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2.0的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整合培训模式探索

2008-12-04 02:36郑小军杨满福冼伟铨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8年11期
关键词:博客研修信息技术

郑小军 杨满福 李 红 冼伟铨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迫切需要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项目的实施中,提出了四个大原则,即“融入先进培训理念、整合Web2.0技术、调整时空构成、重视效果评估”,探索了“三阶段、全过程、重衔接、求互动、促发展、三结合”的整合培训新模式。

关键词:园丁工程;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Web2.0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2-0073-04

一、引言

“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已成为推进信息化的瓶颈。” [1] 近年来,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有效性,研究人员提出并试验了多种培训模式,包括:短期集中型培训模式、函授培训模式、“种子”教师培训模式、学科教研组互助合作培训模式、教师个人自我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流动培训模式(例如“教育技术西部行”活动)、Intel未来教育、课题研究指导型培训模式、情景体验与现场诊断培训模式、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和多媒体网络远程培训模式,等等。[2] 许多全球化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项目也相继在我国启动。例如,Apple“明日教室”、Intel未来教育、IBM“重塑教育”、Microsoft“携手助学”等项目,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实践表明,过去一贯采用的集中式、单一性、分离型的培训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而必须结合学员实际情况,创新包括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课程、培训手段、考核标准、评价方式等在内的培训方案。

笔者及项目组自2005年以来,在实施“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自治区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二期园丁工程培训”)等多个较高规格的教师整合培训项目中全面实行“集中培训(1个月)+基地研修(1个月)+校本研修(10个月)”的新模式,并在培训实施的微观环节采取了一系列模式优化措施。

二、集中培训和基地研修的微观环节优化方案

第一,吸收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成立培训项目组,以项目管理的形式开展各项培训工作,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成员包括核心课程的主讲教师(兼学科组导师)、基地研修导师(基地学校骨干教师或教研员)、班主任(兼督导员和课程联络员)等。且随着技术培训的展开,我们根据学员信息技术基础差别大、需要加强分层教学和个别化指导的特点,聘请了计算机及教育技术专业的优秀本科生担任学员上机的辅导教师,作为项目组师资的有效补充。

第二,兼收并蓄的融合模式。项目组在总结和反思以往信息技术培训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方法的比较分析,决定采取多阶段、阶梯式、复合性、齿合型的培训新模式,该模式有五个要点:一是“三阶段”,即“第一阶段集中培训 + 第二阶段基地研修 + 第三阶段校本研修”。二是“全过程”,即“把信息技术培训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3个阶段),而不仅仅局限在集中培训阶段”。三是“重衔接”,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网络跟踪与远程指导为钮带,沟通和衔接好3个阶段的培训”。四是“求互动”,即“加强项目组、学科导师、基地导师、学员之间的多方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五是“促发展”,即以信息技术促进学员的教师专业发展。总的来说,就是“准确的目标导向+先进的培训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

第三,尊重需求,引导方向。做好学员基础摸底调查和学习需求分析。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包括近20个问题的问卷调查表和学员基本情况登记表,帮助我们摸清楚学员的信息技术基础、专业背景、教学教研基础,了解他们参加整合培训的学习需求。项目组根据培训目的、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和学员基础、学习需求进行课程设计,遵循“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和“信息技术培训、新课程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机地结合”(三结合)的原则制订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课程计划,超越以往同类培训“理论、技术、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油水分离的层次。

第四,沟通目标、愿景一致。项目组精心选聘课程(专题)主讲教师,通过组长和课程联络员加强与主讲教师的沟通,使各主讲教师明确培训的总体目标、基本理念、培训模式和学员基础、学习需求,明确自己负责的课程(专题)在整个培训中的地位、作用和具体目标,帮助主讲教师参照学员基础和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各课程(专题)目标与培训总目标协调一致。

在技术培训中,主讲教师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基于博客互动的课堂讨论法、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尝试了“范例演示→范例赏析与评价→范例模仿与基本技能训练→范例改造和改良→创新(创造性运用)”的技能培训课堂教学新模式。针对学员信息技术基础差别比较大的特点,对大班采取分班教学,对小班则采取分层次教学,同时挖掘机房潜力,尽可能多安排学员上机实践,加强上机辅导,兼顾两端。采用“以电子作品集为主导,师生和生生互动反思,学员自评、教师点评和学员互评相结合”的第四代教学评价模式。

第五,“每课问”制度和第一反应机制。由于每门课程的时间并不长,一般培训中学员的教学反馈往往在本门课程教学甚至本期培训中得不到适当的体现,对此我们把我国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每日问”创造性地运用到培训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求主讲教师和学员坚持“每课问”反思教与学,而且要求班主任和项目负责人执行“每课问”制度,即由班主任、班干在课后立即收集学员意见,第一时间将学员意见反映至项目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敦促培训者在第一时间对课程做出恰当的调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项目组还会通过组长随机听课、班主任全程陪同、班干反馈、定期座谈、博客留言评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监控和反馈,先修后续课程和关联度较大的课程,加强主讲教师之间的沟通,使各门课程协调、有序地进行。

第六,校本研修重互动和衔接。项目组、基地导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对学员进行网络跟踪与远程指导,通过采取“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光盘学习资源,建立培训公共邮箱,建立班级校友录,灵活运用手机、短信、QQ和QQ群等通信方式,建立培训博客、博客圈和精品课程,形成学习共同体”等措施,力图使培训的三个阶段紧密地联系、衔接和配合起来。

第七,全过程人文关怀,为学员研修创造良好条件。例如采用短信、邮件、博客、纸质相结合的办法发培训通知,建立培训公共邮箱,建立培训博客和博客圈,编印内容丰富的讲义资料,刻录学习资源光盘,建立公共图书阅览室,聘请高水平的主讲教师,加强上机辅导,晚上免费开放机房,班主任全程陪同,进行课堂教学奖励、单项评奖激励,汇集学员博客和日记精选,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安排学院最好的多媒体网络空调机房,避免培训过程中因人文缺失而造成学员流失和学习效果不佳。

三、借助Web2.0技术,实现三个阶段的衔接与统一

Web2.0是近几年新一波互联网技术,它以博客、内容聚合(RSS)、社会性网络(SNS)为主要体现形式,相比目前我们已经习惯的网络,它在真实性、个性化、交互性方面大大提升,使得互联网的应用模式从人-机交互向人-人交互转换。为了打破培训时空限制,实现培训三个阶段的融合,我们将Web2.0技术及其思想应用到整合培训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建立培训公共邮箱,加强网络指导和跟踪反馈

培训之初我们就建立了公共邮箱,并且要求学员在校本研修阶段经常性地打开公共邮箱,上网条件差的学员保证每周至少打开公共邮箱1次。此外,我们还利用群发邮件和个别化邮件对学员进行网络指导。培训公共邮箱起到了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互动往来、学习指导和跟踪反馈的作用。

2.建立班级校友录

以感情为纽带,以沟通和资源共享为基础,以学习指导、专题讨论、互帮互助等活动为载体,以凝聚校友、解决学员问题和困惑、促进信息技术掌握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支持和鼓励校友克服困难,坚持校本研修和完成“5个1”作品及特色作品。基于这一指导思想,笔者于2005年12月18日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培训班学员创建了ChinaRen班级校友录,确立了班级宣言,并且邀请了学科组长、2名导师和1名辅导教师加盟。经验表明,用好校友录提供的班级宣言、班级留言、班级聊天、班级共享、班级语音、班级相册、成员名片、访问记录、信息群发、班级管理、生日祝愿、通讯录等功能,可以大大弥补公共邮箱的弱点。

3.灵活运用手机、短信、QQ和QQ群等通信方式

我们的学员绝大多数来自民族地区义教县,他们的上网条件差。因此,建立手机和短信的联系方式是完全必要的。QQ是一种非常普及的实时交互通信方式,支持文本、语音、视频聊天和抓图,支持大容量文件传输和存储(网络硬盘)。笔者和学员经常利用QQ的大容量文件传输功能,接收那些无法用免费电子邮件的附件功能发送的大容量作品,还可以边传边交流、解答问题。QQ群的群留言板、群相册、群聊天、群硬盘、群名片、群邮件、群查找等功能既方便好用又高效。

4.建立在线教学和培训博客

信息技术专题集中培训时间短,学员基础比较差。因此,大量后续技术操作和教学应用的指导与培训主要是通过网络远程教学方式进行。笔者从2005年10月-2006年12月开发了3个相互关联的网络教学博客,即《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多媒体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目前已分别拥有10万、4万和1万5千人次的访问量,使众多学员和中小学教师受益。

5.建立博客圈,进行网络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

笔者于2006年11月建立了“IT与教师专业发展”博客圈,目前已批准110个教师博客加入,其中黄春燕是“南宁市二期园丁工程B类培养对象”、“南宁市优秀教师”、“南宁市我最喜爱的老师”,黄艳霞等5人是“二期园丁工程小学信息技术学科B类培养对象”。收录各博客成员加入圈子后先后发表的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培训类博文千余篇。我们指导学员和高师生建立博客数百个。其中,学员黄春燕建立的示范性教学博客“作文奇葩”和“网络作文乐园”圈,在广西乃至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一年多以来,笔者与学员间、学员与学员间充分利用新浪博客的留言板、文章评论、自定义链接、博客圈、博客圈讨论区、好友、纸条箱等网络交流互动工具,形成多方互动,初步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学习共同体。

6.以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为培训支撑点

项目组主持的《数字化教学设计与操作》、《计算机文化基础二——VB程序设计》分别获得2007年、2008年广西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立项,并且发布了申报网站与网络课程。《CAI课件设计与制作》获得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并且发布了申报网站与网络课程。

此外,作为Web2.0技术的补充,我们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光盘学习资源,内容包括整合优秀课例、示范课件及其源文件、课件快速制作模板、教学范例素材,课题研究资料、专家报告、专题讲座,以及主讲教师推荐的各类技术培训教程等。容量达到3GB,共5张光盘。这些光盘学习资源使得上网条件不好的学员能够对前两个阶段所学理论知识、方法技术进行温习或拓展研习。

四、本培训模式的效果评估及价值判断

手段、方法、策略、模式的应用,归根结底是看效果是否明显,培训投入产出是否突出,学员是否认可。培训效果的问卷调查表证明,学员的满意度较高,每期均达90%以上。本模式取得的主要成果体现在:

1.有效促进了学员的教师专业发展

经过培训,不少学员教师专业能力得到较快发展,成长迅速,并在基础教育中崭露头角,成为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个案。例如学员黄春燕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成功运用博客的优势,建立了示范性教学博客和博客圈,2006年7月获“全国中小学特色教育主题网站评选”活动三等奖,2006年、2007年11月两次获得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课题研究标兵和优秀论坛一等奖。论文《博客写作让网络作文如虎添翼》2007年1月获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2006年度阶段性成果一等奖。2008年6月被选拔为南宁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2.培训经验和做法得到表彰和认同

在2006年4月举行的广西师范学院二期园丁工程各学科培训结题表彰会上,小学语文、小学数学获得一等奖,小学信息技术和小学思想品德获得二等奖,笔者主持的这四个学科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题培训得到了学院领导、广西园丁办领导和其他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在2007年7月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学术年会上,笔者在论文报告中介绍了我们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认同。

3.培训成果、研究成果和教学资源设计开发成果丰富

2005年1月以来,项目组培训了来自广西民族地区的2000多名学员,他们作为种子教师在当地开展校本培训。此外,项目组还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开发成果: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信息化》等期刊发表博客圈建设、示范课件设计与制作等指导整合实践的论文近10篇。主持开发了三门精品课程,其中两门获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立项,一门获校级精品课程立项。主持开发了系列整合示范课件和课例,其中《有机合成之母:乙烯》获2008年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基础教育组特等奖,《卫风·氓》和《向往奥运》获三等奖,《乙烯》、《二氧化硫》分别获得2006年第六届和2007年第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获2007年全国第七届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组三等奖,《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还获得2007年第11届全国教育软件大奖赛高教组三等奖,课例《Webquest: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获2006年首届广西高校教育技术应用大赛二等奖。《论多媒体CAI课件(积件)开发模式和多媒体素材库(积件库)的规划与建设》获广西“十五”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2005年11月至今开发完成4个培训博客兼示范性教学博客,建成两个示范性博客圈“IT与教师专业发展”和“网络作文乐园”。指导学员和高师生制作了近600个教学博客和个人博客,全部链接在培训博客上。

五、结语

近年来,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正在由过去的人-机交互模式向人-人交互模式转变,这也是Web2.0技术的精髓所在。这也就意味着信息技术一方面是教师要学习的内容,但更重要的是,它要成为我们打破资源限制、时空限制、体制限制的重要依靠。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在本质上能够成为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真正有用的工具。我们的教师培训模式的转变,就是想降低技术本身的门槛,使教师在使用一些简单、实用和有效的技术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门径和技术带来的广阔空间。即借助信息技术,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自己从事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在培训中采用的“集中培训 + 基地研修 + 校本研修”培训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集中培训阶段、基地研修阶段和网络跟踪与校本研修阶段之间如何衔接和配合,本研究提出的基于Web2.0技术的五条对策,使培训的3个阶段紧密地联系、衔接和配合起来,使得Web 2.0的杠杆效应突出,实践表明,这一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学员的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鸣和.关于中小学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看法[DB/OL]. http://www.szerc.com/science/contentview.asp?contentid=965

[2]郑小军.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与实践[C].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2003)论文集,2003,12.

[3]胡三华,汪晓东.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远程教育杂志,2004(1):10-12.

猜你喜欢
博客研修信息技术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博客天下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博客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