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提高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其途径无非是两条:一是从理论上准确定位货币政策功能,弄清围绕货币政策的理论是非;二是改善货币政策赖以发挥作用的经济社会环境,当前主要是破除流动性过剩和由于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所形成的县域金融服务真空。
关键词 货币政策 有效性 途径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5-0083-04
中国的金融宏观调控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97),中国经济运行主要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与之同时受到高度重视;第二阶段(1997-2003.6),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通货紧缩的巨大压力,财政政策奉命于危难之际,发挥了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货币政策则主要配合财政政策发挥调控作用;第三阶段(2003.6—),中国经济运行遭遇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加剧。面临新的复杂的经济运行环境,如何发挥货币政策的有效调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货币政策的真正调控功能
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也经常存在市场失灵。由此,政府宏观调控就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政府宏观调控主要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总揽社会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具有其他经济政策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经济运行具有自身内在的规律性,作为宏观需求管理政策之一的货币政策只能因势利导,而不能一意孤行。因此,对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既不能低估,也不能高估。
作为宏观需求管理政策之一的货币政策发挥调控作用时,面对三种情况:
1.经济运行过程中,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即AD>AS,说明经济生活中存在通货膨胀,宜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压缩总需求。
2.经济运行过程中,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即AD
当然,国民经济运行是一个从均衡到非均衡再到均衡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并且均衡是相对的、暂时的,非均衡是绝对的、经常的。因而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是很大的。具体而言,如图所示,在凯恩斯区域,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最大,扩张性货币政策能促使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推进,促进经济增长但同时没有物价上涨;在凯恩斯主义区域,扩张货币政策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物价上涨,货币政策效应开始递减;至古典经济学区域,货币政策效应完全丧失殆尽,若继续实施不适当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则容易诱发通货膨胀。恰恰相反,此时宜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压缩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
(a:凯恩斯区域 b:凯恩斯主义区域 c:古典经济学区域)
货币扩张对资源利用的三阶段
二、充分挖掘货币政策的结构性调控功能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在大多数《货币银行学》和《中央银行学》教科书中,都认为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量而改变总需求曲线,进而影响整体经济运行。这种认识虽不错,但忽视了货币政策的结构性调控功能。
事实上,货币政策既有总量调控功能,也有结构性调控功能。众所周知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存在和应用就是很好的说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等。显然,这些工具都是有选择地针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的措施,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和针对性。需要强调说明的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也存在结构性调控功能,简单考察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历史演进与中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施过程即可得到说明。
存款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最初起源于英国。但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则始于1913年美国的联邦储备法。当时,美国的联邦储备法硬性规定了法定准备金率,以确保商业银行体系不至于因为过度放款而发生清偿危机。此举的实质是“冻结”一部分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或是把商业银行的存款“切一块”出来。法定准备率作为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发挥调控作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凡奉行二级银行体制的国家,一般都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一些西方国家,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广泛应用,法定准备金工具的作用开始弱化,具体表现是,法定准备金率有持续走低之势。以至于有些学者认为,存款准备金率的价值在于“存在”而不在于“实际应用”。为此,如何看待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就被提到议事日程。
我们认为,存款准备金政策仍然具有巨大的作用,并且是货币政策工具的基础。理由是:正是存款准备金政策,才使得中央银行能够对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切一块”,成为中央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也正是由于中央银行因为存款准备金政策而拥有巨大的资金力量,才使其能够有效实施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从中国货币政策实践看,二级银行体制建立以来存款准备金政策一直在发挥应有的作用。2007年以来,为了破除流动性过剩、实现“双防”(防经济过热、防通货膨胀),我国连续13次上跳存款准备金率就是明显的例证。
由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历史演进和中国人民银行对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调整过程可见,在中国这样一个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中,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是巨大的。否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缺乏依据。同时,我们看到,中国在存款准备金政策开始发挥作用时,就实行过结构性存款准备金率。不过,当时主要是为了集中资金;2004年4月25日,中国开始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结构性存款准备金率。这种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将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相结合,是一种很好的金融创新,表明中国货币政策操作日趋走向成熟。在此,我个人建议进一步实施地区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比如对东西部地区实施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将西部地区存款准备金率降下来,比如下调2-3个百分点,这样,就可以将货币政策与经济结构调整很好地结合起来,为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处于通货膨胀的压力下,尤其需要货币政策发挥“微调”、“预调”作用。
三、坚持“相机抉择”,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功能,增强货币政策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货币政策调控模式的选择上,历史上曾存在“相机抉择”与“单一规则”的激烈论争。如何处理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最早的原则是“逆风向”(Principle of leaning against the wind)调节:经济趋热,相应紧缩;经济趋冷,相应扩张。这种调控模式的货币政策被称之为“反周期货币政策”(Counter cycle monetary policy),也就是著名的“相机抉择”(Discretionary),这种调控模式在凯恩斯时代曾风行一时。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选择主张,曾受到来自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尖锐批评。货币学派的“单一规则”(Single rule)尤其著名。弗里德曼认为,由于货币政策时滞等原因,反周期的干预不仅不能熨平周期,反而会加剧周期波动。其推导逻辑是: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决定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决定货币供给具有稳定性;货币供给的稳定性决定了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必然是“单一规则”。
应该承认,弗里德曼的逻辑推导是优美的,但推导前提缺乏现实性。事实上,消费需求和货币需求本身由于各种扰动因素的影响并不存在稳定性。全球金融危机的频繁暴发即是证明。
事实上,世界各国在货币政策调控模式选择上,无一例外地奉行“相机抉择”模式。美联储利率的频繁调整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曲线也不是水平的。此外,从中国货币政策表述的繁复多变中,也可以看到中国货币政策实践对“单一规则”的实际否定。
由此,在货币政策调控模式选择上“相机抉择”有其存在的理由;以不变应万变的“单一规则”只是理论模型,并没有实践价值。政策就其本质而言,是解决短期问题的。货币政策“相机抉择”是现实的选择。问题是中国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对货币政策的表述太过繁复,也太不规范。实际上,货币政策就其类型而言也就是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种。
四、破除县域金融服务真空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所形成的对县域经济的市场退出,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县域金融服务真空。这种县域金融服务真空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大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同时也削弱了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经济基础。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了夯实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微观经济基础,当务之急是加大政策金融改革力度,破除县域金融服务真空。具体设想是:
1.积极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创造条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对新组建的农村合作银行给予政策优惠,比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财政出资利息补贴等。
2.发展中小银行,专门服务县域经济。对此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樊纲等早有讨论(注:参见林毅夫:《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樊纲:《大力发展非国有金融》,《国际金融报》2000年10月1日。在此恕不赘述。
3.进一步修改《商业银行法》,推动商业银行组织体制改革,弱化分支行制。具体考虑是:除4大国有商业银行外,其它银行机构一律实行单元银行制,限制跨区设立分支机构。即使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县域分支机构,也要根据法律规定,将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比如75%以上用于所在地经济发展项目。事实上,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其中的效益性原则已为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预留了空间,问题的关键在于落实。
4.实行地区差别准备金率,抑制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2004年4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基本内容是,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反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高、不良贷款比率越低,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低。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这是货币政策工具的推陈出新之举,是我国货币政策操作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其最大的优点是将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建议,进一步实行地区差别准备金率,可设想将西部地区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两个百分点。这样,既可调整和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又可为西部地区商业银行多留超额储备,支持西部经济发展。以2003年为例,西部地区的新增存款为2491.34亿元,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两个百分点后,可使西部商业银行多增加49.82亿元的可用资金。将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相结合是一种金融创新,将货币政策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更是一种金融创新。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在宏观而在微观,不在总量而在结构。由此,货币政策操作如何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是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5.借鉴美国的《社区再投资法》,加大金融机构对所在地的金融支持力度。197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区再投资法》(Community Reinves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