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笑懒妈
笑笑:15个月小男生
原是为培养笑笑独立吃饭的能力,每次喂饭时,另准备一副儿童碗筷及调羹给他,碗里出会盛一些米饭,一来让他有些事做,二来可以学习怎么用调羹。
慢慢地,他的要求越来越高了。给他塑料的儿童碗与调羹不乐意了,非要拿我手中的不锈钢调羹与筷子。换成瓷碗与不锈钢调羹,他又要我手中的瓷调羹。
(点评:给宝宝准备合适的餐具是必要的,宝宝除了学习使用餐具之外,更在心理上有一种令他深深满足的社会参与感——他和家庭的其他成员一样,进行着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儿童的社会心理发展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宝宝不喜欢被看做是儿童,喜欢模仿成人的举动。宝宝认为,只要和你用同样的东西,自己就会变得和你一样成熟、漂亮、能干。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宝宝喜欢穿大人的鞋子,喜欢偷偷抹妈妈的口红。
笑笑要和妈妈调换餐具的举动只是出于他积极可爱的童心——我和妈妈用的东西一样,我也像妈妈一样能干。所以,单独为宝宝准备的餐具可能会派不上用场,因为他内心期待和你使用同样的餐具。如果担心瓷器打碎会对宝宝造成伤害,不妨全家都使用不锈钢材质的餐具好了。)
在家里,笑笑一直坐自己的小餐椅中就餐,倒也相安无争。到了奶奶或外婆家,名堂就多了。碗中的米饭他不爱,趴在桌子上拨弄汤菜,只要他上桌,总要准备一碟花生供他挥霍。一两次后,花生没了新意,开始玩虾,玩蟹……
家人也嚷着要给笑笑做规矩,可是每次,懒妈都没准备好,下不了狠心。只用眼神瞪他,没一点杀伤力,用筷子敲他的手指,没一点力道,他只看着我笑。懒妈没辙了。家人齐声喝道:“打!”颇有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味道,他也只是低头咕咕哝哝,一脸若无其事,弄得家人倒大笑起来,这……这……这规矩是没法去做了!
(点评:对于宝宝来说,“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宝宝会展开各种探索行为,吃饭时也不例外。在你看来,他总是在“作弄”——不好好吃饭,还弄得到处都是汤水,纯粹搞破坏。
宝宝天生并没有“对”与“错”的概念,但成人经常很“自我中心”地认为他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笑笑妈用眼神瞪宝宝,用筷子敲他的手指,实际上,笑笑并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这样做。
妈妈可以示范着跟笑笑说:“你手上拿的是虾,妈妈觉得很好吃,你想尝尝看吗?来!像妈妈这样,把虾皮剥掉放到小嘴巴里。好吃吧?”至于小蟹,供示范的就更多了:“我们来找找蟹壳里有没有住着一个老和尚?先把壳揭开来……”
要在宝宝心中建立规则,与其让他自我探索不停地“碰壁”,远不如温柔地告诉宝宝,他周围的人怎么做,他也可以怎么做。)
一次次的要求与退让,想必笑笑尝到了甜头,在家里的表现愈来愈高超。今天,他又故伎重演,只爱我手中正喂他的那碗汤。给他一碗水,不要!要汤!给他吧,调羹敲得碗中的汤水四溅!懒妈终于发怒,拿走汤碗!
笑笑开始哭,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边哭边叫妈妈,喏喏,手指汤碗,声声凄惨哪!不理他,懒妈躲入厨房。阿姨要去安慰他,也被阻止。
阿姨端来的一碗汤又拿走了,笑笑算是彻底嚎啕大哭了。
懒妈的心也在天人交战!怜惜他的哭泣,怜惜他小小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不就是一碗汤吗?为什么要跟他过不去?
懒妈抱起笑笑,与他讲道理:可以做的,妈妈会允许,不可以做的,哭也求不来。小男子汉不应该用哭解决问题。——不知道他有没有懂?
足足哭了四十分钟,笑笑趴在懒妈的肩上,哭一会儿,歇一会儿,最后睡着了,梦中还在抽泣。
晚上,在外婆家,还是上一碗汤,依旧,还是要!依旧,没有满足!依旧,哭泣!这一次,哭了五分钟,自己爬下椅子,找姐姐玩去了。
懒妈做得对吗?有点茫然。这么快,就让他尝到被拒绝的苦涩滋味;这么快,就要让他懂得什么行为是不应该的;这么快,就要让他知道哭不能求来一切!
(点评:从宝宝的哭声中,妈妈很容易辨别宝宝的生理需要和情绪状态,饿了,困了,痛了,受委屈了,等等。但是对于儿童的心理需要,尤其是心理健康发育所必须的“合理需要”了解得远远不够。
给宝宝“做”规矩,是儿童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如何“做”,是值得每位家长深思的。首先要考虑宝宝所处的年龄段,其次要学会辨别宝宝的行为是否合理。对于初学独立进食的宝宝来说,漏饭、洒汤,“玩弄”食物都是正常的现象。
就拿这个例子来说,可能存在两种状况
1笑笑还不太会自己喝汤
(一岁半男孩的正常状态,但他的自我动手意识已经开始发展,处于“眼高手低”的发展水平),需要妈妈保护宝宝学习喝汤的积极性,忽视他的不成熟行为的“副产品”——到处撒汤。妈妈可以给宝宝系上防水的围兜,示范他喝汤的要领,“一只小手扶住汤碗,一只小手握住勺子,把嘴巴靠近勺子边上,轻轻地吸一口……哇!好喝!”当宝宝稍有进步时,则不吝夸奖:“嗯,笑笑已经学会喝汤了!真能干!”
2笑笑已经学会喝汤了
(这样的行为一般出现在两周岁之后),他并不是想要喝汤,就是想要“玩”汤。妈妈则可以对他说:“汤很有营养,是用来喝的,不能浪费哦!”然后把汤平静地拿走。由于愿望受挫,宝宝通常会嚎啕大哭——这是正常行为,通过哭泣,宝宝宣泄了内心的委屈,排解了不愉快的消极情绪。这个时候,妈妈需要坚持自己的“硬心肠”。哭泣过后,宝宝一般会处于一种特别柔软的状态,妈妈则可以拥抱抚慰同时摆明立场:“妈妈是爱你的,但是你不可以玩汤,你要不要像妈妈一样尝尝汤好不好喝呀?”
成人传递给儿童的规范大多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妈妈认为应该让笑笑知道:哭,不能求来一切,所以要硬起心肠,阻止笑笑的不适当行为。但同时,妈妈是不是应当反思自己有没有同时“切断”了宝宝那柔柔的、悄悄正在伸向周围世界去探索的触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