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设问

2008-07-24 10:11高爱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6期
关键词:侍萍周朴园启发性

高爱军

【摘要】一、虚拟问题情境,投石击浪,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明确教学重点,开启茅塞,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三、讲求问而不滥,难易适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四、注意提问的启发性,创根究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五、形成互问氛围,师生平等,发挥学生自主求疑优势。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设问

一、虚拟问题情境,投石击浪,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造思维基于实验始于问题”。学生的迫切需要是积极思维的开始,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见解,形成师生互动“对流”,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教学重点,开启茅塞,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紧紧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重点,优化课堂提问。对课堂中所提的问题,教师备课时应精心挑选,细心设计,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这种目标明确的巧妙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三、讲求问而不滥,难易适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课堂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巧妙施问,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提问题要新颖有趣,且有一定难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思考。对一些高层次、较复杂的问题,教师要给予提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会,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予多种诱导,最终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我在讲《雷雨》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周朴园在大年三十晚上把鲁侍萍母子赶出家门,可是在以后的三十年中,他家东西的摆设一律维持侍萍在家的原貌,还四处打听侍萍的坟墓且想把它修一番。你如何看待周朴园的这一行为?”这一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于是我又降低难度作了三次提示:(1)周朴园把侍萍母子赶出家门,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2)三十年后,当侍萍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什么?(3)三十年中,周朴园的这一系列怀念侍萍的行为反映了什么?经过这样的适时提问,学生阅读分析,很容易地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注意提问的启发性,刨根究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任务的完成离不开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只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灌输和说教,而是巧妙提问、点拨思路、教授方法、训练技巧、挖掘学生潜能。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能唤起学生的潜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巧妙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面领会课文特点和重难点,而且有利于打开学生心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五、形成互问氛围,师生平等,发挥学生自主求疑优势

课堂上,教师可以从讲台上走下来,学生可以走上讲台。让学生由静止被动的“录音机”变为捕捉知识信息的“摄像机”,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师生间的互问互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君子引而不发”,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设置的疑问,可以“话到嘴边留半句”,故意让学生去思考、体味、揣摩,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比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探求知识本源,求得知识归宿”的正确思维习惯。

猜你喜欢
侍萍周朴园启发性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不要误解了周朴园
爱与虚伪
由《雷雨》节选中的舞台说明浅析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雷雨》(节选)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究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试析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心理过程
鲁侍萍的未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