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压轴题”选析

2008-08-26 11:26张立界
关键词:公因式压轴题压轴

张立界

“压轴题”是试卷中的重中之重,常出现在填空题、选择题及解答题的最后,是整套试卷中让考生拉开差距的题目.本文试从方法和技巧方面找出解“压轴题”的突破口,以帮助同学们轻松应对这类“压轴题”.

不等式篇

<\server2photosSL8S8s3p6.tif><\server2photosSL8S8s3p6.tif>[解题思路点拨]

解不等式和解方程类似,去分母、去括号、移项等步骤和解方程几乎一样.但进行最后一步“系数化为1”时,若两边同时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如果系数里含有字母,则要对系数分情况进行讨论(大于0、小于0及等于0).

对于和方程相结合的混合不等式组,我们可先解出方程,再代入不等式,最后解出不等式就行了.如果是给出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中参数的取值范围,我们可以把不等式化简到“系数化为1”这一步,观察不等号的方向,再对系数进行讨论.

<\server2photosSL8S8s3p6.tif>[典型例析]

例1 解不等式:x+2+>7+.

分析:两边消去可解得x>5.但原不等式中含有分式,故应考虑分母不为0的条件,即x≠6.

解:将原不等式变形为x≠6,

x+2>7,解得x≠6,

x>5.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5且x≠6.

例2 若x满足不等式≤≤,求x能取到的最大整数.

分析:要先把原不等式化成常规不等式组.

解:原不等式可转化为不等式组

, ①

. ②

由①得x≥-,由②得x≤.所以-≤x≤.可见,x能取到的最大整数是0.

例3 解关于x的不等式:-2>.

分析:先去分母,两边同时乘以a2.因a≠0,故a2>0,去分母后不等号不改变方向.再对x的系数进行讨论,可得不等式的解集.

解:显然a≠0,将原不等式变形为3x+3-2a2>a-2ax,即(3+2a)x>(2a+3)(a-1).分三种情况讨论:

(1)当3+2a>0,即a>-且a≠0时,解集为x>a-1;

(2)当3+2a=0,即a=-时,不等式变为0·x>0,无解;

(3)当3+2a<0,即a<-时,解集为x<a-1.

<\server2photosSL8Sjjgg.TIF>[现在就练!]

1. 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的解集是x≥,那么m的值是.

<\server2photosSL8S8s3p6.tif><\server2photosSL8S8s3p6.tif>[解题思路点拨]

分解因式时,我们应先提公因式,再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难以分解时再用拆添项法等.对于比较复杂的多项式,我们可以考虑用换元法.提公因式时,要一次提彻底,这样便于下一步分解.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时,一定要先写成公式的形式,再用公式,这样不易出错.

<\server2photosSL8S8s3p6.tif>[典型例析]

例4 分解因式:-2x5n-1yn+4x3n-1yn+2-2xn-1yn+4.

分析:对于含字母的指数,要找到最小的指数,先提公因式,再应用完全平方公式或平方差公式进行分解.注意要分解彻底.

解:原式=-2xn-1yn(x4n-2x2ny2+y4)=-2xn-1yn[(x2n)2-2x2ny2+(y2)2]

=-2xn-1yn(x2n-y2)2=-2xn-1yn(xn-y)2(xn+y)2.

例5 分解因式:(x2+x+1)(x2+x+2)-12.

分析:把原式完全展开再分解较麻烦.我们可将x2+x看作一个整体.

解:设x2+x=y,则

原式=(y+1)(y+2)-12=y2+3y-10=(y-2)(y+5)

=(x2+x-2)(x2+x+5)=(x-1)(x+2)(x2+x+5).

注:也可用y代替x2+x+1来进行分解,请同学们试一试.

例6 若x2+xy+y=14,y2+xy+x=28,x+y的值为多少?

分析:通过解方程,很难分别求出x和y.但我们可整体求出x+y的值:把两个方程相加,通过完全平方公式进一步配方,再分解因式可得结果.

解:把x2+xy+y=14和y2+xy+x=28两边分别相加,得

x2+y2+2xy+x+y=42,(x+y)2+(x+y)-42=0,(x+y-6)(x+y+7)=0.

所以,x+y=6或x+y=-7.

<\server2photosSL8Sjjgg.TIF>[现在就练!]

2. 把多项式x2-y2-2x-4y-3分解因式之后,正确的结果是().

A. (x+y+3)(x-y-1) B. (x+y-1)(x-y+3)

C. (x+y-3)(x-y+1) D. (x+y+1)(x-y-3)

3. 分解因式:(x2-1)(x+3)(x+5)+12.

<\server2photosSL8S8s3p6.tif><\server2photosSL8S8s3p6.tif>[解题思路点拨]

化简分式最重要的工具是分解因式,只有分解因式后才能找出最简公分母,才能对分式进行约分.常用的化简技巧有拆分法、取倒数法、分步通分法、设参数法等.

使用拆分法时,要明确拆分是为了相互抵消,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没有必要拆分.使用取倒数法的前提是分子不为0,再者要整体取倒数,多项式各项分别取倒数是不行的.分步通分要起到一种多米诺骨牌的效应,达到逐步化简.设参数法要结合解方程组来使用,注意方程之间的加减消元,想办法求出参数或把参数消去.

<\server2photosSL8S8s3p6.tif>[典型例析]

例7 化简:++.

分析:三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比较复杂,可先将每个分式的分母分解因式.因每个分母的两个因式相差1,故可将每个分式拆分,然后再化简.

解:原式=++

=-=.

例8 当a=2时,求下式的值:+++++.

分析:直接通分显然很复杂,可将各分式分步通分,逐步化简.

解:原式=++++

=++++

=+++

=+++

=…=.

将a=2代入,原式=.

<\server2photosSL8Sjjgg.TIF>[现在就练!]

4. 若a+b+c=0,化简a

+b

+c

+2所得结果是().

A. 1B. -1C. 2D. 0

5. 若=a,=b,=c,求++的值.

<\server2photosSL8S8s3p6.tif><\server2photosSL8S8s3p6.tif>[解题思路点拨]

相似问题可类比全等问题考虑,但其解法要比全等问题解法更灵活.首先要观察哪两个三角形可能相似,然后再根据已知条件,把有用的边想办法向两个三角形中转移.如果不存在相似三角形,我们要作辅助线构造相似三角形.常用的作辅助线方法有连接、延长、作平行线、作高、作角平分线等.

证相似的目的若是为了得到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在选边时要选择有用的边,有时需和全等结合,找出相等的边进行替换.

对于相似中的动态问题,我们要学会用静态的方法来考虑,在动中找出不变的量、不变的关系,这样动态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server2photosSL8S8s3p6.tif>[典型例析]

例9 如图1所示,△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求证:=.

分析:证明线段成比例,显然要证两三角形相似.而题中没有明显的相似三角形,故可利用角平分线构造相似三角形.

证明:过B作BE∥AC,且与AD的延长线交于E.如图2.

∵ AD平分∠BAC,∴ ∠1=∠2.

又∵ BE∥AC,∴ ∠2=∠3.

∴ ∠1=∠3, AB=BE.

显然△BDE∽△CDA,故=.

而BE=AB,所以=.

例10 如图3,△ABC中,∠ABC=60°.点P是△ABC内一点,且∠APB=∠BPC=∠CPA.若PA=8,PC=6,求PB的长.

分析:由条件知∠APB=∠BPC=∠CPA=120°,而PA、PB、PC分别是△ABP和△BCP的边,我们是否能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通过条件∠ABC=60°可得到∠BAP=∠CBP,从而问题出现“转机”.

解:∵ ∠APB=∠BPC=∠CPA,

∴ ∠APB=∠BPC=120°.

∴ ∠BAP+∠ABP=60°.

又∠CBP+∠ABP=60°(已知),所以∠BAP=∠CBP.

∴ △ABP∽△BCP.

∴ =.PB2=PA·PC=8×6=48,PB=4.

<\server2photosSL8Sjjgg.TIF>[现在就练!]

6. 如图4,在△ABC中,AB=AC=,BC=2.在BC上有100个不同的点P1,P2,…,P100,过这100个点分别作△ABC的内接矩形P1E1F1G1,P2E2F2G2,…,P100E100F100G100.设内接矩形的周长分别为l1,l2,…,l100,则l1+l2+…+l100=.

练习题参考答案

1.

2. D(提示:原式=(x-1)2-(y+2)2)

3. 原式=(x+1)(x+3)(x-1)(x+5)+12=(x2+4x+3)(x2+4x-5)+12=(x2+4x)2-2(x2+4x)-15+12=(x2+4x-3)(x2+4x+1).

4. B(提示:原式=++++++2=++++++

-1=

-1=(a+b+c)

-1)

5. 1(提示:根据比例的性质,由=a=,得=.同理有=,=.三个式子相加).

6. 400(提示:通过一个内接矩形,探求△ABC边长与内接矩形周长的关系)

猜你喜欢
公因式压轴题压轴
中考压轴题
一道耐人寻味的中考压轴题
多项式整除及最大公因式理论整理与探究
2016年高考物理压轴题考查分析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25题的分析与启示
中考数学压轴题的方向研究
2015年天津高考物理压轴题第2问的巧解
因式分解三步曲
帮你梳理“分解因式”
不等式(组)整数解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