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清末民初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国家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之一。现代国家观念包括确定的国家主权和疆域,统一的国家意识,奉行主权在民的原则,国民以国家为最高忠诚对象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理论对中国传统的有“天下”而无国家的认同体系产生了冲击。同时由于政治重心的下移、现代生产的发展和民主思想的传播形成了一个以媒体公共舆论、士绅公共空间和城市网络所形成的公共空间。这一公共空间的扩展对于现代国家认同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 公共空间 国家认同 公共舆论 士绅公共空间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5-0174-04
清末民初是中国现代国家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之一。现代国家观念包括确定的国家主权和疆域,统一的国家意识与国家共同体,奉行主权在民的原则,国民以国家为最高忠诚对象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理论在西学东渐过程中对中国传统的有“天下”而“无国家”的认同体系产生了冲击。同时由于政治重心的下移、现代生产发展和民主思想传播形成了一个以媒体公共舆论、绅士公共空间和城市网络所形成的公共空间。这一公共空间的扩展对于现代国家认同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清末民初公共空间的扩展与国家认同的发展
现代国家观念的形成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的认同形式,它是人类意识步入现代性过程当中的一次深刻变化,标志着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宗教共同体、王朝以及神谕式时间观念的没落,“只有这三者构成的神圣的、层级的、与时间始终的同时性旧世界观在人们心灵中丧失了霸权地位,人们才可能开始想象现代国家这种世俗的、水平的、横向的共同体。”(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睿又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8页)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相对于血缘、地缘的地域认同而言无疑是向现代国家共同体迈进的一步,公共空间的扩展本身无论从范围还是经济、社会、政治结构以及社会交往方式来看都为世俗的、水平的、横向的共同体认同奠定了基础。正如18世纪初兴起的两种想象形式—小说和报纸为民族国家这种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手段一样,在国家认同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个报刊媒介及公共舆论空间的拓展,公共空间的形成建构了一个塑造国家认同的环境。
(一) 媒体公共舆论为国家认同塑造共时性空间
“从中国封建时代乡村社会的现实状况来看,作为草根社会,它拥有一个高度独立,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灵活性的自治系统。乡土面积的辽阔,封建王朝行政力量的单薄和管理效率的低下,交通及信息手段的落后,使乡村社会拥有了相当大的自主空间,自主的乡村又借助官方承认或支持的价值资源,构建了一个游离于国家政权之外但又保持与其对话的相当大相当稳定的权力生成系统”(注:王先明:《晚清保甲制的历史演变与乡村权力结构》,《史学月刊》2000年第5期,第130-138页)。即杜赞奇所谓的“权力的文化网络”(注: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9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页)。乡村权力网络的一个最突出特征是它的地缘和血缘性。这种狭窄的地缘空间属于前信息社会,信息流转的速度及识别能力较低。晚清以后,皇权控制社会的力度更为减弱,西方政治、文化和资本的强劲入侵更使得市场、民族资本等因素获得了发展。作为舆论和文化载体的传媒业也逐渐兴起。它们营造了一个游离于皇权国家之外的舆论环境和对话场所。(注:以下内容参见刘增合:《媒介形态与晚清公共领域研究的拓展》,《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237-265页。 1895年是近代民间媒介兴起的一个开端,短短十几年间,中文报刊多达七八百种,媒介分商办、官办和外资创办。商办分量在逐年上升。1905年至民国初年,全国先后发行报刊计600余种,其中清廷所控不足10%,从地域分布看,新兴传媒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报刊结构中面向市民的白话报刊在逐渐发展,在大众传媒中占据显眼地位。1876年《申报》馆发行的通俗增刊《民报》是近代较早的白话报刊,到20世纪初,白话媒介骤然兴起,并左右了晚清大众媒介的存在形态,白话报刊有近160种,出版地遍及广东、湖南、湖北、山东等,其中以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最为盛行。除此而外白话教科书大量印行,尤其令人瞩目的是有1500种白话小说,并且白话小说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其魁儒硕学,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经历,及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一寄之于小说”“往往每一书出,而全国之议论为一变,彼美、英、德、法、奥、意、日本各国政界之日进,则政治小说为功最高焉。”(注: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中华书局,1989年,第34-35页)
可见脱离国家直接控制的民间大众媒介已初成规模,信息的内容趋向已经形成了封建王朝的异己力量,并负载起民族国家与救亡求强的历史重任。这从各报刊的宗旨和内容倾向可以看出来。如《民报》的其宗旨是“转为民间所设,故字句俱如常谈话”,《中国白话报》(1903年刊发)以“开明民智”为宗旨,《蒙学报》(1897)“连天下之心志,使归于群,宣明圣教,开通固蔽。立法广说新天下之耳目。”舆论公共空间的形成本身是对传统社会肌体的一种销蚀,它促进社会信息传播、加速社会流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报刊中主要一部分是由各省创办的,它们起到了开通民智,改良风俗的作用。如《福建白话》,(1904年刊发)其宗旨就是“鉴于各国比年以来,下等社会受白话文教育者既已著有明效,发本省对乡土之心,以为地方自治之基础。”(注:《福建白话报》1904年第1期)
公共舆论中很多内容是为了突出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 ,如强调“国家乃国民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