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丙全
在明确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之后,我们再来学习与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能解决一些问题.平行线的特征是平面几何的基础内容,也是中考重要考查的内容之一.
[问题与情境]
1. 如图1,我市的白浪河上有两座互相平行的桥:新华桥AD和东风桥BC.河的两岸是两条平行的公路.某测量员在A处测得∠BAD=60°,如果你不再测量,能否猜出∠ABC、∠ADC、∠DCB的度数?
由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不难求出∠ABC、∠ADC、∠DCB的度数.
2. 如图2,在A、B两地之间修建一条直线形的铁路隧道,在山体一侧的A地测得公路的走向是北偏东60°,即∠α = 60°. B点是隧道的另一端. 现要求在A、B两地同时施工,那么在B地公路走向应按∠β等于多少度施工?
我们知道,任何两点的正北方向线都是平行的,即AC∥BD,又∠α和∠β是同旁内角,所以∠β = 180° - 60° = 120°.
[开眼界]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应用平行线特征的实例,如火车的轨道、百米跑道和双杠,球拍中的纵横拉线,黑板、书桌以及书本边缘,还有练习簿的横线、表格线等都是平行的,潜望镜也是应用了平行线的特征.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如图3,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找准它们所构成的内错角,如图4中,若AD∥BC,则有∠ADB =∠DBC,而非∠BDC =∠ABD.
[经典例析]
例1 如图5,已知AB∥CD,BC∥DE,∠B与∠D相等吗?说说你的理由.
观察图形,此题有两组平行线,可分别利用平行线的特征构造过渡角.本题由两组平行线不难得出:∠B =∠C,∠D =∠C,其中∠C是过渡角.
解:∠B =∠D. 理由如下.
∵ AB∥CD ,(已知)
∴ ∠B =∠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BC∥DE,(已知)
∴ ∠D =∠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B =∠D . (等量代换)
在一个图形中有两组以上的平行线,先根据每一组平行线探索其中的结论,然后再找出所得结论之间存在的关系.
例2 如图6,已知∠1 = 50°,∠2 = 130°,∠3 = 65°,求∠4的度数.
对于这道题,由题设条件可猜测l1∥l2.如果l1∥l2,可知∠3 = ∠6,而∠6 = ∠4,可求出∠4的度数.因此,先判断l1∥l2,推出l1∥l2以后,再求∠4的度数.
解:∵ ∠1 = 50°,(已知)
∴ ∠5 = 180° - ∠1 = 130°.(邻补角的定义)
∵ ∠2 = 130°,(已知)
∴ ∠5 = ∠2.(等量代换)
∴ l1∥l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6 = ∠3 = 6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4 = ∠6 = 65°.(对顶角相等)
解题要首先确定大的思考框架,然后分步解答.寻求解题的切入点,往往从观察图形直接猜测入手.
例3 如图7,已知AB∥DE,∠ABC = 80°,∠CDE = 130°,求∠BCD的度数.
观察已知图形,AB∥DE,但图形中没有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所以不能直接利用∠ABC、∠CDE和∠BCD间的关系解题.为了探究它们的关系,需要适当地添加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
解:过点C作CF∥AB,可得∠ABC =∠BCF= 80°.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AB ∥DE,(已知)
∴ CF ∥DE.(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 ∠CDE + ∠DCF = 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DCF = 180° - 130° = 50°. (等式的性质)
∴ ∠BCD = ∠BCF - ∠DCF= 80° - 50° = 30°.
当已知的图形中没有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时,可以通过作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利用平行线的特征解题.
[即学即练]
1. 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在两次转弯后,仍在原来的方向上平行前进,那么这两次转弯的角度可以是().
A. 先右转100°,再左转80°.
B. 先左转100°,再右转100°.
C. 先左转100°,再左转80°.
D. 先右转100°,再右转100°.
2. 如图8,若l1∥l2,不能得到下列结论中的().
A.∠1 = ∠3 B.∠2 = ∠3
C.∠4 = ∠5 D.∠2 + ∠4 = 180°
3. 如图9, AB∥EF∥CD,EG∥BD,则图中与∠1相等的角(∠1除外)共有().
A. 6个 B. 5个 C. 4个 D. 3个
4. 已知:如图10,OP平分∠AOB,MN∥OB.
求证:∠1 = ∠3.
证明:∵ OP平分∠AOB,
∴.
又MN∥OB,
∴.
∴ ∠1=∠3.
小红思考:污损部分应分别是以下4项中的两项:①∠1 = ∠2;②∠2 = ∠3;③∠3 = ∠4;④∠1 = ∠4. 那么她补出来的结果应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5. 如图11,若AB∥CD,∠1 = 50°,则∠2 =[ ].
6. 如图12,AB∥CD,∠D = 80°,∠CAD ∶ ∠BAC = 3∶2,则∠CAD = [ ],∠ACD = [ ].
7. 如图13,CD平分∠ACB,DE∥BC,∠AED = 86°,求∠EDC的度数.
8. 如图14,AB∥DC,BC∥AD,∠CBF与∠CDE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9. 如图15,已知AB∥CD,试添加一个条件,使∠1 =∠2成立.(至少给出两个答案,并选择其中一个加以证明)
10. 如图16,已知AB∥CD,分别探索三个图形中∠P与∠A 、∠C的关系,请你从所得的三个关系中任选一个加以说明.
[中考风向标]
1. (2007年·南宁市)如图17,直线a、b被直线c所截,若a∥b,∠1 = 60°,则∠2 = [ ].
求角的度数,我们可以通过求它的对顶角来得到,在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下,又可利用平行线的特征,通过找它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再间接地求出这个角的度数.本题中,根据“对顶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以得到∠1的对顶角是∠2的同位角,从而得∠2 = 60°.
2. (2007年·襄樊市)如图18,已知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EG平分∠BEF,若∠1 = 50°,则∠2等于().
A. 50° B. 60°
C. 65° D. 70°
利用方程可解代数问题,几何问题有时也可用方程求解.方程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于本题,∠1的度数已知,如果能找到∠1和∠2或∠2的某倍数角的度数和,解简单的方程可求得∠2的度数.答案是C.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