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水平200m游泳运动员速度耐力训练的探讨

2008-10-29 06:49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9期
关键词:乳酸有氧教练员

于 荣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以第十届全运会游泳比赛中获得200 m各项前8名的男女运动员各20名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速度耐力对200 m的游泳项目重要性和速度耐力的训练方法、手段等。研究结果得出:糖酵解(乳酸)供能是游泳200 m项目主要的供能系统,乳酸耐受力训练和最大乳酸值训练是提高速度耐力的重要水中训练方法;速度力量素质和力量耐力素质是200 m游泳运动员陆上力量训练的重点,陆上力量训练形式应尽量与游泳技术相结合,并通过水中训练手段转化为专项力量。我国游泳200 m项目具备在2008年奥运会上争夺奖牌的条件和实力。

关键词:200 m游泳运动员;速度耐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86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284-03

A Discussion on the Speed Endurance Training of Chinese Elite 200-Meter Swimmers

YU Rong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By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s, statistics and questionnair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operation of energy supply; swimming physical fitness and the training methods of sprint-endurance based on the top 8 swimmers in 200m event of 10th National Gam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Glycolysis (lactic acid) energy supplying is the main energy supplying system for 200-meter swimmers; lactic acid endurance training and the largest lactate training are the main trainings in water that can enhance the speed endurance. Sprint strength and endurance strength plays a key role in training methods for 200m swimmers. Dryland-training shall consider to combined with swimming techniques as well as possible, and turn the general strength into swimming strength through the training in water. The paper shows that Chinese 200m-event swimmers have the capacity for winning gold medals of 200-meter swimming in the 2008 Olympic Games.

Key words: 200-meter swimmers; speed endurance; training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分别在第十届全运会游泳比赛中获得200 m蝶泳、200 m仰泳、200 m蛙泳、200 m自由泳和200 m混合泳前八名的运动员20名(其中包括男运动员8名,女运动员12名)。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向国家游泳集训队中长组的5名教练员和参加2006年国家级游泳教员培训班的5名高级教练员发放调查问卷10份,收回1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请10位游泳专业和运动训练方面的教授或副教授对问卷内容进行了效度检验,效度检验结果见表1。

如表1所示,专家对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认为此问卷的内容很好的占40%,认为好的有50%,认为一般的10%,认为不好的为零。因此,此问卷的内容是有效的,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被调查的情况,符合研究目的。

1.1.2数理统计法将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数据运用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1.1.3文献资料法查阅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的有关资料。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游泳运动员在200 m项目上取得的主要成绩通过游泳队在历届世锦赛上所获名次发现,我国运动员在短距离项目中一直保持优势,中长距离项目呈现上升趋势。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男子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个别成绩已经能够进入世界前八名。比如男子200 m蝶泳、200 m个人混合泳、200 m自由泳(表2)。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我国游泳的200 m在世界泳坛的地位逐步上升,十运会冠军的成绩均排在世界前八名的位置。其中女子200 m自由泳和4×200 m自由泳接力的成绩还超过了2005年世锦赛和2004年奥运会冠军的成绩。因此, 200 m项目在2008年奥运会上具备争夺奖牌的条件和实力。同时也说明我们的教练员在200 m项目的训练上有一定的方法手段,甚至已经摸索出了适合我国运动员一些训练的规律或窍门,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2.2速度耐力对游泳200 m项目的重要性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求有不同的专项素质,每位高水平运动员都必须具备所属项目的专项能力, 200 m游泳属于中距离项目,它要求运动员具备比较全面的素质:保持高速游进的耐力、最后的冲刺能力、精湛的技术、合理的战术,以及将这些素质融为一体的临场发挥能力。速度耐力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能力,运动的密度、时间和强度必须不断的改变组合,使机体不断产生新的代谢适应,才能达到训练目的。

2.2.1游泳200 m项目的供能特点无氧供能包括在无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由ATP-CP分解供能(非乳酸供能)和糖原分解供能(乳酸供能)两种形式。通常,乳酸最大值的产生要经过40~45 s,而主要依靠糖酵解的工作可持续60~90 s,因此60~90 s的工作可用来提高糖酵解能力。

高水平运动员游200 m时,无氧能力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动员,同时有氧代谢能力越强,运动员的机体恢复得越快。所以,根据供能系统的比例分析,200 m游泳应该是以无氧糖酵解供能系统为主,有氧供能系统为辅的项目。

通过调查问卷也证明以上观点:在对“200 m游泳项目的主要供能系统”一项问卷调查中,70%的教练认为无氧能力占主要地位,30%的教练认为有氧能力占主要地位。这说明我们的教练员基本能够了解200 m项目的供能特点,并根据项目的供能特点来安排运动负荷,所以取得了较好的训练效果。

2.2.2速度耐力速度耐力也称无氧耐力,它是指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速度耐力是在一定运动速度的活动中对抗疲劳的能力, 它区别于表现在长时间处于有氧代谢状态中的耐力。也就是说, 速度耐力既表现出速度的特征又表现出耐力的特征。因此, 速度耐力的能量保障应该是以无氧供能为主,有氧供能为辅的有氧无氧混合供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200 m项目的运动员所需能力”一项中,认为速度耐力最重要的占90%,认为力量耐力最重要的占10%。有50%的教练除了“速度耐力”还选择了“力量耐力”,有40%的教练除了“速度耐力”还选择了“冲刺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训练200 m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时,教练员几乎都认识到了速度耐力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力量耐力和速度也是重要专项素质之一。

2.3高水平200 m游泳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训练对游泳200 m项目特征的认识和对运动员专项素质的准确理解有助于教练员科学合理地安排专项训练内容与手段,并能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要求,有效地掌握各种训练负荷与方法,使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速度耐力的特点取决于无氧过程的两个阶段,即非乳酸供能和糖酵解过程对能量的转化。如何安排训练负荷、如何控制监测指标,训练手段的采用等都至关重要。

2.3.1水中训练的主要方法手段通过调查问卷反映出,教练员在训练200 m高水平运动员的速度耐力素质时,选择采用乳酸耐受力训练的最多,占80%,其次是乳酸峰值训练占40%,然后是有氧无氧混合训练和速度训练,各占30%(图1)。具体的手段主要是间歇训练和重复训练。

有些教练员谈到,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进行200 m重复游或50~200 m为一组的更高强度的间歇训练等都是有效的。在负荷上采取次最大强度(75%~95%)的训练能够提高糖原的分解能力和快肌纤维无氧代谢的耐久力。然而要提高无氧状态的速度,就必须采用接近最大强度(90%~95%)的负荷进行训练。一般来讲,要提高无氧状态的耐力,就需要75%以上的训练强度,利用短距离进行次极限的大强度训练,能够提高无氧代谢耐久力。要发展速度耐力,必须使CP耗竭和造成乳酸的堆积。如持续时间太短,CP还未消耗到一定程度,不能造成乳酸明显堆积,不利于提高肌肉对乳酸的耐受力。

2.3.1.1乳酸耐受力训练耐乳酸训练是指在反复游或长距离游训练中,运动员在第一次练习后使血乳酸达到并保持较高水平(目前认为12毫摩尔/升较为适宜),使机体在训练中忍受较长时间的刺激,从而适应和提高乳酸耐受能力。可采用50~200 m的距离,总量在400~600 m,练习时间与间歇时间为1:1~1:2,用95%~110%的比赛速度,根据距离的不同乳酸指标控制在6~12毫摩尔/升,心率要求达到最高或最高心率减10次/min的强度进行。目的是改进无氧能量的供给和忍痛能力,提高肌肉缓冲和耐乳酸的能力。

2.3.1.2乳酸峰值训练乳酸峰值训练是指使训练强度足以达到产生最大乳酸值的训练方法。目的是使糖酵解能量系统供能达到最高水平,以提高速度耐力的运动能力。主要采用25~100 m距离,总量在100~200 m,练习时间与间歇时间1:2~1:8,用100~110%的比赛速度,根据距离不同血乳酸指标控制在10~18毫摩尔/升,心率要求达到最高或最高心率减10次/分的强度进行。

如果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略长于比赛时间(2 min~2 min30 s),负荷强度通常低于比赛强度的10%~5%,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80次~170次/分,间歇时间同样以心率降至120次/分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动作结构前后稳定。此种训练有利于提高糖酵解供能和有氧无氧混合供能状态下的力量耐力素质。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与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得到有效发展;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抗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2.3.1.3有氧无氧混合训练是介于有氧和无氧训练之间的混合供能训练区域,通常必须维持在最大吸氧量的水平上,练习距离多采用主项距离或短于主项距离,负荷强度为90%~95%,血乳酸值约为5~9毫摩尔/升,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分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从而提高有氧无氧混合供能能力,发展速度耐力。例如,2~4×100 m,间歇3~5 min,要求完成最好成绩的95%~100%。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抗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2.3.1.4无氧低乳酸的训练目前,在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中,主要是采用无氧低乳酸的训练。其原则是:1) 最大速度或最大练习时间不超过10 s;2) 每次练习的休息间歇不能短于30 s,因短于30 s时磷酸原系统在运动间歇中的恢复数量不足以维持下一次练习对于能量的需求,故间歇时间一般选用长于30 s,以60 s或90 s的效果更好;3) 成组练习后,组间的练习不能短于3~4 min,因为磷酸原系统的恢复至少需要3~4 min。例如10×12.5 m或15 m、8×25 m的速度练习,间歇2 min,目的是提高运动员肌肉中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储备量、无氧代谢酶的活性,加快糖酵解速度,从而提高无氧代谢能力。

2.3.2陆上训练的主要方法手段

2.3.2.1力量训练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手段根据游泳动作过程中肌肉和力在强度和速度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对于游泳200 m项目的运动员,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尤为重要。教练员常采用橡皮拉力、滑轮拉力器、综合力量练习器、杠铃等这些器械发展运动员的专项力量。

在“发展速度耐力您通常采用的陆上力量训练手段”一项调查中,选择“用最大力量的80%~90%强度,快速练习5~10次,完成6~8组”和“用最大力量的70%~80% 强度,较快速度练习10~20次,完成6~8组”的教练各占50%。这一结果与力量训练理论中发展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的方法基本吻合。另外,泳姿不同,发展力量的重点也是不同的。蝶泳、仰泳和爬泳(自由泳)以上肢力量为主,而蛙泳则以下肢力量为主。

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教练员在发展运动员的下肢力量时陆上训练采用最多的是“力量练习器械”,其次是“蛙跳”和“负重蹲起”。

2.3.2.2力量训练要与游泳技术相结合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划水时,肌肉工作的性质属于克制性的动力工作,但是在各阶段肌肉用力的大小却相差不大,动作速度的变化也不十分明显。研究表明,游泳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必须结合游泳技术动作结构以及完成动作的主要工作肌肉群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在调查问卷“训练中通常采用方法发展运动员的上肢力量”一项中,100%被调查的教练员选择了“等动拉力练习”,其中70%的人把它排在了第一位;选择“滑轮拉力”和“橡皮拉力”的有60%。由此可知,等动练习法是游泳陆上力量训练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等动练习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水中阻力的性质(即划手速度越快,阻力越大),在等动练习器上模仿游泳划水动作进行练习,完成动作的速度相对稳定,肌肉在做动作的全过程中都能产生最大力量。等动练习还能大大缩短完成动作的时间,减少运动员受伤的可能性,无需作较多的准备活动,在练习后可出现较快的恢复。

2.3.2.5注重水-陆力量的转换训练陆上训练的效果是水中专项训练的基础,水中训练又是专项成绩提高的保证。由于陆上训练的方法难以精确地模仿正确的划水动作,只有通过水中的练习才能对成绩的提高起到直接作用。我国的教练员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几乎每次陆上训练结束后都会根据陆上运动负荷的大小和本堂课的目标任务,来安排运动员水上的训练计划。如果陆上以速度力量练习为主,水上则安排一些带划水掌或穿阻力裤的速度训练;如果陆上以力量耐力为主,那么则安排水中牵引练习或放松游。教练员一般不提倡陆上训练之后就结束整堂训练课,即使水上进行几百米的任意游对运动员的肌肉放松和水-陆力量的转换也是有好处的。

3结论

1) 我国游泳200 m在世界泳坛占有一定优势。因此,在2008年奥运会上200 m项目将是一个重要的夺牌热点。

2) 游泳200 m是以无氧糖酵解(乳酸)供能系统为主,有氧供能系统为辅的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应具备保持高速游进的耐力和良好的冲刺能力。

3) 速度耐力是游泳200 m项目重要的专项素质,我国高水平200 m游泳运动员在发展速度耐力素质时采用最多的是乳酸耐受力训练和最大乳酸值训练,目的是提高运动员无氧乳酸供能水平。

4) 等动力量练习方式与游泳过程中运动员的划水负荷形式十分接近,是我国高水平200 m游泳运动员发展力量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陆上训练获得的力量需要通过水中训练才能转化为专项力量素质。

参考文献:

[1] 中国运动训练学专业委员会编.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版)[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陆一帆,方子龙,张亚东,主编.中国游泳协会审定.游泳运动训练生理生化机运动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版).

[3]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 运动生理学》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生理学》教材小组.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6.

[5] 过家兴,等编著.运动训练学(第一版)[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8.

[6] 万文君.速度耐力跑运动员乳酸耐受训练的理论与实践[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51-53.

[7] 陈小平.论专项特征-当前我国运动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7(2):72-78.

[8] 周新华,王晓成.速度耐力性项目供能特点及训练[J].武汉体育学报,2002(5):59-61.

[9] 罗智.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速度耐力专项素质综合评价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1):38-41.

猜你喜欢
乳酸有氧教练员
叶酸治疗配合有氧运动治疗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的应用
重庆市击剑教练员从业满意度调查分析
人在运动后为什么会觉得肌肉酸痛
糖尿病性乳酸性酸中毒
合肥市击剑青少年后备人才教练员现状分析
别把有氧运动“神化”了
河北省国家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队伍状况研究
增肌要做有氧运动吗?如何保证增肌效果
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在判断新生儿重度窒息预后中的研究
服二甲双胍别喝酸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