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适应角度探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

2008-11-04 08:59哈力娜和红燕
新西部下半月 2008年8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

哈力娜 和红燕

【摘 要】 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对象,采取问卷的形式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现状。探讨和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生涯发展方面的不适应。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教育管理方面的建议,帮助民族学生更好的融入新的文化氛围,促进民族和谐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教育管理オ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和政策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到内地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但是由于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习俗、生活方式、社会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现出与汉族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尤其是文化冲突与适应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文化传统局限性的影响与现代教育要求之间的冲突是形成民族差异的主要因素。”[1]在我们的研究中,心理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平衡,以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2]。人在生活学习中,常常要面对环境变迁,理想与现实的不一致,目标受挫之类的事情,这需要人主动调整自己,使自己的心理保持平衡[3]。中学生活与大学生活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许多学生升入大学以后,难以做到良好的适应。尤其是那些从小接受民族文化教育到内地上大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其适应可能会更困难,往往由适应不良导致学习成绩较差以及自卑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研究结果

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样本,采用《大学生心理适应性测量问卷》[4]和《大学生自卑心理诊断量表》[5],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性量表得分和自卑量表得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此外不同年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自卑心理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人际交往和个人发展之中。由于生活方式、语言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客观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要经受强烈的文化冲击,在不同程度体验到了文化差距带来的影响。他们的心理适应过程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适应过程。

从研究结果看来,低年级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生活习俗方面的不适应表现的格外强烈和突出,这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生活习俗方面的不适应主要在进入大学初期。脱离了原生的民族环境到汉居地求学,首先受到冲突的就是饮食、穿着等生活习俗,尽管大学会实施一些措施进行协调,如设立清真食堂等,但是终究与本土的民族氛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都直接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此外,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不适应主要是言语障碍带来的压力。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接受的都是本族语言文字的教育,即使有的学生参加过一年预科班的汉语学习,但是仍不能满足大学里的学习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通常将汉语言文字转化为本族语言加以理解,这就表现出思维节奏慢,敏捷性不高等情况,还表现出课堂上害怕回答问题、答题时用词不当、搞不清题意等[6]。这些现状严重的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部分消极认同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是觉得自卑甚者自闭,从而引起心理问题。

在人际交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愿意和自己本族的学生交往,这就使他们的交往范围变得狭小。在与汉族大学生进行交往的过程中表现不自信,甚至回避、恐惧,人际交往不适应严重者会别人的言谈举止特别敏感,很容易将人际问题上升到族群问题。此外,宗教信仰的差异也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因。宗教在少数民族中的影响意义重大,有些明显的表现为民族凝聚力的核心[7]。非本族同学间的交流为避免触了忌讳或违反信仰准则而显得拘谨,从而产生障碍。人际交往的不适应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学生孤独感的增加,这也是低年级少数民族大学生常见的心理不适应。

根据国家政策,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都属于定向或者委培学生,大学毕业后都会回到生源地进行发展。而这样的条件使的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的压力意识减弱或者盲目的认为自己的前途无需自己考虑。他们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不强,惰性重,缺乏主动就业的意识。这些都大大阻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对汉语言文化的适应。

三、对策建议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民族团结意识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里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了解和研究这种特殊身份学生的独特心理感受。要以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适应性困难为切入点,有重点地开展工作。建立个别辅导和学习互帮机制,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树立自信心;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各类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尽快融入到精彩的现代大学生活中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不断强化民族团结意识,淡化民族界限,坚持同一标准,统一严格要求,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要审慎缜密、冷静应对,避免把个体问题上升到族群问题。

2、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俗,营造和谐的民族文化氛围

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相关知识,有意识营造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氛围,使各民族学生在校园内都能感受到体现本民族文化魅力的生活元素。支持和倡导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一起在民族节庆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校园节庆文化活动,为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提供心理沟通平台,引导学生之间正视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差异,促进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相互尊重,增进学生之间的民族感情和促进民族团结。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饮食习惯,着力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的饮食环境,提高少数民族学生饮食质量,为文化适应做好基础性工作。

3、正视语言和文化知识掌握差异,有针对性地设立专门的基础文化课程

调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学生普遍认为语言和基础文化课掌握程度差异是与汉族学生沟通不畅、不能尽快提高学习成绩、影响融入现代大学集体生活的最主要因素。鉴于此,建议高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特点,为少数民族学生专设《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和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以期在同等基础上与汉族学生展开学习竞赛,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绩的整体提高。

4、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和干预。同时要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团体咨询的形式,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尤其对那些较为保守和封闭的少数大学生,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的活动,在活动中开放自己。加强成长训练,培养积极的个性特点,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设计,合理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培养拼搏向上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需要考虑的的一项重要指标,探索和分析心理适应问题的现状和成因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和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体制。因此,以研究结果为依据,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提供性质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的融入新的文化氛围,促进民族和谐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明钢,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心理学报,2004,36(1):83-88.

[2] 李静,赵伟.西部少数名族大学生心理冲突及其调适的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2,(3):29-33.

[3] 何莹,张庆林,李红.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4-47.

[4] 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256-259.

[5] 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252-255.

[6] 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256.

[7] 林春梅.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与情绪稳定性的民族差异.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102-107.

ァ咀髡呒蚪椤开

哈力娜(1979-),工作单位: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学生工作办.

和红燕(1982-),工作单位: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学生工作办.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论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的赏识教育
ERP系统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考试焦虑量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试测报告
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适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