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新道家”的小传统

2008-12-29 00:00:00商原李刚
人文杂志 2008年5期


  内容提要 建立理论形态的现代新道家目前还只是一种努力,但从小传统来看,道家的宇宙智慧、政治智慧、生活智慧传统并未中断,反而形成了有现代特色的实践形态的道家思潮。现代新道家思潮在大众文化中的延续和发展基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农业与工业并重这一现实,也是儒、道互补这一传统文化结构自我更新的表现。
  关键词 现代新道家 小传统 智慧 儒道互补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5-0053-06
  
  近年来,从学术或理论层面探讨“新道家”思潮者居多,从大众生活或实践形态研究者较少。学术界对“现代新道家”思潮的关注,与其说是道家研究的进展,毋宁说是来自现代社会生活的鼓舞。从现实生活出发讨论“现代新道家”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视角。
  
  一、从小传统看“现代新道家”思潮
  
  学术界目前对现代或当代“新道家”的定位主要在理论层面或理论形态。“到现在为止,我们一直在用‘新道家’来指称中国现代学术中追求发扬道家思想的那种努力。”
  ③
  陈静:《建立新道家的努力——对道家研究现状的一种理解》,《哲学动态》,2006年第6期,第26、24页)较早使用“新道家”概念的董光壁说:“我使用‘当代新道家’这个名称出于与‘当代新儒家’对应的考虑。”董光壁:《当代新道家》,华夏出版社,1991年,第2页)也就是说,“新道家”的说法只是一种套用,且以李约瑟、汤川秀树、卡普拉等科学家为“新道家”,缺乏必要的中国传统和现实基础。不过,学术界建立“新道家”的努力却在不断加强。陈鼓应于1992年创办的《道家文化研究》辑刊,到目前为止出版23辑。1996年召开的“北京道家文化国际研究讨会”,首次正式提出了“当代新道家”表述问题,许多学者将严复、金岳霖、方东美等人列为当代新道家的代表。《道家文化研究》第20辑出了“道家思想在当代”专号,试图从近现代哲学家中理出一个当代新yNtSP3z3IHhYyrbE3Ygomg==道家的团队。陈静指出:“但是,就道家研究的目前进展来看,新道家似乎尚未形成一套成体系的新理论,这是本文认为建立新道家的理论活动还仅仅是一种努力的原因。”③无论是董光壁还是胡孚琛的现代新道家方案都只是一种“努力”。
  “现代新道家”“新”在何处?“新道家”显然是参照西方哲学的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新实在论等用法而来,它是指坚持了原始道家学派的“范式”(库恩)、“硬核”(拉卡托斯)或“研究传统”(劳丹)进行创新的现代思潮。“新道家”坚持了道家的什么“硬核”?我们不妨先假设“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是道家传统的“范式”。现代新道家可以说是围绕着“道法自然”这一宗旨而“返本开新”的思潮。我们可以将先秦道家称为原始道家,秦汉到清末的道家思想及影响称作“新道家”,将近代以来的道家思潮称作“现代新道家”,以呼应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现代化这一背景。近代在西方强势社会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与现代思想文化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裂,传统思想文化的话语权基本丧失,大有“魂不附体”之危。就理论形态看,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遭遇是灾难性的,甚至我们现在恢复它还不具备足够的条件。建立现代“新道家”的理论形态或者是理论的现代新道家只是一种努力,未能形成像现代新儒家一样的规模和影响。
  现代新道家只是“中国现代学术中追求发扬道家思想的那种努力”,那么,我们从现代社会生活来理解“现代新道家”思潮可能吗?回答是肯定的。西方社会学家罗伯特•雷德斐把文化区分为大传统与小传统。(注: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8页)大传统是雅文化,即精英文化或“阳春白雪”;小传统是俗文化,即通俗文化或“下里巴人”。道家文化早就有层次之分。梁代刘勰《灭惑论》、北周道安的《二教论》等就从三品区分道家。从文化的发展演变来看,剧烈的文化断裂一般直接发生在大传统,而小传统往往是隐蔽的,其演变非常缓慢。近代以来,中国民众阅读或表现道家思想的热情牢固地维护着道家小传统,体现为各种文化传统或活动。从小传统的意义上看,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其影响并未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而断裂,反而与中国近现代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现代新道家、现代新儒家的实践形态。西方文化与其说冲击了小传统,不如说往往被小传统所同化或误读;小传统吸纳了被误读的西方文化而形成了新的传统。换言之,道家文化传统从近代开始转入了小传统发展阶段,大传统与小传统出现脱节。与大传统相比,道家的小传统与现代社会的结合更为迅速、直接,对现代社会的最新发展反映最快,直接表现为各种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以民间传统的形式继续发展着道家传统,并在断裂的现实面前向新传统转化。
  陈鼓应在他的演讲《道家思想在当代》中,从近现代道家思想的兴起、现代新道家的崛起、道家的智慧、道家传统在当代复兴的契机四个方面概括了现代新道家的基本谱系及其致思趋向。他认为,道家的内在生命通过其蕴含的智慧而表现,这种智慧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去了解:一是政治智慧,通过自然与无为两个概念展开,无为是对上的要求,自然是尊重人的政治权利与责任;二是生活智慧,赋予生活技艺以道的精神;三是宇宙智慧,将社会政治置于无限的、超越的道的背景之下。(注: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9月,第6-7页)本文借用陈鼓应的这一概括,来说明生活中的或实践的现代新道家思潮的基本理念。
  
  二、小传统的宇宙智慧
  
  道家智慧最直接体现在日常用语中。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道”、“自然”、“无为”、“清静”、“理”、“有”、“无”、“虚”、“实”、“动”、“静”、“逍遥”等道家的基本范畴在现代汉语口语中高频率使用而习焉不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知足常乐”、“功成不居”、“急流勇退”、“大音希声”、“以退为进”、“相濡以沫”、“节哀顺变”、“人生如梦”……诸如此类的道家辩证智慧,充实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从否定的方面对社会人生的困境进行剖析,化解当代人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疾病,给人以博大的境界和无限的智慧启迪,帮助人摆脱社会人生的痛苦和困境,成为当代宇宙智慧的重要部分。当代人生活在拥挤不堪的城市之中,完全为火柴盒式空间所限制,坐井观天,能听到道家智慧之音的呼唤,是难能可贵的。
  道家博大的心灵境界是当代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老子将道与天、地、人融为一体,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宇宙境界,为社会、政治、人生问题确立了广阔的背景。庄子“天地与我并生”(注:《庄子•齐物论》)的精神追求特别是其相对主义,破除了天人、物我、是非、贵贱的僵硬界限。近代以来,平民大众甚或知识精英往往为世俗压力所征服,生命的境界变得狭隘甚或卑琐,只有近忧缺乏远虑。没有道家思想不时地启发人走出困境,民族精神的发展将会走更曲折的道路。道家博大的精神境界,给了我们“脱俗”的力量和智慧,使人保持一种反省和批判的热情和勇气。
  当代社会对异化特别是对技术异化的批判以及应对精神危机的呼声,明显体现着道家的声音。面对着人日益被财富、权势、野心、贪欲所奴役,“于是,庄子发出了强烈的抗议!他抗议‘人为物役’,他要求‘不物于物’,要求恢复和回到人的‘本性’。这可能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反异化的呼声,它产生在文明的发轫期。”(注: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79页)道家特别是老庄道家批判异化的传统在当代恰逢其时地发挥了应对西方异化现象影响的有力武器。市场经济的发展赋予了中国经济社会以新的活力,物质利益追求成为最重要的价值目标,人的功利化、工具化加剧,消费主义逐渐成为基本的大众文化现象。物质利益追逐与回归人性的自然状态之间张力加剧,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也由此而起。马良文认为:“西方现代精神危机在于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上的技术文明缺乏对人自身及其灵性的关注,因而很容易导致诸如‘矩阵’这样一种强大的机械力量统治世界的潜在危险。而这一切根源于西方文明中主客体的二元对立。道家的自然、无为、神化等观念模糊了超越和存在、主体和物件、普遍和特殊、精神和物质之间的界别,避免了它们之间的二元对立和冲突。它独特的认知模式‘道’和丰富的修身体验,它对于人类自身灵性价值的关注,以及它所强调的不同元素之间的多元共存及其交互作用、普遍意义上的深层和谐,都为当代精神危机的解决乃至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注: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46页)
  
  现代新道家突出的宇宙智慧表现为融合了西方生态主义的自然主义。老子的道与天、地、人的和谐共生思想比西方生态主义更为深刻。道家之“自然”,正如刘笑敢所言,是“人文自然”,“是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注: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74页),即“自己如此”的内在发展的和谐生态。从道而非人类中心的立场看,物无贵贱,不同的物各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其发展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此意义上说,老子的“自然”就是“生态”,即一种有内在自主性的状态。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地位是什么?“辅万物之自然”(注:《老子•第六十四章》),道家这种人类辅助万物的思想避免了深层生态主义的极端之弊而又给人以合理的地位,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之弊。这一思想与生态主义原则极为接近,且更加彻底,为科学发展观如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谐发展的观念、自然整体主义观念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并融入科学发展观之中。生态主义所谓“生命圈平等主义”或“生命中心平等”之说,虽强调生命圈中的一切都同样拥有生活、繁荣并在更大的自我实现中展现其个体自身和自我实现的权利、内在价值及平等的道德地位,但事实是环境的代价总是由社会下层来担负,又引发了“环境公正”问题。道家特别是老子关于“有余”与“不足”之说对这种现象的批判,补正了生态主义的缺陷。道家对功利、技术、竞争、过度消费的批判使他成为生态主义的先驱,他的“知足”等观点与当今最新的生态经济学也是不谋而合的。当然,理论上批判消费主义、功利主义而又不愿意放弃高消费生活的分裂现象,是应该克服的。
  “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