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物流类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

2008-12-29 00:00:00杨鹏强
中国市场 2008年2期


  [摘要] 本文通过对物流类专业就业需求的分析得到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从而导出课程群组成课程体系;教学环境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教学反馈作为修正课程体系的依据。本文提出作者自己独特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规划工具——教学甘特图,对任何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能力谱系;培养批次;教学甘特图;学生学习负荷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根据“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我们采用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 (VOCSCUM)开发方法,“通过行业分析,在明确职业能力的基础上,运用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形成以职业能力为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并进行科目课程设计[1]。”借助教学甘特图设计的课程体系不仅紧跟行业需求而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一、专业职业岗位群的确定
  
  “就业为导向”的前提必需是了解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才能对课程体系做导向设置进而制定出教学计划。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专业人才需求做了广泛的调查[2],参与方有专业老师、在校本专业学生和第三方行业咨询机构。调查结果结合国际货运流程分析得到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基本岗位为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四大岗位:国际货运揽货员、国际货运操作员、国际货运单证员、国际货运客户服务员;衍生岗位为国际物流企业、国际速递公司、集装箱租赁公司、码头有限公司、海关监管仓库企业、报关单位和报检单位的主要岗位、进出口企业的货运、跟单和报关、报检岗位、负责箱管和拖运的人员等。
  
  二、岗位群素质能力的提炼
  
  《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简介》中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为:“培养具有国际货运管理及报关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从事报关与国际货运业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3]。本研究同时对该培养目标作修正。
  “素质为本位”其实就是职业的养成教育,根据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归纳职业素质要求如下:
  (1)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及沟通技巧
  (3)实干、创新、创业的精神
  (4)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敬业精神
  (5)独立思考、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质疑精神
  (6)遵纪守法精神,团队精神和一定的管理能力
  (7)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外语与计算机知识
   “能力为核心”表达了作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职业能力是课程设置的中心。笔者认为Murphy&Poist的BLM模型[4]是物流人才能力全谱系的表达方式,它不适合具体物流专业的能力定位,更不适合高职高专物流专业的能力定位。本研究中笔者不采用问卷调查而是分析招聘广告的岗位要求和物流公司的人才结构。本经验假设借鉴了光学的RGB三基色原理。综合以上提炼出来的岗位群素质能力,笔者把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修正为:
  培养具有正确就业心态、直面挫折的心理素质、有良好职业操守,适应加入WTO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中国对“大通关、大经贸、大物流”的要求,具有实干、创新和创业精神,具备必需的国际商贸基础知识与实务知识,掌握报关、报检技能,熟悉国际货运代理业务的企业第一线高等职业人才。
  
  三、单元课程的开发
  
  
  “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意味在课程开发上必然是上图的逆向设计法,课程设计指向是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而不是学科研究的需要。高职高专教育目的不为学生进一步从事学科研究做准备,而是为学生从事某职业岗位群做准备,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特征。以下结合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对本专业三大职业能力——国际货代、报关、报检职业能力作详细分析来推导专业单元课程。
  
  1.从职业能力要求到专业课程要求
  从职业岗位推导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可细分为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从职业能力要求推导出专业任务要求;再从专业任务要求推导出专业课程要求,从而确定整合课程。
  
  2.从职业素质要求到素质课程要求
  职业素质要求由职业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综合素质要求构成。Murphy& Poist在他们的BLM模型中把我们总结的职业素质归为商业技能和管理技能的一部分[6]。职业关键能力要求和基本素质、综合素质要求有重叠的地方,准确地说这三者要严格区分是不可能的。我们认为在“就业导向”的建设思想下,称之为职业素质课更为合理。
  
  3.课程群的确定
  课程体系分为两个课程段:职业素质课、职业能力课。每个课程段又分别分成四个课程群。课程体系确定如下:
  职业能力课分成四个课程群
  (1)基本能力课程群(灰色):
  (2)国际货代课程群(红色):
  (3)报关课程群(绿色):
  (4)报检课程群(蓝色):
  职业素质课分成四个课程群
  (1)基本素质课程群(灰色):
  (2)语言沟通课程群(红色):
  (3)数量统计课程群(绿色):
  (4)综合素质课程群(蓝色):
  在上述整体课程体系结构框架确定后,接下来的步骤就是将结构框架中的学习课程按照单元课程范型进行分类。课程范型的依据是课程分析的结果和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
  
  四、课程体系的形成和学生学习负荷的均衡
  
  教学甘特图把课程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横轴表示课程的长度,除第一学期为17周外,其余都为18周;纵轴表示课程的宽度,表示其周课时数。经过学生学习负荷平衡,我们得到如下的结果,其中第一学期到第三学期每学期课程门数为8门,周课时分别为26、26、27;第四学期到第五学期每学期课程门数为6门,周课时分别为24、10。
  整体课程框架体现出横向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过程和纵向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链路分布数目,并清楚地通过三基色色域变化标示出专业有几条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链路。
  
  五、教学媒体(教学包)的选择和课程体系的师资配套
  
   教学计划的实施有赖于教学环境分析,内部教学环境分析即是分析可供使用的教学资源如:物流专业老师、物流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课程建设的现状、学生的知识基础等等。内部教学环境现状分析有利预测教学计划实施遇到的困难,为下一步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的调整提供必要的依据。外部教学环境分析是在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基础上进行的,要分析专业职业岗位群所服务广东省地区经济、岗位需求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综合教学环境的动态分析则是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对教学改革、师资培训、课程建设等提出要求。总之,物流类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一个环境分析和执行试错的过程,是动态的纠偏过程,是滚动发展的过程。
   作者单位:南华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5].鲍洁.课程改革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EB/OL].http://jwc.zjwchc.com/xtuploadfile/3.ppt.
  [2].杨鹏强.南华工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2004~2005)[R].广州:南华工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3].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秘书处编.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南[M].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8.
  [4] [6].Paul R. Murphy and Richard F. Poist. “Skill Requirements of Senior-level Logisticians: Practitioner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