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场”同样美丽

2008-10-14 10:38毕泗建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9期
关键词:静思冷场潜心

毕泗建

留心观察各级语文优质课、观摩课,不难发现,一些老师为了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因而只喜欢采用各种朗读形式来调动情绪、烘托气氛,营造“读书氛围”,极少安排默读训练。这说明,他们的心里只装着听课教师而没有学生。因为默读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到不出声,这一点对一节课,特别是面对专家、评委,还有很多听课老师的场面来说,时间稍长一点,就会觉得“冷场”,出不了“效果”。因此,现在的竞赛课、观摩课,甚至一些名师课,都极少有默读训练,如果有哪位教师敢于安排五六分钟默读课文,那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提问(质疑)—思考—讨论—发言”是课堂教学一个完整的过程,提出问题之后的“思考”环节是一个极其重要且不容忽视的步骤,这个环节是个人的、寂静的,需要在沉静中回味;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鸦雀无声的“尴尬”局面,不少教师在一些公开课上只好刻意简化甚至省略掉这个环节。这样,从整体上看,一堂课始终都很热闹,没有“冷场”,然而实际上却挤压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消解掉了学生的“思维张力”。

其实,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需要整齐宏亮的诵读感知,也需要默读体验,默读静思的“冷场”同样美丽!

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先生在评价2003年湖北省高中语文优质竞赛课时曾说:“现在,我很少在优质课竞赛中看到‘默读的场面。应该说,全班学生那样一种沉浸于作品中的静悄悄的‘默读场面同样是撼人心魄的,也是最利于学生体验的。这样一种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本、沉浸于文本的读书样式正在阅读教学中走向衰落,甚至走向消亡,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这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深沉呼唤。潜心默读是一个“潜心读书、静思默想、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过程,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个体的感悟,就不可忽视默读的作用。

默读静思的“冷场”,有利于深入推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默读静思的“冷场”给学生留有亲近文本、展开对话的时空,让每个学生都与文本“零距离”接触,默读文本、品味文本。从一个句子、一个词、一个字乃至一个标点中去涵泳体味语言,真正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产生共鸣,达到心灵的融通,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的“冷场”可以为其它形式对话的有效进行、精彩的动态生成提供必要的基础。

默读静思的“冷场”,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刻的思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默读静思的“冷场”, 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自由的时空中对各种疑问进行深入地思考,对思维障碍进行深度探究,这不但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个体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觉认同、反思和体验的习惯。现在一些课堂上,各种流于形式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追求表面的热闹,从而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地、静静地思考的权利。要让过于喧嚣的课堂安静下来,让思想在学生脑袋中产生出来,把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所用去的时间还给学生去独自思考。当学生默读静思、潜心会文有所得时,一方面会胸有成竹地畅所欲言,另一方面,他们会格外专心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在倾听的同时,他们会不断地把别人的感受与自己的理解进行比较和反思,在比较与反思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完善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使自己的感受由浅显变为深刻,由片面变为全面,由单调变为丰富。课堂上要多一点想好再说,少一点问后即答,做到动静相宜,千万不要以动制静。

默读静思的“冷场”,有利于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由课堂辩论、游戏表演、绘图作画、影视观摩、小组讨论、媒体运用带来的“满堂闹”,这些花哨的、浮夸的、炫目的新包装,已使语文味丧失殆尽。当教师给时间让学生默读批注时,静静的读书“场”、思考“场”就形成了。在这个“场”中,没有喧嚣、没有浮躁、没有干扰,学生在这个“场”中极易走进文本,达到“文我合一”,进而忧文中“人”所“忧”,喜文中“人”所“喜”,情感得到交流,思想受到启迪,认识得以升华,情操得以陶冶。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言实践,课堂教学需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象才能自由放飞。学生能够在默读静思的过程中学习、理解、积累语言,经过长时间训练,学生的理解就会更深刻,表达方式就会更丰富,语言运用就会更规范、流畅,学生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就会在默读静思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一个细细品味的“场”,引导学生读书、感悟、体验、欣赏、评价,这样才能够让语文教学逐渐走向简约、走向真实、洗尽铅华、回归本真。

在充满喧哗与骚动的世界里,默读静思传达的意蕴更为深刻。它不是被动的无可奈何的沉寂,而是积极的等待与不干预。如果体会不到这背后的无限生命及教育教学的意义,那么,就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未能真正浸入师生的心灵。机智的教师知道“冷场”的力量,也知道何时保持沉默,它给学生认识自己和不断成长留下了空间。在“冷场”中,我们能倾听教室里无数的心声。清华附中的特级教师韩军曾经撰文介绍其教学《药》的过程:第一节课,几乎不提任何要求,就让学生自己默读(而且课后也要求学生接着读);第二节课才开始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达到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的程度。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他们才能沉下心来,静静地看、静静地想、静静地回味、静静地收获,才会养成深思熟虑、潜心钻研的良好习惯。

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多留给学生一份潜心思考的平静,还学生一个品味的空间,给学生一个涵泳的时间,让语文课堂如同花蕾般悄然绽放,花瓣一片片展开,展开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闪耀着孩子们思想的独特光辉。

[作者通联:山东泰安一中]

猜你喜欢
静思冷场潜心
《静思》 《泪》
长安画派“冷场”了?
高亮度冷场电子源研究进展
静思 萧声意无言 赏游
冷场君与人气王有时只差一个“如果”
教你如何发起谈话
突出特色学雷锋“五老”潜心育后人
卷首语
潜心筑平台 全力献爱心
今年我已经十一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