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地
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非一支笔、一卷书所能书写,而以一部奇书《三十六计》为主线,却能延展出一部浩瀚的中国政治史。《三十六计与中国政治》以与众不同的视角为你纵说历史风云、解读中国政治。
上期讲到南北朝时期南朝各代后期均是政治腐败、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于是枭雄们趁火打劫,纷纷起事,各建功业。同时期北朝北周的实际奠基人宇文泰病逝时,诸子幼小,遗命其侄宇文护掌管国家大政,而宇文护也趁火打劫,先后毒死北周的建立者宇文觉、明帝宇文毓,之后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年少的宇文邕是否也要遭遇与其兄弟一样的命运呢?请看《三十六计与中国政治》之二十三——
公元560年,宇文邕即北周皇位,是为北周武帝。
宇文邕(543-578),字祢罗突,鲜卑族人,据说他“幼而孝敬,聪敏有器质”。宇文泰因此很喜欢他,常对人说:“成吾志者,此儿也。”青少年时代的宇文邕前途平坦,十二岁时就被封为辅城郡公。明帝即位后,宇文邕“迁柱国,授蒲州刺史,入为大司空,行御正,进封鲁国公,领宗师,甚为世宗所亲爱,朝廷大事,多共参议”。他性格沉稳,不爱多说话,但如果有事问他,他总能说到点子上,所以明帝曾感慨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可是,雄才大略的少年英才虽即王位,北周政局却十分不稳,关键原因就在于宇文护垄断了北周实权。于是,宇文邕“擒贼擒王”的谋略便自宇文护始。
“擒贼擒王”是三十六的第十八计,属攻战计: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意指打垮敌军主力,擒拿敌军首领,使敌军彻底瓦解。周武帝为了应对国内国外政治、经济、军事威胁,三使其计而大展宏图。
擒贼擒王,浯出唐代诗人杜甫的《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此时的北周,宇文护便是贼王,他任非人而久专权柄,又素无戎略,两次伐齐都大败而归;其诸子贪残,僚属恣纵,蠹政害民。周武帝必须擒住这个国内贼王,才能稳住他的政治根基,否则必将落下与其兄弟同样的下场。但是周武帝深知宇文护势力已经长成,所以刚开始时,他不敢暴露自己对宇文护的不满,而是通过表面上维护宇文护的行动表明自己对他绝无二心,又用韬晦之计表彰宇文护,诏称:“大冢宰晋国公,亲则懿昆,任当元辅,自今诏诰及百司文书,并不得称公名。”(《资治通鉴》)宇文护的母亲被北齐俘虏,后来被放回,周武帝对她也竭力奉承,“凡所资奉,穷极华盛。每四时伏腊,周主帅诸亲戚行家人之礼,称觞上寿”,以此来博得宇文护的欢心。可是宇文护还是时时要挟周武帝,总想取而代之。
公元572年,周武帝决心铲除宇文护。一天,宇文护从同州(今陕西大荔县)返回长安,周武帝便与他一同来见太后。周武帝一边走,一边对宇文护说:“太后春秋高,颇好饮酒。虽屡谏,未蒙垂纳,兄今入朝,愿更启请。”说着又从怀中掏出一篇《酒诰》交给宇文护,让他以此劝说太后。宇文护进到太后居处,果然听从周武帝所言,对太后读起了《酒诰》。他正读着,周武帝举起玉埏在他脑袋上猛地一击,宇文护跌倒在地,随即被诛杀。贼王一诛,其余诸贼也自陷于混乱,被彻底击溃。周武帝一用其计,把北周从内乱倾轧中解救出来。
除去了心头之患,周武帝开始筹划改革,可是如何才能使北周转弱为强呢?
公元573年十一二月,周武帝召集道士、僧侣和百官讨论佛、道、儒三教的问题。“帝升高坐,辨释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574年五月,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一时间,北周境内“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兰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历代三宝记》)。
父兄皆敬佛的周武帝为何推出这一举措?这其实是他发展经济的一剂猛药,他认为佛教的牵制是抑制经济发展的“贼王”。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人主中原以后,极力利用佛教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因此,佛教在中国北部广泛地传播开来。宇文泰就信奉佛教,他的继承人、北周的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更加虔诚信佛,故佛教在其境内长盛不衰。但佛教、道教势力的扩张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徭役、兵役与税收,也妨碍了世俗地主经济势力的扩张。
周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最重儒术,励精图治。公元567年,蜀郡公卫元嵩上书说:“国治不在浮图,唐、虞无佛图而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大周启运,远慕唐、虞之化,宜遗齐、梁之末法。”他的意见深受周武帝的赞赏,可是,当时执掌朝政大权的笃信佛教的大冢宰宇文护不同意,周武帝不能实行有力的举措。掌探朝政大权后,周武帝开始行动,整个中国北部的佛教都被禁绝了。
周武帝灭佛一事,被佛教徒视为佛教浩劫,竭力攻击,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周武帝的灭佛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利大于弊的。当时便有人称赞说:“帝独运远略罢之(指灭佛),强国富民之上策。”(《广弘明集》)灭佛事实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蛊”的作用。正因为北周成功的灭佛运动,才使它国力大大增强,为灭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周武帝二用“擒贼擒王”计谋之奇效。
“擒贼擒王”和民间“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是同样的意思。那么,北齐这条长期与已争战作对的大蛇的七寸在哪里呢?
公元576年十月,周武帝集中十几万兵力伐齐,并亲自率部直攻晋州(今山西临汾地区),周武帝对群臣解释此举意图时说:“晋州本高欢(北齐奠基人)所起之地,镇摄要重,今往攻之,彼必来援;吾严军以待,击之必克。然后乘破竹之势,鼓行而东,足以穷其巢穴,混同文轨。”(《资治通鉴》)
长期以来,北周和北齐的关系主要是战争关系,双方互有胜负,力量大体均衡。但是自从北周武帝亲政后,国家经济实力增长,军事优势形成,而且他所施的“擒贼擒王”之计,抓住要害,直攻其七寸
晋州,北齐无法不亡。
十月下旬,周军主力进抵平阳城(今山西临汾市)下,北齐晋州刺史崔景暠等投降。之后,北周于平阳之战打垮北齐主力。577年正月,周武帝率军攻破北齐首都邺城(今河南安阳北部),统一北方。
周武帝依“擒贼擒王”之计,结束了北方自东、西魏分裂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整个北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和发展,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北周、北齐的统一,就没有后来南北朝的统一。
编辑/蔡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