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的创新尝试

2008-11-26 10:42谢祥德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11期
关键词:吕蒙鲁肃孙权

谢祥德

《孙权劝学》是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主要写了孙权、鲁肃、吕蒙三个人物的对话,全文只有119个字,却言简意丰,传神生动地塑造了三个神态各异的艺术形象。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没有拘泥于课文阅读提示中的“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这一点,而是创造性地在教学目标中将此改成了“想想三个人物形象对我们各有什么启示?”然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揣摩,对比、反馈,竟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一、在分角色朗读中引导学生揣摩三个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上课时,我按照如下程序引导学生学习:

⒈找出文中的三个人物:孙权、鲁肃、吕蒙。

⒉画出文中三个人物的对话,并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⒊让学生对三位同学的朗读做出评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要扮演好角色,需仔细揣摩三个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我做了如下引导:

先看孙权:他先鼓励吕蒙学习,“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让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从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和才智,可谓循循善诱。对吕蒙的借口,又现身说法,以亲身感受劝导。不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方式逼迫,其说话的口吻亲切,语重心长,语气诚恳。因此,朗读时,要注意读出句末语气词“耶”和“耳”的一升一降来。

再看鲁肃:鲁肃“与蒙议论”,发现吕蒙才略大进,心中十分吃惊、佩服。朗读时要带上夸张、惊叹的口气和惊讶、敬佩的神情。读“非复吴下阿蒙”一句时,要加重语气。

最后看吕蒙:听了鲁肃的赞叹,吕蒙既有自豪,又有自信,还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读时要读出“胸中自有丘壑”的自信来,语气要坚定、豪迈,声调稍高,神情自如,还应注意读出句末语气词“乎”的感叹语气来。

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又分角色朗读了课文,他们读得绘声绘色,有些同学还带上了神情,特别是扮演吕蒙的同学更是神气十足。

⒋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次分组朗读,在朗读中进一步加深理解。

二、在发散思维训练中总结三个人物形象的闪光点

在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课文受到的启发时,我将学生分成了三组,让每小组同学各说出从文中一个人物身上受到的启发,结果学生各抒己见,踊跃发言,讨论气氛非常热烈,最后得出了如下结论:

甲组:从孙权身上得到:

劝说别人应该心平气和,态度亲切;要以理服人,循循善诱;说话要有层次,步步推进。

乙组:从鲁肃身上得到:

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要学会赞美别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丙组:从吕蒙身上得到:

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增长智慧;我懂得了“开卷有益”的道理。

三、在课文迁移训练中紧扣其中一个人物写一篇读后感

课后,我让学生紧扣文中一个人物写一篇读后感。同学们都能各抒己见,写出真实的感觉。同学们都反映说这样的作文有内容,不难学。

从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很深的启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拘泥于现成的说法,而应多动脑筋,大胆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这样,学生看到的或许不再是“院子里高墙的四角的天空”,而是一个广阔的新天地。这于师于生,不都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吗?

猜你喜欢
吕蒙鲁肃孙权
屡建奇功的吕蒙
吕蒙自强不息
鲁肃的深谋远虑
Fraud detection on payment transaction networks via graph computing and visualization①
吕蒙白衣渡江
孙权:“包邮”好有说服力
三国军师争锋之鲁肃:三国最被低估的富二代
PHOTO FINISH
任用拆台的人
鲁肃机智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