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顺荣
素质教育的要旨是培养创新精神。而问题意识是创新之始,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一线教师,我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时常思考这一问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创设有“问题”的课堂环境,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营造民主土壤,强化问题意识氛围
学生问题意识一向淡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在教学中民主意识缺乏,课堂气氛不融洽是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创设有“问题”的语文课堂尤其重要。
1.消除心理障碍。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认为“问”的内容就是指对教师讲授的新课没听懂、没学会的地方。这样一来后进生不敢问,因一旦问了就表明没学会、没听懂,没准还会遭到同学的讥笑或老师的训斥;优秀学生则认为都听懂了、学会了、没什么可问的,于是造成了没人提问的尴尬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告诉学生:质疑不单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理解、没学会的问题,更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见解或更有深度的问题。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百家争鸣的课堂,一个充满了“问题”的课堂;人的思维是有差异的,提问题不能有顾虑……经过一段时间的鼓励培养,学生发问的次数明显增加,问题深度日趋深刻,同时还延伸到了其它学科。
2.构筑民主平台。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会思如泉涌。问题意识可获得充分的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妙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此时的教师切记,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让他自圆其说,尤其是阅读分析中的开放题,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充分肯定,对不合理的部分用积极的态度挖掘其闪光点。把语文课堂变成“问题”课堂,在问题教学的开始阶段,为了让学生敢提问题,我采取的方法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当堂提出与课堂有关的问题和不同见解。简单的问题当堂由学生讨论解决,有价值的复杂问题在课下组织感兴趣的学生讨论。其它问题教师提供资料或帮助学生查阅资料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大大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关系也更和谐了。
3.实施成功激励。学生渴望成功,成功更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问题,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讲的“因材施教”、“分槽喂养”的问题。假如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合理的问题,也要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然后共同分析不合理的原因,在适时点拨的同时,让学生自己领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引导学生质疑,激发问题意识形成
有“问题”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还是在过程中的某些细微环节上,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1.首先,充分利用教材,从小问题、笨问题开始创设问题情境。我教读文言文《张衡传》时,先让学生自读,学生自然起疑:张衡的地动仪到底是什么样的?地动仪是怎样预报地震的?利用现在的高科技手段能制造吗?问题看似简单、不值一提,但的确是思维的火花,是宝贵的第一步。这样在学生的心田播下创造的种子,点燃起创新的火花。
2.其次,注意从最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创设情境,作文教学是最能体现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的,因为文章贵在创新而拒绝重复和模仿,“写什么”、“怎么写”永远是困扰写作者的问题,最需要打破旧的思维习惯和模式,用“陌生化”的语言去表现对生活和事物的体验和感受,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觉。因为写作过程就是语言创新重组的过程。我一般都是在写作前让学生思考,自己去找素材,自己组织材料,同学间定期交流。给出学生话题或题目后,引导学生扪心自问,这就不仅仅是“写什么”、“怎么写”了,还有“好不好”、“是否真善美”高层次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自觉形成了习惯,这时学生忽然发现,作文本身其实不是想象的那么难,只要开动脑筋,常问自己,勤于思考观察和积累,“则难者亦易矣”!其结果是每次作文都有创造性运用语言的佳作出现。
三、留下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提问
有问题的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当然,这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思考、研究。我在引领学生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这部分内容时,对所涉及的知识点,只做了画龙点睛式的概括(因平时上课已渗透),至于里面有多少知识点、用什么方法、在淡化文体的今天该如何把握……我放手让学生互相提问、小组讨论质疑,学生自己总结概括。由于是自己探究出来的,学生自然也明白了:考试考什么、为什么考、怎么答。这样做,不仅对知识的掌握更灵活、更有把握,还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作为我们母语的语文,不仅是人们交际的工具,更承载着我们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其中流淌着我们民族澎湃激荡的血脉。创设有“问题”的语文课堂,培养有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的新人,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义务和责任,更是全社会迫在眉睫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