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中求索 在开放中发展

2008-11-28 05:26柯文进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8年11期
关键词:办学专业服务

柯文进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有着70多年办学历史的普通高校。70年变迁、5移校址、数易校名。31年前的1977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被批准升为大学。从此,她置身于改革和开放的大潮中,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放的办学姿态,在改革中求索,在开放中发展,迈入了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

30年的奋斗求索,30年的辛勤耕耘,学校秉承“服务首都,知行并重”的办学传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为首都城市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务实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发展成为服务首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内在的凝聚力和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服务首都、服务社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科学规划发展目标,坚持走质量立校、特色办校、人才强校的发展之路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是事关学校长远发展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向前推进,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并向普及化迈进。这一切,给高等教育既带来了社会需求不断上升的发展契机,也面临着竞争压力日益加剧的严峻挑战。为此,自学校被批准升为大学以来,历届校领导始终注重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审视“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这个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始终坚持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方针,主动适应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坚持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受教育者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校的“八五”规划指出:我校是一所地方土建类普通高等工业院校,主要任务是为首都城乡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技术人才。要始终坚持主动适应首都建设需要,培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实际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将学校办成首都城乡建设系统的专门人才培养基地、科学实验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为首都建设培养土建类高级技术及技术管理人才。

“九五”期间,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思路和奋斗目标: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深化学校各项改革,面向新世纪,面向首都城乡建设,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严格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基层和实际工作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进入21世纪,面对高等教育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面对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我校党委围绕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等问题,多次发动师生员工在全校范围集中进行深入研讨,引导全校师生员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第一次是2001年,围绕“十五”规划的制定,集中研讨了学校的服务面向问题;第二次是2003年,学校召开第四次党代会,集中研讨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定位、发展目标等;第三次是2006年,围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再次深入研讨了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特色等,通过党委常委会、全委会、院长办公会、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广泛讨论,形成了一系列清晰的办学思路,即在办学定位上: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逐步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结构;在学科专业上:依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传统优势学科,建成以工为主,以建筑为特色的理、工、管、法等学科互相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在办学特色上:坚持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致力于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在充分分析校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经过10年左右的建设,使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将学校建设成为立足首都,服务城市化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服务基地,以及以工为主,理、工、管、法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大学。这一发展目标既实事求是,又振奋人心,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的高度认同,成为凝聚和激励全体建工人共同奋斗的重要精神动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委明确提出了坚持走“质量立校、特色办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思路。依据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学校科学地制定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学校的科技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等。

30年来,学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调整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为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因此,学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站得更稳、走得更远。经过30年的发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在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教育部专家组认为我校办学定位准确、办学思路清晰、办学目标明确,体现了“立足首都、依托行业、强调应用、服务城市”的宗旨,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明显提升。

以改革的精神,围绕首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

1977年刚刚成立大学的时候,学校专业结构相对单一,只有3系1部、6个专业,师资队伍质量不高、结构不好,综合办学实力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以改革的精神为引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围绕首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经过多年的建设、革新、调整、完善,逐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保持传统优势专业持续稳定发展

1977年,学校建筑工程系有工民建专业、采暖通风专业;市政工程系有给排水专业、道路桥梁专业、测量专业;机电系有建筑机械专业。为了满足首都建设事业对大量建筑设计人才的需求,学校从1978年开始,在建筑工程系增设了建筑学专业。1979年学校开始筹办建筑系,1980年正式建系并开始招生,目标是为首都城市建设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坚实理论基础、较高艺术修养、较强设计能力并富于创新精神的建筑设计人才。到1984年,我校对系和专业进行了调整,共4系1部、9个专业。之后,根据北京市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对学科和专业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划、建设和调整,逐步形成了市级重点学科、市级重点建设学科和学校的优势学科,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学科和专业特色。1992年,在北京市属院校中,我校的土建类学科和专业设置是比较齐全的,共有9个本科专业、4个研究生专业。

学校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自动化、测绘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8个传统专业均具有长期的办学历史,以为首都城市建设服务为主,50%为土建类专业。“十五”期间,基于专业设置面向首都城市建设的要求,学校对传统专业进行了专业方向的凝练和调整,实现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如:考虑到北京正在建设的大型公共建筑、高层建筑和高档住宅小区较多,特别是利用清洁能源和发展城市燃气化的发展趋势,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强化了作为北京高校唯一设有燃气工程专业的特色,设置了“暖通空调”和“燃气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土木工程专业考虑到北京城市交通的发展,设置了“建筑工程”和“交通土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上注意跟踪首都城市建设的发展,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考虑到50%以上的毕业生就业于水工程施工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特别强化了水工程施工、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课程,并形成专业优势。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国传统建筑”、“绿色建筑技术”、“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建筑理论专题”等课程的设置,体现了面向首都城市建设的要求。

经过重点专业建设和专业方向的调整与优化,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等专业基于学校的历史发展基础,长期服务于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行业特色和位于首都的区位优势的支持,已经成为我校的优势专业。在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2002年起,学校成为北京市重点支持的建设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基地,土木工程专业成为市级重点建设专业,城市规划、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专业为市级重点改造专业,连续3年得到了北京市财政每年260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土木工程均已通过了全国高校专业教育评估。2005年,学校的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测绘工程4个专业被评为第一批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2007年,学校的建筑学专业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成为国家级第二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2.在依托传统的基础上,合理增设新的学科专业,实现专业结构与总体布局的优化

学校的专业建设以量力而行、有利于增强各学科专业间的相互支撑和发展为原则,采取控制发展节奏、适度外延、协调发展、加强建设等措施,按照服务于城市化的办学方向,依托传统专业和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融合,6年中有计划地逐步增设了13个本科新专业。其中在城市规划学科专业群中增设了两个专业;在城市建设学科专业群中增设了7个专业,使土建类专业设置齐全;在城市管理学科专业群中增设了4个专业。新专业的设置使学校的专业体系更加符合办学定位的要求。新设专业中有两个专业属于理学、两个专业属于管理学、两个专业属于法学门类,使学校专业设置的结构由工学所属的土建类专业为主,扩展到理、工、管、法等门类。不同门类专业的设置也扩大了服务于首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面向,对优化学校总体专业结构与布局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开放的胸怀,坚持为首都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建大学之初,学校的主要精力是搞好教学工作,确保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科研工作基础十分薄弱,缺乏学科带头人,服务社会的能力还没有特别突出地表现出来。在之后的30年里,随着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的逐渐确定,综合办学实力的稳步提高,学校本着“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的服务面向,采取各种措施支持、鼓励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围绕社会需求积极开展面向城建系统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学校以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为己任,本着开放的胸怀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在国际化的视野中,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1.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建设提供人才源泉和智力支持

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历史上的空前盛世。在祖国加快建设的浪潮之中,我校的学子们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培养的毕业生遍布首都城市建设系统的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管理各个岗位,成为首都城市建设的骨干力量。据统计,目前北京市城建系统的技术和管理岗位上,我校的毕业生占70%以上,其中有20%的校友为工程项目经理。北京地区总体规划方案、首都机场改扩建工程、北京西客站、北京四元立交桥、二环、西北三环、四环、平安大道、首都机场高速路、京津塘高速公路、京沈高速公路、京张过境公路等诸多重大交通工程,毛主席纪念堂、中央电视台、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国家大剧院、亚运村、奥林匹克中心等重要公共建筑,北京热力工程改造、城市污水处理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市政工程项目,无不凝聚了我校学子的心血。新建成的中央电视台新大楼、奥运会北京各主要场馆都有我校学子的贡献。

广大教师紧密围绕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需要,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积极争取有关纵、横向科研项目,为首都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作出了积极贡献,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在学校近些年来的科技立项中,为北京城乡建设服务方面的立项约占总项目的70%。近3年来,围绕北京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完成或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主要的项目包括:前门地区保护与整治利用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数字故宫、北京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研究、新农村规划研究、建筑节能技术与改造研究、北京城区雨水利用技术与示范研究、可持续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小型低温气源热泵型空调机组研究等。

由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准确,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吻合度高,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需求旺盛。毕业生就业率高,2004年~2006年全校各本科专业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平均超过93.7%。2004年12月,学校对重点用人单位进行走访,向100多家毕业生所在单位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适应快,用得上、留得住,踏实肯干,发挥了重要作用。

2.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积极主动为首都城市建设和发展服务

学校要求广大教师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积极为推动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贡献,着力解决北京城市建设方面存在的难点问题,发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促进带动作用。

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对稳定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方向。如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新农村规划与设计、城市设计、医疗建筑设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研究、建筑防灾与减灾技术研究、智能居住区与建筑研究、建筑节能改造及节能技术研究、城市道路系统与交通规划、城市路基路面施工与改造技术研究、雨洪资源化技术与应用研究、催化燃烧技术研究、城市数字化技术研究、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法规体系研究、物业管理研究、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研究、建筑文化研究等。广大教师在城市规划、城区和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城市交通、城市服务与管理、环境污染治理、建筑节能、城市防灾减灾、智能建筑、数字化社区工程、新型建筑设备与新型建筑材料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设计工作,取得卓有成效的进展。

学校的科研综合实力不断加强,科研经费保持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860余项,科技服务总经费突破2.6亿元。其中,2005年完成科技服务总经费7,813万元,位居北京市属市管高校的第3位;2006年科技服务经费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十五”初期,年完成科研经费为400余万元,2006年达到2,854.1万元,比2005年增长88.5%。在科研经费增长的同时,学校的科研层次与水平显著提高,科研方向基本形成。“十五”期间,我校共主持或参加国家级项目30项,2006年我校获得的国家级课题达11项,省部级课题2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项,其中首次获得重点项目1项;北京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两项;建设部项目18项;北京市教委科技与人文类课题17项;首次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的资助。这些项目,标志着学校的科研层次与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通过不断的研究积累与技术整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小城镇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医疗建筑设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研究、建筑防灾与减灾技术研究、智能住区与建筑研究等。

同时,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学校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马尔他等国家14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与荷兰代尔夫特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培养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与美国玛赫西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与法国佩雷集团联合建立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法能源培训中心并联合培养高职生。坚持开放办学不仅使学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而且使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了学校的专业和特色,体现了学校开放办学的胸襟,为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供了新的机遇。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学校快速发展、成果卓著的30年。学校一贯坚持植根首都城市建设,紧紧围绕建筑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审时度势,按时代要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服务方向,为首都城市建设培养了大批面向基层岗位、能扎根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智力支持。如今,学校正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内涵发展、人才强校、突出特色、服务首都的发展战略,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在北京市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的前列。■

(作者系原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包和春]

猜你喜欢
办学专业服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