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建
关键词偏头痛按摩治疗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多在青春期发病。近年来,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偏头痛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发作的严重程度,次数和持续时间变化很大,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偏侧或双侧性头痛为主要症状,常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间歇性正常,半数以上有家族史。临床上以药物治疗偏头痛多采用对症治疗,但疗效不理想,且存在诸多副作用。笔者在1990-2008年间以按摩手法治疗偏头痛患者8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80例中,男性18例,女性62例,年龄在16~35岁之间。
2临床表现
偏头疼临床上分为典型性偏头痛、普通型偏头疼及复杂性偏头痛。以普通型偏头痛较为多见,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搏动性头痛,开始偏于一侧,但部分呈双侧性或以一侧为主,逐渐转向对侧。头痛常由轻转重,以前额,颞部眼眶周围开始向半侧或全头部扩散,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出汗等。痛剧时有呕吐、吐后疼痛明显减轻,并喜卧于暗室中。发作可持续数小时或数日不等,间歇期内无症状。本病属中医内伤头痛范畴,辨证可分为肝阳头痛,痰浊头痛,血虚头痛,肾虚头痛等。
3治疗方法
本病基本治则为通经络和气血。
3.1颈、项部操作
3.1.1取穴:风池、风府、天柱及项部两侧膀胱经。
3.1.2手法:一指禅推法,拿法,按法。
3.1.3操作:患者取坐势。用一指禅推法沿项部两侧膀胱经上下往返治疗3~4遍,然后按风池、风府、天柱等穴,再拿两侧风池,沿项部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操作4-5遍。
3.2头面部操作
3.2.1取穴:印堂、头维、太阳,鱼腰、百会等穴及前额部。
3.2.2手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按法、拿法。
3.2.3操作:患者坐势,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往返3~4遍,配合按印堂,鱼腰、太阳、百会等穴,然后用五指拿法从头顶拿至风池,改用三指拿法,沿膀胱经拿至大椎两侧,往返4-5遍。
4辨证加减
4.1肝阳头痛
4.1.1用扫散法在头侧胆经循行部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操作,两侧交替进行,各30~40次,配合按角孙穴。4.1.2按、揉两侧太冲、行间,以酸胀为度,再檫两侧涌泉,以透热为度.
4.2痰浊头痛
4.2.1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然后在左侧背部横檫,以透热为度。
4.2.2按、揉两侧足三里、丰隆、内关,以酸胀为度。
4.3血虚头痛
4.3.1横檫左侧背部及直檫背部督脉,以透为度。
4.3.2按揉两侧心俞、隔俞、足三里、三阴交,以微酸胀为度。
4.4肾虚头痛
4.4.1横檫背部督脉,按揉腰部肾俞,命门及腰骶部,均以透热为度。
4.4.2摩腹6-8分钟,以气海,关元重点。
按摩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之间休息2-3天。
5疗效标准
痊愈:发作性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发作性头痛症状明显缓解,持续时间明显减少,或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伴随症状明显减轻;
6结果
本组80例偏头痛患者经按摩治疗2-5个疗程,治愈28例,显效4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8%。
7典型病例
历某:男,31岁,干部,1999年3月初诊。病史:发作性头部胀痛2年,以左侧为主,伴纳呆,倦怠、恶心,痛甚时伴呕吐,每次约半小时,苔白腻,脉滑。辨证属痰浊头痛。经本法治疗两个疗程病愈,随访半年无复发。
8讨论与体会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一般认为,偏头痛的发作过程和颅内外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有关,发作开始时,颅内动脉收缩引起相应脑供血区域缺血,此时可能出现一些先兆症状,继而颅外动脉主要是头皮动脉扩张而发生剧烈头痛。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头痛范畴,辨证属内伤头痛。头为诸阳之会,又为髓海之所在,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要求是经络通畅。气血供应失常,而致经络不畅,气血失和,则发生病变,出现头痛。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采用局部治疗与全身调整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在头面颈都采用一指禅推法、按法、拿法为主。疏通不畅之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止痛之功效。内伤引起的肝阳头痛,则治以平肝潜阳为主,如按揉太冲、行间,配合檫涌泉。对脾失健运引起的痰浊头痛,则治以健脾化湿,若由血虚及肾亏而致髓海失养发生的头痛则宜健脾助其生化,补肾填精之法,如直檫及横檫背部督脉,按揉心俞、膈俞、足三里及肾俞、命门、腰骶部等。通过以上方法辨证加减治疗偏头痛患者80例,总有效率88,说明按摩治疗偏头痛,有通经络,和气血,调整机体功能收到显著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