,因为每块是100克。

生3:我装100克果冻,是称过的。

……

(师将学生课前自带的物品按1000克、500克和50克分放成堆。)

“克”是小学数学中使用的最小质量单位,学生此前对此几乎没有任何概念,因此,通过100克和50克去推测、认知1克是重要的有效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经历数学活动,要具体地感受1000克、500克和100克等,以此形成清晰的观念。

2.体验质量。

师:请每个小组先把自已组旁边的一堆物品每人选一袋掂一掂,再在其他几堆物品中也各选一袋掂一掂,感觉1000克、500克、100克和50克的分量。(学生感受这些质量)

3.克的认识。

师:现在请你猜一猜:1克大约有多少?

生1:跟一块橡皮差不多。

生2:我觉得要比一块橡皮轻一些。

生3:我觉得和一个2分硬币差不多。

生4:我觉得和一根油笔芯差不多。

学生在经历了对1000克、500克、100克、50克的感知之后,对相应的质量有了具体的体验。因在猜测1克有多少的时候,每个学生的回答背后,隐含着丰富的思维策略,估计、比较、猜想、推理等被自觉地应用。在这过程中,学生积累了经验,猜测的结果与1克质量很接近便不困难了。

三、在实践中用数学,学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以致用,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领悟数学的价值。

学了“一分钟能干什么”后,让学生估计自己从家到学校大约要多长时间。学了“求平均数”后,让学生计算家中平均每人的月收入。学了“统计”后,让学生统计家里一年中每月的用电和用水量,制成统计图等等。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懂得应用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许多问题。

四、结论与思考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仅仅是问题情境与学习材料的问题,就本质上来说,其核心是学习方式的问题,数学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场所,为此,教师应想方设法搭建一个激发学生创造的“场”,在这个“场”中,能动地、艺术地引导学生解决面临的种种问题,使学生在获取一定知识的同时,找到继续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最终使他们再发现再创造、形成新的问题的学习过程。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内在魅力、潜在的美,真诚地牵引学生一道走进数学的乐园,尽情领略,享受数学中的美妙。

猜你喜欢
应用意识小学数学
灵活应用综合与实践题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浅议
提升语文课堂游戏教学实效性研究
儿童数学教育视角下的“应用意识”培养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