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花
正如前面所讨论的,乡村教师的公共性与专业性是一个统一体,其公共性的 回复 ,必须以专业性为根基。笔者
以为,乡村教师成为文化人,是其专业性发展的应有之义,也 是其公共性回复的关键。
一
“文化人”是根据20世纪伟大思想家卡西尔关于“人是符号的动物”,而符号又是“通向文 化之路”[1]的观点提出的一种人性学说。“文化人”在目前已不仅仅是一个人性 假设,而 且正逐步成为现代人努力追求的目标。兰德曼指出,“人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创造者, 但也为文化所创造”[2]。因此,人是文化的表征和体现,是用特殊的文化塑造并 依附其特 定的文化原理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文化人”是人之为人的本真自我生存状态,是人的精神 属性或人趋向的理想状态。人是在文化的模塑下,在创造文化的实践中逐步实现自我完善和 自我发展的。人的发展过程就是内化已有的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过程。所以说,文化人具有 超越性、创造性和自由性等特征。
教师是“文化人”。首先,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所涌现的优秀教师,其共同特点之一就是拥有爱满天下的襟怀、 丰富的文化涵养和宽广的智力背景。教师应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能熟悉并掌握所教内容 和方法,具有作为教育专业人员的价值选择和身份定位,以及作为教学专业人员的精神属性 和核心价值追求。教育是直面生命的事业,生命的独特与灵动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 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更要具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圣洁的人文情怀。只有这样才能更 好地发挥教师的主体人格,树立教师的个人自信,使其精神得以充实,价值得以实现,从而 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自我解放和专业发展。
教师以文化人的使命肩负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启发民智的责任。他们以脑 力劳动为主要生活方式,以精神追求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为主要目的,是知识分子中肩负传递 、 建构、创造文化的“文化人”群体。如果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文化人特性得以充分发展、表现 ,其精神性、自觉性、主动性、自由性得以彰显,那么其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都会对学生、 学校乃至社会文化产生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有利于促进教师在文化学习和创造过程中获 得专业成长。同时,也能彰显乡村教师之于乡村的社会价值与发展效用。
其次,教师成为文化人是其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呈现出 新的范式,即开始倡导(Goodson & Walker,1991)重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3] ;过去视 教师为实践(teachers as practice),现在要视教师为一个“人”(teacher as person )。教师要成为教师,更多的是缘于“自造”(self-made),而不是“被造”(be made) 。 因此,不仅要将教师视为一个集体,而且要把教师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人来看待,重视教师自 身 力量在专业发展中的“内发”作用,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和自主权。鉴于此,视教师为文化人 ,正是凸显其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和自主意识。
总之,教师的文化意识、文化涵养、文化底蕴、文化精神构成了教育的前提和保障,直接影 响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教师成为文化人既有利于自身专业发展,又有利于其公共性质的 彰显与社会效用的提升。
二
乡村教师的素养问题及社会效用问题之所以同时受到关注,其 原因主要来自如下方面。
一是农村课堂文化的缺失。教师应该是有较深厚文化底蕴的智者,教师一旦缺乏文化积淀, 课堂将面临无穷的危机与尴尬。当前不少农村课堂普遍内容单一,搬教参、对答案成 了课 堂的主要内容;教学深度有限,教学方法简单,课堂程序僵化,师生难于交往沟通,等等。 造成上述现象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则是乡村教师知识视野不够开阔,文化底蕴不够深厚, 文化修养和情趣过于单薄。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中,面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很多乡村教 师根本无法应对,无所适从,农村课堂文化应有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更无从谈起。
二是农村校园文化的匮乏。当前农村校园文化在丰富乡村教师精神生活,提升其文化品位和 人文素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有研究表明,乡村教师的休闲娱乐很少,业余生活方 式 比较单一,有58.8%的乡村教师选择看电视、打麻将甚至赌博等作为娱乐活动,而选择体育 锻炼、上网、阅读等较高品味活动的只有5.3%,另有4.17%的教师根本不看书报[4]。造成 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文化娱乐设施落后与短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是造成农村校园文化匮乏的客观原因。另一深层原因在于乡村教师普遍缺乏提 升文化品位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是乡村教师作为文化人的迷失。70年前陶行知就大声疾呼:“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 路 !他叫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他叫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 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 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如今,不少农村教师正上演着老教育家所描 述的上述场景。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色彩斑斓的诱惑,一些乡村教师违心地丢掉 了敬业乐业、勤 学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教师精神,在自我价值定位和人生追求方面出现 了一定偏差,失落了文化人所特有的精神和追求。这种不合理的单向流动既是区域经济发展 不平衡的产物,同时也是教师作为文化人精神迷失的表现。
四是农村文化的失落。一种教育必然需要相应文化背景的全面滋养,需要本土文化的悉心呵 护,需要细微情感的沃土对个体精神生命、天赋潜能和人格倾向全方位的滋养。目前很多农 村, 农民们没有活动场所,没有休闲时间,没有知识信息平台,由于投入不足,再加之运作不当 ,监管不力,农村许多文化机构无法运转,有的甚至陷入瘫痪状态。农村文化的现状是 大多数文化站名存实亡、人浮于事。文化活动贫乏,公共文化设施稀缺[6],农 村社会生活 已逐渐失去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内涵,而赌博、买码、暴力犯罪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农村社会 文 化精神缺失的表征。所以说,乡村教师作为农村中有知识的文化人,因缺乏基本的文化氛围 ,逐步沦落为只能勉强应付的“教书匠”。
三
要使乡村教师成为文化人,需要从多方面探悉可能的路径。
一是乡村教师要逐步树立文化意识,培养文化精神。乡村教师要明确自己文化人的身份,在 思想观念层面上将学习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作为自己的天职,重视文化在课程中的地 位,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性,要跳出“教材教参”的桎梏,打通学科的界限,有意识地积极 尝 试以丰富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这就要求乡村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利用业余时间养成多读书、 勤读书的习惯。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在职培训,都应将教师阅读作为主要内容来予以加强, 要帮 助乡村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其系统阅读、批判性阅读的习惯。唯其如此,我们所 期望的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教师才有可能得到读书学习这块肥沃土壤的滋润,而真正地萌发 、生长出来。
二是乡村学校要为教师成为文化人提供良好的文化场域。农村中小学校是乡村教师工作、学 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将教师文化发展纳入学校建设,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首先 ,在基本教学设施到位的前提下,农村学校应考虑为教师创设图书室、实验室、活动室等 可 供教师开展学习的空间和条件;应加大对乡村教师出外参加培训或校际教研活动的经费支持 和保障。其次,要构建学习型组织,完善教师教研和学习制度。通过组织制度引导乡村教师 的 学习习惯,影响其行为,浸润其精神。最后,营造学校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物质文 化、制度文化以外的所有精神活动所形成的成果,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师生 信守的基本信念和价值标准。所以要激发乡村教师的主体意识和生活热情,使他们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创造者、反思 者和批判者的精神文化职能,在校园中得到体现和发挥,达到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 的。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要大力改造乡村教师的文化生活环境。一方面继续开展文化、教育、卫生 “ 三下乡”活动,通过实施“万村书库”工程和“手拉手”希望工程,帮助农村地区摆脱精神 食粮匮乏的境况;下大力气建立广播电视网,定期送戏送电影下乡,组织流动新华书店、流 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等寓教于乐的社区活动、乡村活动,为乡村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 会环境。另一方面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文化的力量、知识的力量、人才的力量[7] ,以农村 学校为中心,建立一个集图书室、信息室、活动室、宣传室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文化服务中 心或学习型组织,并让 乡村教师负责管理。这样,既可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教化作用,也能使乡村教师发挥对当 地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4.
[2][德]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245.
[3]Goodson & Walker, R. Biography,identity,and schooling: Episodes in educ ational research[M]. 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1. 145.
[4]郭浩.乡村教师业余生活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8) :173-174.
[5]孙雪.论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08,(1):58-59.
[6]孙钰华.关于乡村教师工作生活质量(QWL)的研究[J].教育科学,2007,(3):58-6 3.
[7]为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分子喝彩[N].光明日报,2006-1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