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映珍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外阅读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学习趣味的选择”。因此,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语文教师在课外阅读教学上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保持个性独立与思想的成熟,培养他们不依附、不盲从、不迷信的精神和敢于思考、怀疑、批判的个性思维。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把努力构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课内与课外的互动、文本阅读与自主实践的互动,巧妙处理好这三对互动关系作为加强课外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传统参与方式是单一传授阅读方法,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不能简单地传授,而是在师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的暗示、提醒、引导。我在语文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提笔写不出东西,开口又感到无语可言。究其原因,主要是阅读面过窄,除书本以外,他们很少或几乎不读课外书。因此,努力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显得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来引导呢?
1.兴趣诱导选读法。兴趣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中学生课外阅读显著特点是容易受兴趣影响,个体差异大,有的喜欢流行和名人轶事,不管歌星影星凡出名的就行;有的喜欢读大案要案、红墙秘闻;有的喜欢读风流韵事、奇闻异趣。这些阅读行为带有明显的主观性、随意性。所以读过了也会很快变成过眼云烟,对语文学习并没有多大的益处,更谈不上终生受益了。要知道只凭个人兴趣而不考虑知识需要的阅读,极有可能导致知识结构发展的不平衡,使学生不喜欢思考,缺乏独立判断的勇气和智慧。
2.整体阅读不求甚解法。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写道:“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于应该泛读的一些书就应采取“不求甚解速读法”,做到广泛博览,开阔视野,为专攻某项知识学问打下雄厚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语文阅读提出了较高要求,这就要求中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特别是阅读“整本的书”的方法。整体阅读法为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效率指明了方向,最终使中学生在“整本的书”的涵咏中切实提升语文素养的目标得以真正实现。
3.层进比较细读法。对中学生而言,层次阅读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它把阅读分成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等四个层次。同学间或者师生间有目的有计划地相互推荐相关书目,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比观察,综合分析的手段,达到启发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层进比较细读法可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纠正前人的错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4.读写结合赏析法。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怎样动笔墨呢?对于高中生而言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做读书笔记,二是写出鉴赏性文段。所谓笔记摘要交流法就是在充分自主的阅读基础上,认真做读书笔记或摘录内容提要,或摘抄优美语句,或摘抄原文题目及文章出处,或撰写心得体会,然后互相交流,向大家推荐自己阅读过的最佳段落或文章。 一篇精辟的文章或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包含着诸多艺术美。因此,我们要从文艺作品中去寻找美、发现美、体验美和欣赏美,在美的氛围中阅读,不知不觉受到美的熏陶,增强美的吸收力、诱导力和感染鼓舞力,满足人们的多种心理需求。
要言之,中学生课外阅读始终是语文学习的命脉。语文课外阅读如果能够始终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始终给学生以自由探索和自由表达的空间,让他们热爱语文,使之自己去感受学习语文的苦与乐,教师只起指引、参与、欣赏、交流的作用,只把对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人格与品德的养成,作为自己严格落实的工作,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这些事情做好,那么,还有什么样的语文技能和解题能力不会具备呢?
二、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互动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是许多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高度概括。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是一个有机整体,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相得益彰才能促进语文效益的整体提高。为了使教育做到“三个面向”,为了适应当前真正“素质教育”的需要,语文教学必须在加强课内教学改革的同时,努力开拓“第二课堂”,以大力发展学生智力,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而课外阅读则是第二课堂活动中一项重要内容,它必须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为使语文的教学课内外比翼齐飞而发挥作用。
实践证明,没有相当数量的课外阅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这也是由“大语文”所决定的。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简单化地开列书目让学生去读,而是应和课内教学结合起来,由教师抓住时机介绍一些东西,引发学生去选择相关的作品来读。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每册都有配套的读本。上课文前后可引导学生去看读本中相关的课文,激发学生自觉阅读实践的兴趣。如上《鸿门宴》可引导学生去读《史记》原著,读读本中的《垓下之围》等,讲普希金的诗,可引导学生去读普希金的诗文集。
当然,课内必须有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这样才可以指导、促进课外阅读活动。课内也要给学生设计出足够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课上要保证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不要“满堂灌”,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归学生利用,让学生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使他们能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真正体现出是学生学语文。这期间,有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的是学生自己主动选择独立进行的,教师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就是为了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化知识为能力,举一反三,以期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要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素养是靠自己“读”出来的,语文教师的全部努力,必须有益于学生的“读”。没有“读”,便没有“悟”;没有“悟”,便没有语文素质。当然引导学生读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学识,教师深透的点睛般的介绍,能引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课外阅读扩大了课内语文学习的成果,也保证了课内语文教学的胜利,真可谓是“比翼双飞”。
三、文本阅读与自主实践的互动
在课外阅读中,除了利用一定课时进行常规的文本阅读外,还可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式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课外阅读的自主实践活动,取得较好效果。
1.讨论会、辩论会活动。“两会”增强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如学习了《记念刘和珍君》后,让学生结合读本和其他名著中的一些鲁迅的文章,设立“鲁迅杂文特点研究”“从鲁迅杂文看中国国民弱点”等研究专题讨论,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萌生的疑惑通过讨论的方式,或传达了个人的独特感受和认识,或解答了阅读中不解的细节,或澄清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这里面有智慧的碰撞,有语言的交锋,有价值观的冲突,有生活积累的反映。开展主题辩论因为阅读感受、见解的不同,开展主题辩论时,碰撞是必然的,而且碰撞更能激发探究的欲望和思想火花的进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之上,不同的理解恰好表现了思维的活跃、思想的独立,正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
2.开诗文朗诵会。如学了中外的现当代诗歌单元后,可让学生阅读大量诗歌,然后每人选取自己最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比赛。这样可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深入感受诗的意境,可以使学生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陶冶学生性情,同时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锻炼学生胆量。高一正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我在上完了苏教版教材“向青春举杯”这个专题的“吟诵青春”板块后,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学生非常积极去阅读语文读本“青春颂”及“韵”部分中的诗歌,有些学生还会去找课外诗歌集来吟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进行戏剧的改编与表演。如学《雷雨》、《茶馆》的节选后,可让学生课外阅读全文,然后让部分学生来表演,这样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想像、联想能力,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4.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报告会。如利用寒暑假较长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一些长篇名著,写几篇文章,回校后举行读书报告,这样可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实践的积极性。
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教学法,同时又要创新,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实践活动,以锻炼学生的能力,达到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凡为学生设计的课内外实践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根据教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进度,设计不同层次的阅读实践活动。只要学生对语文实践活动感兴趣,又能独立学习,才会主动投入到语文实践之中,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