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2008-11-04 08:59张存侠
新西部下半月 2008年8期
关键词:评价方式实践应用新课程改革

张存侠

【摘 要】 本文讨论了在初中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教学和评价方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班级授课制仍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授课方式,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板块有值得商榷之处,评价方式也有待于进一步突破。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班级授课制;实践应用;评价方式オ

从建国后算起,我国进行了八次教学改革。自最早的全搬苏联教学模式,到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当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可以说,1979年开始使用的教材无疑是我国迄今为止使用时间最长,也可以说是影响范围最广的一套教材。它以培养精英为目的,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教材内容丰富,直到1986年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后,才对这套教材提出了改革。因为义务教育是大众化教育,与1986年制定教材的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统一,于是于1993年编制了新的初中教材并开始使用,但是我国于1999年通过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于是新一轮的改革开始了。而现在学校的大多数老师,学生家长,教育专家学者都是在1979年的那套教材下成长起来的,当新的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人们都会不自觉的与自己最熟悉的知识系统对比,所以大多数人对这次的教育改革是有很多意见的。

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调整方向

从教材方面:1979年开始使用的教材包含了大量的知识内容,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材的,知识在各个阶段是螺旋上升的,基本上是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的。但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增加,许多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程度越来越少,或者可以应用高科技的工具直接运算。而许多在高中甚至大学中才学的知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像随着我国彩票行业的兴起,人们对概率的了解也随之增加,只有了解了概率知识,才能理性的看待中奖这件事,才能明白每次事件的发生都与上一事件的发生没有关系,靠彩票发家致富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这套改革后的新教材中,就去掉了一些陈旧的知识,不常见的例子,加入了一些日渐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生活中新出现的常见事物作为例子。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新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另起炉灶,对原来教材中的全盘否定,是许多现在工作在教学工作第一线的老师们所不能认同的。毕竟1979年的这套教材在中国使用了14年,它是得到社会广为认可的。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知识结构过于松散,知识点大为减少,对各种定理公式的要求也相应降低。其中一些所谓的“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例子和练习内容是否真的是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这套初中新教材中的知识大多由学生的“想一想”“练一练”“猜一猜”等得出,许多证明都没有了,有些甚至连概念都没有了,只有具体的实物。定理是由科学家深思熟虑,经过严密验证的,这些是否真的能由学生凭借几个例子的提炼,仅靠简单的猜想和归纳就能得出结论吗?另外数学思维的严谨性从何体现?

二、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方式上:在过去,我国的课堂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这是由我国人口众多来决定的。班级授课制最早是由夸美纽斯创立的,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是由于要求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形成学生互助友爱、公平竞争的态度和集体主义精神,并有利于形成学生其他一些健康的个性品质。所以使用班级授课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当然,现在很多国家都在研究新的教学方式。在美国,1984年开始研究试行的贾斯伯系列就是对教学方式的一种尝试。在每一个贾斯伯的故事中总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要运用大量的数学知识外还有相应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数学来解决真实而又复杂的问题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数学思维的培养都有较好的作用,对改善惰性知识也有很好的作用。我们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是惰性知识,是指人们刻意记忆时能够回忆起来的知识,但这种知识却不能被自发的用来解决问题。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我国,让一些高考成绩很好的已经进入大学的学生在做一次高考试题,成绩普遍没有他们高考时做得好。但是我们不可能使用这种教学形式,因为贾斯伯系列对多媒体的使用较多,教师对每一个小组的辅导都是很有针对性地,这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教学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普及的。在我国,教师是以中等学生的反应和接受速度来安排教学的。那么反应较快,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许多时间就处于反复接受他已经明白了的事物,而反应较慢,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大多数时候都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大部分时间都在迷茫中度过了。这两类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都以无效的形式度过了,怎样能尽可能的照顾到各种程度的学生呢?怎样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呢?如何在我国,在班级授课制下关注每一个孩子,这是我国的教育专家学者们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

在这次教学改革中提倡的教学形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究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课标》中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板块,进步之处就在于充分考虑到了数学学习过程首先是一个个体依据原有经验对数学内容进行积极建构的过程。个人对数学知识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在一种学习者熟悉的情景中带入自己原有的体验,认识与感受的。采用“综合与实践应用”这种新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达到对数学的整体认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一度使很多老师无所适从,有时就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中小学数学教育担负着理性文明和科学精神的启蒙使命;在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中,这个使命尤其重要。“新课标”全面否定了我国中等教育的优良传统,大大淡化了数学中的推理证明,代之以“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样的基本定理不要求讲证明,有的教材就代之以所谓说理,让学生用剪刀将三个角进行拼接实验。不鼓励学生问为什么,不讲证明,数学课就失去了灵魂。

评价方式:我国很早就开始了考试制度,标准化考试的唯一性正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但是杜威说过:“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当我们用同一种标准来衡量他们的时候,无形中就让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都照着我们统一规定的方向去发展,导致了很多人是一样的思维方式,那么又有谁能够开拓新的道路呢?在我国就已经造成了过分追求高分,忽略实践应用能力的现象。所以在这次教学改革中涌现了一批创新评价模式,新的学科考试评价模式希望能够变统一为选择,变封闭为开放,变一元为多元。

还有很多学校都在创新型评价方式上进行了尝试,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样的尝试是否会影响中考的模式呢?与此相对应的中考制度是否会相应改革呢?当这些学生面对中考试题时是否能有新的突破呢?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参考文献】

[1] Lessons in Curriculum,Instruction,Assessment,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著,王文静、乔连全译.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析-贾斯伯系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徐斌艳,新课标与“数学教学内容”.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3] 潘永庆、孙文彬、路吉民.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 .姜伯驹.光明日报,2006.3.16.

猜你喜欢
评价方式实践应用新课程改革
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功能与评价方式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税务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实践应用探究
微课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新模式中的应用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