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世界的语言替代论方案及其困境

2008-12-29 00:00:00张力锋
人文杂志 2008年5期


  内容提要 语言替代论认为可能世界不过就是逻辑-语言的构造物,从而免受一些棘手形而上学问题的困扰,但它却又深深地陷于现实语言的表达力不足、模态循环定义和构造悖论的困境之中。这些难以克服的困难表明,语言替代论很难成为一条成功的可能世界方案。
  关键词 语言替代论 可能世界 模态 语言表达力 一致性 构造悖论
  〔中图分类号〕B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5-0024-06
  
  认为可能世界概念不是初始的,可以进一步还原为逻辑-语言的构造物,可能世界的本体地位就是一类语言实体,这样的一种观点称为可能世界的语言替代论(linguistic ersatzism)
  ①,其主要代表性学说有卡尔纳普(R. Carnap)的状态描述理论、亨迪卡(J. Hintikka)的模型集理论及亚当斯(R. M. Adams)的世界故事说。作为当代最为重要的一种可能世界方案,语言替代论有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但随着理论形态的不断完善,一些理论痼疾也逐步显露出来,某些甚至是该方案所无法克服的。
  
  一、语言替代论的原初形态
  
  卡尔纳普的状态描述(state-description)指的是一个句子集∧,其中对于任意一个原子句p,或者p∈∧,
  或者┒p∈∧,此外∧中就不再有其它的句子了。相对于系统内的谓词所表达的所有性质和关系,状态描述实际上是为个体域中的个体可能具有的状态做出了一个完全的描述。不将其它句子纳入其中,这可能是源于维特根斯坦(L. Wittgenstein)的影响,维特根斯坦曾认为基本事态决定了其它事态的存在。在卡尔纳普的状态描述理论中,这种基本事态决定其它事态的思想是通过给定的语义规则表现出来的。这些语义规则是:
  (1)一个原子句在给定状态描述里成立,当且仅当,它属于该状态描述;
  (2)┒α在给定状态描述里成立,当且仅当,α在该状态描述里不成立;
  (3)α∨β在给定状态描述里成立,当且仅当,或者α在该状态描述里成立,或者β在该状态描述里成立;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模态逻辑哲学研究”(20060390279)及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可能世界理论研究”(06SJD720028)阶段性成果。本文是在作者博士论文部分章节基础上修订增补形成,感谢北京大学哲学系陈波教授就其中若干论点给作者所做指导与讨论,但文章若有任何错谬之处,当由作者承担全责。
  ① 语言替代论是在“代用”意义上,指存在一类实体,我们既可以用“可能世界”来称呼它,也可以用“语句集”等来称呼它,也就是说,用另一个名称来替代使用(代用)原有的名称。D•刘易斯最先使用“语言替代论”来表示这种模态实在论,国内有些学者也将其归类为关于可能世界的语言学观点。由于语言替代论有多种版本,各自的表述又不尽相同,因此对语言替代论的笼统批评常常显得较含混,针对一种形式的语言替代论的批评往往不适用于另一种形式。
  
  (4)αβ在给定状态描述里成立,或者α、β都在该状态描述里成立,或者二者都不在该状态描述里成立;
  (5)xα在给定状态描述里成立,当且仅当,对α中自由变元x作的所有替换实例都在该状态描述里成立。
  
  根据上述语义规则,我们能确定该语言中任一句子α在任一状态描述∧下成立与否,也即α在∧下的真值。据此,每一个状态描述都唯一地确定或相应于维特根斯坦的一个可能事态,但又由于卡尔纳普是逻辑经验主义者,他一贯地拒斥形而上学,所以他声称“状态描述表达了莱布尼兹的可能世界或维特根斯坦的可能事态”(注:R. 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