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人梅合一 誉满乾坤

2008-06-03 07:33周淑兰
百家讲坛 2008年10期
关键词:王冕神像梅花

周淑兰

梅以浩然正气、傲雪凌霜、独步早春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之魂。而笑傲红尘、独立寒冬的元代杰出诗人和画家王冕也像他笔下的梅花一样顽强,并最终成为一位孤傲放诞的千古名士。

王冕的人生轨迹,是另一种传奇。本来,放牛娃和学识渊博的通儒,种地的农民和艺术大师,相去甚远;而锄头与诗歌,粪土与梅花,就距离更远了。偏偏出了一个王冕,把这一切综合在一起,人梅合一,农儒合一,贫困与骨气合一,绽放成人间最灿烂的苦寒之花,让后人心向往之。

佛灯下苦读的孩子,如何变成了屈原?

浙江诸暨县的北边有一个小山村,村旁有一个美丽的七泖湖。有一天,这个宁静的小山村突然热闹起来,人们争相观看一个年轻人的有趣表演,并把他当成了笑柄。

只见这个年轻人戴着一顶极高的帽子,穿着一件阔大的楚式衣服,执着鞭子,赶着牛车,挂着长剑,唱着山歌,从村中走过,根本就不在乎村里人的讥笑。这个举止怪诞的人就是王冕。

村人们议论纷纷。不认识他的说:“这人是不是疯了?不年不节的,干吗穿上这戏装一样的衣服,上街游行?”认识他的人说:“这是那个画没骨荷花的王冕,他总是这样想起一出是一出,读书读出毛病来了。读书不就是为了做官嘛!可他天天读书,又不去科考,有人请他去做官,他都不去,活活一个傻瓜!”

这些话飘进王冕的耳朵里,他听了眉头也不皱一下,只是继续唱着山歌,在乡村的集市上和湖边游荡。

王冕这种在乡人看来是疯汉的举动,其实包含了很深的寓意。他这一身衣服也不是扭秧歌或上舞台穿的戏装,而是他在(《楚辞图》上看到的屈原的装束,自己仿照着精心缝制的。

王冕一生最敬仰的人是楚国的屈原。他以屈原卓尔不群的形象为偶像,用魏晋人士宽衣大袖的装束,向古代的名士致敬,同时宣告自己一心追随理想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以及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志向。这也是王冕叛逆性格与独立精神的自画像。他的行为虽然怪诞,但精神实在可嘉,他冒着生命危险游行,就是为了反抗暴政。

元朝统治者的暴虐实在令人发指。翻开元朝的史籍,“人相食”三个字,不绝于书。诗人周霆震用诗歌记录了一幅吃人图:“郊关之外衢路旁,旦暮反接如驱羊。喧呼朵颐择肥截,快刀一落争取将。”

元代礼部尚书张养浩目睹流民惨状,写下了字字血泪的《哀流民操》:“剥树食其皮,掘草食其根。昼行绝烟火,夜宿依星辰。死者已满路,生者为鬼邻。一女易汁粟,一儿钱几文,甚至不得将,割爱委路尘。”

在这种乱世之中,王冕隐居到了山清水秀的九里山水南村。这个村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王冕十分喜欢,曾写诗描绘他的居地:“青山隐隐带江流,江上轩窗民面幽。”在这里,王冕白天种豆栽粟、灌园养鱼,晚上读书、作诗、绘画,活得自由自在。

然而,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王冕的平静是表面的,他的心里沸腾着怒火。

白天他和庄稼为伴时,耳畔听到的是农民的疾苦,晚上和书为伴,眼前浮现的是国家的危难。王冕不仅是农民,他还是一个胸怀大志的知识分子。他人虽植根于泥土,可他手中的笔,是不会沉默的。他在乡村冷寂的夜晚,奋笔疾书,揭露元朝统治者的暴政:“今年大早值丙子,赤土不止一万里。米珠薪桂水如汞,天下苍生半游鬼。南山北山云不生,白田如纸无人耕。吾生正坐沟壑叹,况有狼虎白日行。”

这真是人间地狱的情景:虎狼白日横行,苍生如游鬼一样不得安生,连云彩都不敢在这暴政之下出生,田地如空旷的白纸,没有人种与牛耕的和平景色,只有王冕一个人坐在深沟大壑里叹息。

其实,作为一个农民之子,王冕应该比别人更期望登科入仕,改变命运。但他却主动放弃功名利禄,令人尤为赞叹。

王冕的远祖曾是官宦人家,只是传到王冕的父亲时,成了一个贫困的农民。王冕的父母只有王冕一个孩子,自然视如掌上明珠。王冕早慧,周岁就会说话,三岁就能和人对答如流。这令家族里的人又惊讶又高兴,把小王冕当作神童。

此时,衰落的王家对王冕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然而,一个农民的儿子,父母再疼爱,他也要帮衬家里干农活。由于家贫,王冕刚入学不久就被迫离开学校,帮助自己的父亲放牛。

但小王冕已经尝到了读书乐趣,不甘心只和牛作伴。于是他就白天放牛,晚上读书。有一次,他白天也跑到有私塾的人家窗外去偷听先生的讲课,以至于被朗朗的读书声迷住了,把放牛完全抛到了脑后。等到日落黄昏才想起去找牛,牛自然跑丢了。为此,父亲把他痛打了一顿。母亲护住儿子,对父亲说:“既然孩子这么爱读书,你就别管他了。”

好不容易获得读书权的王冕,从此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只因为那里有灯火可以照明,能够供他日夜读书。

王冕爱读书,但不仅仅是为了功名,他是从骨子里和文字亲近,是书中的文字把他带离了贫困的山村,让他远离牛背,活在了圣人的肩头,看到了世界的广阔和人生的美好。

把神像当柴烧,视官场如野狐坟场

王冕扮成屈原在乡村游荡,向当朝的权贵示威。已被人看成大逆不道,而他把庙里的神像当柴烧,更是惊世骇俗。

王冕家住在一座神庙附近。那时,庙里的神像都是木刻的。王冕家里一断了柴火,他就去庙里砍了神像当柴烧。在他的眼里,这些东西只能助燃而已,如果真有神灵。为什么还让那些天天来烧香磕头的农人一个个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所以王冕不信这些鬼神。

王冕的邻居恰恰是一个愚民,他敬神怕鬼,整天神神道道焚香朝拜。看到王冕毁了神像。他吓得要命,马上予以修补。他满以为这是积德行善,天天等着那些木头神像给他降福降财,也幸灾乐祸地等着看王冕被神明惩罚的好戏。

出人意料的是,王冕的家人一年到头平安无事,倒是补神像的愚民家祸不单行。

这位老农大惑不解。有一天,他忍不住招来村里的巫婆给他跳大神,还责问道:“王冕多次毁坏神像。为何神不降罪于他,而我每次都修补神像,神为何不保佑我?”

这道难题,那个巫婆也回答不了,一时无话可说,好半天才气呼呼地说:“你不去补神像,王冕又能拿什么烧呢?”这一时在乡村间传为笑谈,那个邻人从此再也不补神像了。

其实,王冕对神鬼的失望,就是对社会的失望。王冕出生在元代末年,饱读诗书的他,青年时像所有儒生一样,心怀大志。他文武兼修,一边读四书五经,一边研究孙子兵法,还学习剑术,一心想澄清天下。那时,他崇拜的历史人物是诸葛亮,他期望自己像儿时家人期望的那样,大有作为,惊天动地。元朝恢复科举制度之后,王冕参加了科举考试,可是却名落孙山。

科考落第,让王冕看到了元朝蒙古贵族统治者歧视汉族知识分子的残酷现实,他的幻想破灭了。他满怀愤郁,把所有为科考而作的文章焚烧一空,以示永绝仕途的决心。

壮志难酬的王冕,选择了出门游历。除了读

万卷书治理天下之外,行万里路,也是他的第二大梦想。

他第一次出游是去杭州,除了泛舟西湖,饱览杭州秀色之外,更是为了凭吊古迹,追忆历史人物,寄托自己的情志。

王冕专门凭吊了他所仰慕的林逋的墓。林逋最让王冕引为知己的,一是大隐士,二是对梅的喜爱。面对历史上这位和他心境相通的隐士,王冕感慨万端,写诗悼念:“生前不系黄金带,身后空余白玉簪。”

王冕一路走来,看到的是一幅幅人间地狱图:元朝的蒙古兵一边抢钱,一边杀人,饥饿的汉人剥树吃皮,掘草吃根,满路都是死尸;市场上,不卖东西,而是卖孩子,男孩子只能卖到几文钱,女孩卖不到钱,只能换来一点米。而有些人家不忍心卖儿卖女,只好忍痛把养不起的子女丢到路边,一任他们像野草一样,在灰尘里自生自灭。

最让王冕不能容忍的是,元朝统治者不仅滥杀无辜,而且还鄙夷汉族百姓,不准汉人的孩子读书。所以,他从此拒不入仕。王冕不光在思想上和元朝统治者誓不两立,而且在行动上也敢于抵抗。他唇枪舌剑地讽刺蒙古高官的那一幕,把他的品格推向了极致。

王冕在北京游历期间,元朝兵部尚书泰不花仗着自己有权有势,常常派几个粗夯的小厮,到王冕的画摊前大呼小叫,肆意骚扰,搅得王冕无法安心作画。

后来,泰不花又派人邀请王冕到他府上做客。王冕不胜其烦,为了让他死心,就索性到了泰不花家,看他究竟想干什么。在泰不花豪华的馆合里,王冕看到这位蒙古贵族穿金戴银、吃香吞辣,于是就想起了他一路的经历,那些处于社会下层的百姓正在死亡线上挣扎,而元朝的贵族却作威作福,这令王冕气愤难抑。

当泰不花得知王冕不仅会画画,而且还满腹经纶时,大喜过望,随即邀请王冕到翰林院做官,给自己当谋士。泰不花满以为这个在地摊上卖画的穷汉人一定会受宠若惊,纳头下拜,感激涕零。不料,王冕轻蔑地一笑,严辞拒绝,并且颇含深意地说:“尚书大人,我看你是太不懂世事了。别看眼下你这里是灯红酒绿,可过不了几年,此地就会成为狐兔出没的场所,我何必要做官呢?”

王冕的回答是在暗示:残暴的统治者不过是自掘坟墓,酒筵将变成丧席,华屋将变成坟场,到那时,不论你的官职有多大,都要化作一片片白骨,在野兔的奔跑中,更显得死气沉沉、一片狼藉了。

在统治者的客厅里宣布他们的死期,王冕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绝食十日,甘作苦梅

王冕居住的梅花屋里,这几天气氛十分紧张。他从杭州回来后,突然宣布要绝食,整天只喝少许清水,一粒米也不进。这可急坏了王母和妻子,她们轮流前来劝王冕吃饭,而王冕却一口也不动,只是长吁短叹,有时还对着墙壁流泪。

原来,王冕在杭州游历时,目睹了一场闹剧:一个回回(即回族人)牵着一个小花驴当街表演,并说他的小花驴能听懂人说话,还会回族语言。这明明是骗术,可是,那些闲极无聊的蒙古贵族们却争先恐后地观看,大把大把地将金币丢给那个骗子。

这一幕怪事,让王冕气得要命,“归来十日不食饭,扼腕攒眉泪如雨”。他以绝食抗议元朝统治者确立色目人的优越地位和压迫汉族人的不合理现象。

王冕虽然终生都选择了做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地以耕耘为生,但他却怀有强烈的爱国爱民之情。他除了拒绝蒙古贵族泰不花的做官邀请,还曾两次婉拒他的恩师王艮的荐举。

王冕师从过两位先生,一位是韩性,一位叫王艮。王冕和王艮感情极深,他的诗集中只有两次称人为先生,而王艮便是其中之一。王艮去世后,王冕写了《悼止斋(“止斋”是王艮归林后所筑“止止斋”的简称)王先生》,并深情地说:“夫何能见紫芝眉,回首春风说向谁。”

王艮对王冕的品行和为人十分欣赏,曾亲自登门拜访过他和他的母亲,想推荐王冕去做官。但王冕却谢绝了老师的好意,王冕对老师说:“我有田可种,有书可读,就已知足,不会去作公文听人家使唤。”

王艮做江浙检校时,王冕按照礼节去拜访老师。王冕没把王艮当成官员,只当成是师长,所以他身穿一件褴褛的衣服,脚上蹬一双破鞋,就进了王府。王艮见到学生这副样子,十分心痛,马上替他洗尘,赠他新鞋子,并再次劝他人仕。王冕笑而不答,只是放下新鞋子,离开了老师家。

王冕拒不入仕,却已下定决心用自己的笔做刀枪,抨击统治集团的罪恶,倾诉人民的苦难,他先后创作了《伤亭户》、《江南妇》、《陌上桑》、《悲苦行》、《猛虎行》等几十篇具有鲜明现实主义特色的诗歌。

他的诗歌受到同时代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刘基(刘伯温)对王冕的诗歌评价很高,他概括王冕诗的特点为“直、质、豪、奇、博”,赞赏王冕“有爱国爱民之情、去恶拔邪之志,恳恳悃悃,见于词意之表,非徒作也”。宋濂称王冕的诗“皆鹏骞海怒,读者毛发为耸”。

王冕有相当多的诗歌表现他不甘随俗浮沉,追求清高独立的理想。此外,他还经常以梅花自比,用画梅来寄托诗中的不尽之意。他把自己一腔郁愤,全灌注在画出的梅花上。苍老的枝干,在王冕看来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朵朵梅花,则是一个个不屈服于铁骑、杀戮、压迫和流放的百姓魂。

王冕一边画梅,一边在画上题诗。这些诗歌有的反映了百姓的疾苦,有的表达出自己孤傲正直不媚俗附势的性格,有的表达了不与残暴统治者合作的斗士精神,还有的流露出爱国主义的热忱。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王冕这首诗题为《白梅》,寓意深刻:在冰雪覆盖的树林,白梅宁愿独处苦寒,也不愿像桃李那样毫无个性,混杂在春天的群芳之中,享受现成的东风和春阳。白梅要用自己的傲骨唤来东风,用自己的清香引来春天。这就是梅的性格。说是咏梅,其实是为了抒发作者不仅要独善其身,还要兼善天下的志向,由此可见王冕这位农民的博大胸襟。

王冕为自画的梅花所题的《墨梅》诗,写得更加明白:“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首诗是作者咏梅诗中最著名的一首。诗人说自己家洗砚池边的梅树开花了,他怀着欣喜的心情,把俏丽的梅花描绘下来,一朵朵呈现淡淡的墨痕,也是郁愤诗人的泪痕。在山河破碎百姓呻吟的年代,诗人不想把梅花的颜色画得艳丽,去博得达官贵人的夸赞,而只求留得梅花清香之气,安慰苍生,让梅花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凛凛正气,唤醒人们的良知。

王冕的忠义之心,不能登堂入仕,使天下百姓受益,却种在了梅树下,代代不已;王冕也像他笔下暗香袭人的梅一样,穿过时代的沧桑,留给后世隔代的清香,留给后人永远的希望。有梅在,春天就在。

编辑宛新

猜你喜欢
王冕神像梅花
王冕画荷花
梅花
录元·王冕《墨梅》(草书)
梅花
为什么梅花能在寒冬开放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法老神像神奇自转
神像与踏脚石
驮神像的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