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见语文课应该是学生的语言实践课,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学习祖国语言,获取语文知识,掌握语文规律,提升语文能力。
一、强化实践环节,感悟语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揣摩、品味,多角度进行语言感悟。”所谓感悟就是文本语言对主体的一种言语的唤醒、激活、生成与转换,也就是在语言的刺激下而生出的记忆、联想、想像与思维。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快速领悟性与直觉思维性的培养。
1.通过吟诵感悟语言。学生对诗歌和散文的语言实践最重要的方式是吟诵。诗歌和散文的意境、言语和篇幅决定了反复吟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也决定了诗歌和散文的背诵在学生积累言语材料方面独到的功效。声情并茂的诵读能使学生对诗歌有整体的感悟,也能使学生对诗歌的言语意义和诗歌的情感表现获得最直接的感受与体验。
如莫怀戚先生的《散步》一文中对于一家人走小路一幕的描写:“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妻子,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让学生吟诵感悟,学生的感情定会丰富起来,脑海中自会浮现出中年人尊老爱幼、背起生活的重担的身影,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中浓浓的亲情自然会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种语言实践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直觉感悟能力。
2.通过评点感悟语言。评点,就是对词语功能及作用的评论;对词语的言外之意及弦外之音的挖掘与揣摩。教师引导学生作评点批注的过程也就是感悟语言获得美感,培养学生理解语言作品的过程。如:教学《纸船》,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运用评点法赏析文本,教师说:请大家找出你认为最不寻常或最值得品味的言语,揭示它背后的妙处。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评点的要求:“选词选句写评点,词句赏析不离篇,点悟内涵评技巧,明白晓畅用语简。”相信几分钟后,学生的评点纷纷展示出来:可能有的学生说,“万水千山”说明离得很远,非常想念母亲。可能有的说,白船儿象征对母亲的思念。
评点不仅是评点者自身感受的外溢过程,而且是合作交流言语运用、字斟句酌地表情达意的言语实践过程,能见出个性和才情,最能提高学生言语的感悟能力。
二、创设实践平台,习得语言
教师要创设语言实践的平台,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有序的言语环境。教学中,我们要潜心会文,独具慧眼,挖掘“一处传神,效果皆出”的语言实践点,例如文本的“空白点”、“动情点”、“迁移点”等等。利用这些言语的实践点,引导学生在言语活动中完成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的转化,最终习得言语。
1.填补“空白点”,丰富语言想像力。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的作品,常有“空白”,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老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填补“空白点”,还应通过暗示启发,从空白激起学生积极地交流、比较、反思、选择,既培养其再造想像,又培养其创造想像能力。
以《孔乙己》教学为例,学生在自学中能明白孔乙己在酒店的言行的实写,他的平日生活与打折腿是虚实兼有,内含空隙与粗线条,这二者弄清楚了,再解决结尾孔乙己之死这一空白:“我到现在终于没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读到这里会思索:他的结局如何?他是怎么死的?学生自觉展开丰富的想像,并各抒己见,解说这一空白:有的说孔乙己在冰天雪地中冻死,有的说活活痛死,有的说饿死……
2.凸现“动情点”,激活语言情感。语言的动情点最能拨动孩子们的心灵之弦,找得准,往往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磁场”,就会激发学生和文本之间情、意、趣的“高端对话”。如课文《我的母亲》的最后两句话:“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这里的“感谢”就是一个动情点。在本文的教学已接近尾声时,学生领略了母亲对“我”的谆谆教导,教师便以此为语言实践的平台,要求学生帮助胡适说说内心的感受,说出胡适的心声。学生的语言的习得,运用文本的语言来表达是条捷径,所以课堂上尽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语言情感,让学生在“说”中历练语言的能力。
3.挖掘“迁移点”,习得语言材料。紧扣迁移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习得的语言巧妙地加以运用,促使学生在迁移实践中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在教授巴金的《月》时,对月的认识,我引导学生这样迁移整合:思乡者总爱吟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的佳句;思念亲人的总会发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慨;感叹人生的会说“月有阴晴圆缺”;而有闲情逸致者总会在“春江花月夜”中流连忘返。古人咏月如此,现代人自然也不逊色。还可以引导学生列举喜爱的流行歌曲,如《十五的月亮》、《弯弯的月亮》、《月朦胧、鸟朦胧》、《月亮船》等用不同的旋律,不同的写法,借月抒发的感情。归纳之后,再引导学生去体会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巴金是如何借月来抒发“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的清凉之情,学生通过比较不仅掌握了作者借月抒情的技巧,也收集了各种描写月亮的方法,习得丰富的语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