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光
闫拓时,1956年10月生于陕西省户县,1982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教授。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处处长,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处长,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首都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北京高校德育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2006年12月起任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
闫拓时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工作、高等教育管理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独到的思考。先后在《北京教育》、《思想政治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理论战线》、《大学生》、《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论文50多篇。获全国高校思想教育研究会论文评选二等奖、三等奖,获北京高等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二等奖,多次获北京市局级领导干部论文评比一等奖、二等奖。
记者:中国音乐学院久负盛名。办学几十年,桃李满中华。您认为,贵校的特点是什么?
闫拓时:中国音乐学院创建于1964年,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创办的一所以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和研究为主要特色的高等音乐学府。中国音乐学院有三个特点:
一是名师云集。建校之初汇聚了国内一大批民族音乐界的专家来校任教,安波、马可、老志诚、刘雪庵、张肖虎、黎英海、杨荫浏、李元庆、应尚能、汤雪耕、蒋风之、吴景略、曹正、杨大钧、冯子存、赵春亭等知名音乐家都曾在这里传道授业,辛勤耕耘。复校以来,学校的专家群体更加壮大,李凌、李西安、樊祖荫、金铁霖、张权、刘德海、刘明源、罗忠镕、金湘、施万春、高为杰、冯文慈、耿生廉、董维松、张静蔚、何昌林、沈洽、杜亚雄、吴文光等在国内外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几年来,中国民族音乐领域的国家级学会会长大多由我校教师担任,体现出我校教师在中国民族音乐界举足轻重的学术地位。
二是人才辈出。40多年来,学校培养出包括樊祖荫、韩静霆、刘振球、乔建中、吴雁泽、德德玛、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张也、吴碧霞、黄安源、张维良、宋飞等知名音乐家在内的5,000多名毕业生,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领导重视。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得到中央领导的深切关爱和大力支持。周恩来总理为中国音乐学院的创立与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力。在建校40周年之际,温家宝总理亲笔致信金铁霖院长,盛赞中国音乐学院的办学成果,他指出:“人民需要反映生活,鼓舞人心,健康向上的音乐;民族音乐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走向世界。”中央领导不仅对中国音乐学院的发展寄予厚望,而且也为学校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记者: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新时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请问,贵校在这样的历史机遇面前确立了怎样的发展目标?
闫拓时:在新的发展机遇和时代要求面前,新一届领导班子立足学校实际,深入总结长期以来的办学经验,在发动全校教职员工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办学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繁荣和发展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坚持“育人为本、特色立足、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民族音乐教学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构建融教学、科研、创作和艺术实践为一体的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推动学校建设再上新的台阶。
学校在总结传统优势和办学特色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以民族音乐为特色,以理论研究、创作和表演为支撑,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加快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的转变,打造中国民族音乐人才培养高地;培养从事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教育,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建设具有鲜明民族音乐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音乐学府。
记者:请问,贵校在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打造民族音乐人才培养高地方面具有怎样的优势?
闫拓时:办学几十年,学校形成了四大优势:
一是创建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引领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方向。由金铁霖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人才,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张也、祖海、谭晶、吴碧霞等60余位。他们经常活跃在国家级舞台并多次在国内外高层次音乐赛事中获得大奖,用高超的演唱技巧完美地展示了建立在科学方法之上的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1990年,金铁霖教授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005年,金铁霖教授被推举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会长;2006年,金铁霖教授获得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7年,由金铁霖教授领衔完成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建设”科研项目获得“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是全国音乐院校中唯一一个获奖的项目。
二是汇聚民族器乐专家群体,占据民族器乐人才培养高地。建校之初,学校延揽了蒋风之、吴景略、杨大钧、曹正、刘明源、项祖华、冯子存、赵春亭、王范地、肖剑声等一大批在全国享有盛誉的民族器乐名师来校任教。目前,国乐系教授刘德海、安如砺、邱大成、张维良、宋飞等都是国内一流的民族器乐演奏家。作为学科领军人物,刘德海教授在琵琶演奏、教学以及创作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琵琶艺术大师,2007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近些年来,国乐系教师和学生在国内外各种比赛中获奖已达200多人次,为国内外艺术团体和教育机构输送了1,000多名优秀毕业生。国内各大民族乐团以及东南亚地区中国民族乐团的乐队首席大多是我校毕业生。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已成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的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最具代表性的教学和学术基地,成为学校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
三是建立中国音乐学术创新团队,为中国音乐学术提供人才支持。音乐学专业在40多年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两个在全国具有较强学术实力的学术团队。以冯文慈、张静蔚、何昌林、吴文光、修海林等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中国音乐史学术团队和以耿生廉、董维松、樊祖荫、沈洽、杜亚雄、陈铭道、赵塔里木、姚艺君等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民族音乐学学术团队,在全国音乐学界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学专业长期以来形成了不事浮华、严谨治学的学风,在教学工作中强调学生扎实的基本功,重视音乐实践,重视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办学模式,通过高质量的教学为中国民族音乐学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为学校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奠定了稳固的基石。
四是探索民族作曲理论体系,推出民族音乐精品。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长期以来将探索中国民族作曲理论体系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黎英海教授的《汉族调式及其和声》、张肖虎教授的《五声性调式和声手法》、李西安教授的《中国民族曲式》(与军驰合作)、樊祖荫教授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等均为中国民族作曲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对中国民族作曲理论体系的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围绕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打造民族音乐人才培养高地这一发展目标,贵校主要抓了哪几方面的工作?
闫拓时:我们主要抓了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坚实基础。自建校以来,学校拥有以国内知名音乐家为主体的强大师资阵容。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学校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日趋合理,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形成了从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家级名师的多层次人才结构。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5人,其中教授53人,副教授63人;博士22人,硕士78人。学校生师比为8.9∶1。近年来,我校教师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两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0人;获文化部文华奖3人(次),中国音乐金钟奖14人(次);“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获得者19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3人;北京市高校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25人。民族器乐、民族音乐学、作曲、民族声乐4个专业方向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学术创新团队。
二是依托首都优势,创造一流办学条件。学校先后投入1.8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体育场、学生宿舍及食堂,对教学楼、琴楼等进行了改造更新;新建的音乐厅及图书馆已经竣工。特别是2001年以来,北京市为我校投入4,065万元,购置了121台世界顶级的斯坦威钢琴系列产品,由此我校得到了“全斯坦威学校”的荣誉称号,是全国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音乐学院。
三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和音乐表演等3个传统优势专业全部被北京市列为品牌专业。音乐学学科被评为北京市首批重点学科,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将原有专业内涵拓宽,先后拓展了音乐教育、钢琴、艺术管理、指挥、管弦等专业方向,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近几年来,我校获文化部创新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有6部教材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有11部教材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音乐教育基础”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视唱练耳”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四是重视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校现有“华夏民族乐团”、“青年爱乐合唱团”、“中国青年爱乐乐团”等实践教学平台;有7个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教育实践与艺术实践基地;建设了一批先进的实验室。演出活动在音乐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3年来,学校组织109个团组、371人次赴欧洲、非洲的3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音乐比赛。在2005年~2006年“文华奖”全国声乐大赛和民族器乐比赛中,我校学生获得3个金奖、3个银奖;在第四、五、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中,我校学生获得4个金奖、8个银奖、7个铜奖;在第十一、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我校学生获得3个金奖、5个银奖、3个铜奖。我校学生在高层次专业比赛中获得令业内震惊的佳绩,充分体现出我校实践教学的丰硕成果。
记者:作为党委书记,您认为学校党委在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打造民族音乐人才培养高地,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音乐学院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闫拓时:这个话题可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一是从思路层面上看。党委要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大局,科学决策,统揽全局,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稳步发展。既要坚持高扬主旋律,唱好和声,营造和谐,又要不懈探索新的时代条件下艺术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和新途径,在有效推动学校发展建设中彰显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二是从具体工作层面上看。一要抓好两级班子的建设。2007年党委提出两级班子建设的目标是“团结、向上、负责、实干,集大家智慧在‘干和‘推上下功夫”。各级干部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矛盾”。对人真心真情,对事亲力亲为。二要抓好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党委提出在我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应体现在做好愿景规划;善谋大事、善抓大事、抓好大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思考发展,力争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3个方面。三要抓好队伍建设。党委提出要把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常抓不懈。力争使我院的师资水平在保持国内一流的基础上,加快同国际接轨的步伐,建立起两支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四要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文化艺术的引领作用,通过大力开展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对外交流提高我校对首都乃至全国文化建设的贡献力,为民族音乐进一步繁荣和走向世界作出我们的贡献。五要深入研究艺术院校特点以及艺术院校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在思想观念、价值定位、行为方式方面的变化,找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共振点,切实增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构建文化氛围浓郁、学术氛围弥漫的和谐校园而努力。六要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势,为学生的成才开辟宽视野、大舞台的更多途径和机会,让更多学生在艺术实践、社会实践、人生实践三体合一的经历中成为德艺双馨的高层次音乐人才。
在4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中国音乐学院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在引领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民族音乐风格作品的创作与民族音乐表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所构建的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将会更加完善,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将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包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