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常利
摘 要:对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有着争议,本文试图从工具论的角度来说明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以从中看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是否能发挥其应有的优势。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2-0028-02
一、多媒体教学的含义
人们在说多媒体时通常是相对于单一媒体而言的,“多媒体的含义是使用计算机交互综合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处理多媒体信息,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一个交互系统。多媒体本身是计算机技术与视频、音频和通信等技术的集成产物。”[1]
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价值确实是现实中存在的一个教学问题。人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多媒体技术到底在教学中有什么用处?它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技术作为一种纯粹手段, 可以被用于任何目的, 既可以用于积极的目的, 又可以为消极的目的服务。 亚里士多德认为技术自身不具有目的性, 技术只能作为目的手段, 其自身并无善恶之分。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何种目的, 这些都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 而是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之后的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一书中也指出: “无论如何更明确得多的是, 技术仅仅是一种手段, 它本身并无善恶。一切取决于人从中造出些什么, 它因什么目的而服务于人, 人将其置于什么条件之下。”[2] 技术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工具和手段, 其本身与社会因素、价值无关, 没有好坏、善恶及对错之分。这种指向并不是由技术本身能够决定的, 而是由外部因素强加于它的。作为实然领域中的技术只指向“能做”, 至于是否“应该做”以及“如何做”则是由属于应然领域的人所决定的。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只不过是教育的工具和手段, 工具和手段并不能决定教育本身, 关键是看这种工具如何被使用。
如果教师能够把信息技术利用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和应用信息技术以及其它合适的媒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会给教师的教学、研究和自身发展带来很多好处。“成功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表明,在教学中运用适当的现代教学媒体,充分利用其功能特性,可以使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更加灵活,从而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理解。”[1]
具体来说,在教学中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可以实现这些方面的作用:
第一,按照学习者容易接纳的方式呈现材料,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偏好。多媒体形式的整合为针对个体学习者的教学提供了机会;
第二,使学习者调动不同感官体验材料,以全面体验信息;
第三,为学习者提供关于学科内重复的或不重复的经验,促进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理解或意义;
第四,以生动的形式引起并保持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注意,交互式多媒体可以提供多种学习形式,且使学习者主动参与;提供激励学习者朝向学习目标努力的动机;
第五,超越时空限制,重塑真实,可以再现事件起初的原貌,为学习者提供无法直接体验到的信息和知识,如:加速或减慢事件的过程,改变原子、宇宙空间等的大小。
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其特点,必须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与其他教学手段相配合,才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大多数学校以各种形式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 、直观性和趣味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我们的教学之中,多媒体教学为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了生机。然而,在多媒体教学热不断升温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问题,使多媒体在教学中应有的价值不能得到彰显。
二、教师与学生缺乏传统的“情感沟通”
传统教育媒体忽视语言符号与学生之间已有经验的联系, 导致学生不求甚解。而多媒体教学除了播放教师的文字教案外, 还有利于教师给学生播放全息的图像, 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有趣。一方面, 自从书面文字语言成为人们主要的教育媒介, 学校教育内容距离学生个体经验越来越远, 而事事都通过学生的直接实践来体验既不经济又不现实, 能够提供替代经验的多媒体在弥合个体的主观经验与抽象的文字内容之间缝隙的重要性便体现出来。多媒体提供的“替代经验”, 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从而使抽象的语言符号更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是因为多媒体教育手段比单一的线性文字感觉更为刺激丰富, 能使课堂活动更为引人入胜、生动活泼、寓教于乐。遗憾的是, 大多数教师在实际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 不但没有凸现这些特点, 给课堂教学带来深刻变革, 反而利用这些特点使信息技术成为控制学生的新“工具”。
这主要体现在, 教师的“单干”多于“互动”。2001年“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组以及2004年“北京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的调查都表明,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以教师操作、学生观看屏幕为多数。有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具有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介的优势, 不仅用屏幕显示代替了黑板, 而且用计算机程序代替了教师的讲解, 却美其名曰“教师角色转变”, 其实质就是将课堂变成了课件“播放室”,将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权转嫁于“机器”; 有的教师将信息技术掌控在自己手中,本可以让学生亲手操作、体验的地方, 却常常采取“你说我做”的方式, 越俎代庖, 从而彻底丧失互动的意义, 其目的也是在于控制学生的行为, 以免出现教师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多媒体课堂教学信息量过大
教学应走出“讲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多;讲得越细,学生学得越全的认识误区,注重少而精和启发式的教学原则”。[3]目前有的课堂教学,因为减少了板书时间,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课的节奏明显加快,所包含的信息量更大。讲授速度太快,学生难以跟上老师的思维,这应该是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极大问题。老师的授课好像是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都是采用课前准备好的“程式化”课件,信息量大,教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速度,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的合拍,使学生听与记顾此失彼,无停顿与思考的余地,从而影响学生对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四、形式单一,用途单一
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已经基本形成。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面对接受能力不尽相同的学生个体,随时都可能出现复杂多变和难以理解的问题 ,而教师的课件是固定不变、只针对一种类型的学生设计的,忽略或放弃了其他学生,致使面向全体的教学思想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目前,许多教师将多媒体课件的主要用途定位于课堂演示,而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多媒体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的途径获取知识”。其含义是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有些教师为上课的方便,把多媒体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起课来也的确非常“方便”,只要敲一下键盘或鼠标,课件便可以顺次往下执行。而一个优秀的课件,只有设计者了然于胸,才能使课件服务于每一个学习者。
五、多媒体技术的泛化
随着硬件设施和软件水平的逐步提高,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认同,信息技术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但同时信息技术使用泛化的现象也随之而来。这主要体现在,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以牺牲学科课程为目标、为代价。
有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几乎达到了课堂教学每一个步骤都有信息技术参与,所有的学科教学内容都借用信息技术展示、讲解、点评的程度。本可以借助实物进行的操作,却非要费时费力地制作动画进行模拟演示;有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过多依赖,如果课件或计算机等设备出现问题,就不知道该怎么上课了;有的教师忽视学生差异、环境差异,对属于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涉及同一教学内容时,不加改变地使用一样的课件进行教学;甚至有的教师“一劳永逸”地使用现成课件,而不管对自己的教学是否合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只会给人一种喧宾夺主,小题大做的感觉,从而游离于学科课程目标之外,难以体现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真实效果。
六、结束语
笔者认为 ,多媒体教学本身所具有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是无可置疑的。关键要看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由什么样的教学理论为支撑,不同的教学理论会使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应用产生不同的作用。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之所以会产生误区,根源于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桎梏。其实质上是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在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形式,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教师如何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如何使某种技术用到合适的地方而不是滥用和乱用, 则需要教师既要理解某类教育信息技术的特点, 又要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对教育技术进行综合的、灵活的使用, 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学论 [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1.
[3]何楠.论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