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贵 曾丽萍
《春》、《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文章多年来一直被编入初中教材。说起这两篇文章,我们相信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能熟练地说出《春》中的几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我的叔叔于勒》中故事情节(盼于勒、夸于勒、遇于勒、避于勒)。究其原因,因为《教学参考书》上就是那么写的。实际教学时,我们绝大部分语文教师也是沿用了教参上的这种概括来引导学生概括的。久而久之,教师都成了《教学参考书》的代言人,学生成了装载《教学参考书》的容器。这种教法撇开了教师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和独特处理教材的能力,违背语文教学的规律,是不可取的。
究竟应该怎样来使用教参呢?近年来我们在教授这两课时有所创新。现录如下,对于《春》一文,我们不仅要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等),而且还要说出是怎样的图,即要求学生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名词后加上一个描述的词语。因为这个提问很独特又没有现成的答案。结果引发了学生对每一部分具体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和归纳。仅“春花图”一处,学生就拟出了好几个名称:春花齐放图、春花争艳图、春花烂漫图、春花满树图等。接着要求学生再读课文,从拟出的名称中选出最恰当的一个,并且要说出理由。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最后选定了“春花争艳图”,理由是,课文中“……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集中写了一个“争”字,而“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则写出了花的“艳”;后面写蜜蜂“闹”、蝴蝶“飞”,又从侧面写花之“争艳”。因此,用“春花争艳”最能概括这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定名”的过程实际是进一步把握每一段重点的过程。经过学生的讨论这几幅图被定名为“春花争艳图”、“春草如茵图”、“春风送暖图”、“春雨朦胧图”、“春意催人图”。我们认为这样命名突破了教参上的静态的描述,给人以动感,且改变了教参前四幅图名词性的命名与最后一幅“迎春图”动词性的命名不相协调的一面。
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们要求学生用编写回目的方式来编写故事情节,尽可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经过分组编写、讨论。最后选定几组供大家参考。
开端部分:
(1)生活拮据,处处节省;衣冠整齐,盼望于勒。
(2)生活,捉襟见肘;于勒,快来救我。
发展部分:
(1)于勒发财成富翁,父母夸赞大救星。
(2)发财变为大好人,来信成了福音书。
高潮部分:
(1)附庸风雅吃牡蛎,鬼使神差遇于勒。
(2)骂于勒,母亲起怨言;给小费,于勒真可怜。
结局部分:
(1)全家希望成泡影,改乘游船躲于勒。
(2)除了骂,还是骂;能够躲,尽量躲。
这样一来故事情节一目了然,并且对教参的内容有所扩展,没有固定的答案,内容丰富多彩,人物形象、小说的主题都有所凸现。还将同学们阅读章回小说的知识有机勾连起来,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材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完全依赖教参,不能全部照搬别人现成的东西。要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要顾及学生的阅历与体验,要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要敢于创新,教出自我,闯出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