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程
公元前607年末的一个深夜,晋国正卿赵盾府院中的一棵大槐树上隐卧着一个身影,他就是晋国有名的大力士鉏麑。繁茂的枝叶掩盖了他彪悍的身躯,却掩盖不住他那双透过叶隙的充满杀气的眼睛。
暗杀未遂
一
这一晚,操劳着晋国大小事务的重臣赵盾根本就睡不着。
离天亮还有两三个时辰的时候,赵盾停止了在床上的辗转反侧。他索性起床,召唤下人帮自己穿好朝服。赵盾穿得很仔细、很慢,力图消磨尽可能多的时间;同时,他又让下人作好上朝的准备。不料,一切都完备后,夜依然深沉。赵盾叹了口气,摆摆手让下人退下,然后在卧室里,闭着眼睛,正襟危坐,直待天明上朝。
夜幕下的赵盾府在经历了短暂的匆忙后,又安静了下来。赵盾闭目养神,希望集中精神清理繁乱的思路,结果他发现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国事、家事、君事、臣事,事事交叉纠缠,事事都不顺心。赵盾觉得自己是晋国最忙最辛苦的人,迷迷糊糊中,赵盾想起了死去的父亲赵衰。
赵家在晋国的兴起要追溯到赵衰。当年晋文公重耳流亡各国的时候,赵衰是少数几个冒死抛家、忠心追随19年的大夫之一。19年后,晋文公即位,将位置极其重要的原地(今河南济源西北)赐予赵家作为封邑。赵衰居原,被称为原大夫,他参与了晋国国政,是晋文公霸业成功的大功臣。“文公所以反国及霸,多赵衷计策。”赵衰连续辅助了晋文公、晋襄公两代君主,功勋卓著,地位崇高。父亲的经历和言行给赵盾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它不仅是权力上的,更是性格思想上的。赵衰的忠君为国和精心执政都为赵盾树立了榜样。
晋文公当年逃亡的第一站是邻近晋国的狄人部落。狄人在对外征战的时候,俘虏了叔隗、季隗两个女子。公子重耳娶了季隗;赵衰则迎娶了叔隗为妻,生下赵盾。在赵盾不满10岁的时候,赵衰又追随重耳踏上了充满艰难险阻的流亡之途。赵盾母子饱尝了离情别绪,生活相当艰难。然而赵衰归国后并没有去迎接赵盾母子团聚,因为赵衰忌惮自己在国内的正妻——晋文公的女儿赵姬。没想到赵姬相当开明,反而敦促赵衰将赵盾母子接到晋国。此外她还主动向国君要求,以年长的赵盾为赵衰嫡子。当时赵盾已经成为聪明能干的小伙子。赵姬深明大义,早年在狄人部落的阅历和之后的系统贵族教育使赵盾既强悍率直、豪爽大度,又知书达理、深谙政治。赵衰死前两年,就放心地让赵盾接替自己参与国政,作为晋国正卿。
赵盾主政后不久就遭遇了政治考验。年轻的晋襄公和父亲赵衰同年去世,国家政治变迁造成的压力一下子全压到了赵盾身上。晋国朝野在选择新国君的时候遇到了难题,晋襄公的世子夷皋还是一个尚在母亲怀中的小孩。大臣们普遍担心夷皋年幼无知,若立他为君,恐怕不能主持国事。赵盾也认为国家正处多事之秋,于是就决定拥立已经成年的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并派出了大夫士会等人去秦国迎接公子雍。不料,晋襄公的夫人穆赢不同意,她采取了女人特有的抗议方式——哭。穆赢天天抱着世子夷皋去晋国宗庙哭啼;每次朝会时,她和夷皋也是持续不停地哭泣。穆赢不仅哭个不停,还公开责问赵盾:“国君临终前将世子托付给您,说世子能否成为合格的国君全靠大夫您的教育辅导。现在先君还没入土,您就要放弃自己的责任、辜负先君的信任吗?”除了硬的一面,穆赢还不时来点软的,就差给赵盾下跪求情了。赵盾在软硬进攻面前,心软了,最终同意以世子夷皋为新国君。当时公子雍已经在士会等人的陪同和秦军的护卫下进入了晋国领土,为了安抚穆赢母子,赵盾只得发兵伏击公子雍一行,以绝后患。
公元前620年,世子夷皋即位,是为晋灵公。
回忆中的赵盾隐约记得自己当时如释重负,感觉自己已经独立迈过了一条政治大河。然而事实证明,赵盾当年的决策转变是个不大不小的错误。
二
这一夜,晋灵公夷皋也未能入眠。
对赵盾下暗杀的决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赵盾是朝廷重臣,辅政多年,功劳有目共睹。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君位是赵盾拥立成功的。如果说赵盾身上有什么大错,晋灵公一时半会也找不到。但是赵盾一站在旁边,夷皋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心情极其压抑。最后,他终于忍无可忍了,决定从肉体上将赵盾彻底消灭掉。
晋灵公刚登基时,晋国大事全由赵盾一人主持。那时候夷皋还很小,只记得每天上朝的时候赵盾来回穿梭,指点江山,而他自己则忙着在宝座上把玩他那些小玩意。客观上,晋灵公夷皋要感谢赵盾。正是由于赵盾的执政才使晋国平稳度过了国君更替的政治动荡期,并继续保持了晋国在东周诸侯国中的霸主地位。此外,赵盾还将法制观念引入晋国。他“制事典,正法罪”,平反冤假错案,处理陈芝麻烂谷子的案子,稳定社会秩序,“续常职,出滞淹”,进行人事改革,继续晋国选贤任能的传统,罢黜庸才和政绩平平的官吏。赵盾制订的“事典”在全国颁布执行,深入人心,在他独揽朝政的十多年里,晋国平安无事,稳步发展。
夷皋想到这些,心里似乎好受了一些。突然,赵盾那严厉、冷峻的形象又出现在他的脑海之中,夷皋不禁浑身颤抖了一下,不安地在宫中踱起步来。
夷皋开始埋怨起母亲穆赢对赵盾的承诺来。穆赢对赵盾哭诉的时候,说他父亲晋襄公临死前给予了赵盾托孤之任。晋襄公到底有没有将身后的国事托付给赵盾呢?夷皋无法求证了。但是母亲已经公开这么说了,当时也没有人提出异议,夷皋即位后也不能反对。随着年龄的增长,夷皋更愿意将母亲的承诺理解为一种政治交换,母亲是用国家的辅政大臣之位来换取自己的君位。
就因为母亲的那一句话,夷皋过了十几年的虚君生活。这十几年中,晋灵公对赵盾的专权越来越不满。公元前621年,赵盾被任命为中军副将,作为中军主帅狐射姑的副手。任命起草后,太傅阳处父刚出使卫国归来。阳处父接受过赵家的恩惠,和赵家关系极好,被公认为是赵氏集团的中坚人物。现在,阳处父竟然矫诏以晋襄公的名义更改了狐、赵两人的职位,任命赵盾为中军主帅,狐射姑作为赵盾的副将。晋国一共有三军,分别是中军、上军、下军。其中中军是晋军的精锐,是晋军的指挥机关,赵盾担任中军主帅事实上就成了晋军的指挥官。阳处父私易中军主副帅自然引起了士谷、梁益耳、箕郑、先都等大夫的强烈不满,于是四家联合攻杀阳处父等人。然而掌握了实权的赵盾又将士谷等四位大夫处以极刑,并逼走狐射姑,彻底控制了晋国国政。晋灵公夷皋虽然年幼,但这一切他都看在眼中。作为旁观者,夷皋不清楚赵盾的处境和决策过程,但他心中对赵盾的不满只会是越积越深。
终于,备受煎熬的夷皋派出了刺客鉏麑。
三
这一夜的第三主角无疑是鉏麑。
组麑的心里也不平静。组是刺客,靠暗杀吃饭,但他也是侠客,春秋时期的刺客和侠客是不分的。与后世许多纯粹以金银报酬为目的的刺客不同,鉏麑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抱负,但
也进入不了正常的政治轨道,不能按照正常的游戏规则参与社会博弈,所以他只能进入非正常渠道,或者说是地下社会,做人们所说的刺客。不过,组鹰是冲着安定国家、匡扶百姓的崇高理想去做刺客的,因此晋灵公通过关系告诉他正卿赵盾专权妄为、欺压君主,鉏麑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刺杀赵盾的任务。
当鉏麑在大槐树上观察到赵盾坐等上朝的情景后,他的内心发生了怀疑。冷静思考的结果是,赵盾对晋国的稳定和发展是作出过贡献的,赵盾的个人品质也是值得钦佩的。刺杀这样一个人是否与自己的志向相矛盾呢?鉏麑握刀的手犹豫了。
晋灵公的转告可能有道理,有为君者的苦衷,但赵盾的表现证明他是一个忠臣。姐麝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政治教育,但杀忠臣明显是与自己的理念相悖的。犹豫到四更天,鉏麑下定了决心。他感叹道:“赵盾不忘恭敬,民之主也。杀害忠臣,是不忠;违背答应国君的承诺,是不信。杀忠臣,弃君命,都是大罪。我不如选择其中一罪去死!”说罢,鉏麑跳下大槐树,一头向槐树巨大的躯干撞去。等赵盾府的仆人闻声出来的时候,鉏麑已经脑浆迸裂了。
鉏麑这无奈的一撞,使他在中国刺客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后人有诗赞曰:
鉏麑触槐壮古今,不作庸奴害忠良;
侠肝义胆人称赞,槐开五色显精神。
这里我们再来看看鉏麑撞死的那棵大槐树。这棵大槐树后来开出了红、黄、粉、蓝、紫五色花朵,据说这是鉏麑的精神所化。当时人们称它为多彩槐,后人又称它为五色槐。“世有五色槐,其树干冠似不惊人,槐花之色却惊世骇俗,红、黄、粉、蓝、紫于每瓣之内,大有天工难作之美,而国槐一色者多也,两色者鲜之,五色于一体者举世无双也。”五色槐是中国独有的特殊树种,因为它是深植于中国的厚重历史中的。
赵盾闻讯出来看到地上血腥的一幕,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闹朝击大
一
正史和野史的记录对晋灵公夷皋都很不利。晋灵公即位十多年后,逐步走向成熟。根据史料记载,夷皋不仅投有达到他父亲希望他成才的愿望,而且还荒淫无道,推行重税来满足自己豪奢的生活(厚敛以雕墙)。当时晋国的形势并不乐观。在诸侯国中,晋国面临南方楚国的猛烈进攻,霸主地位不稳;在晋国国内,也需要为渐渐力不从心的霸主竞争和防范少数民族进攻筹集足够的物资,组建强大的军队。晋灵公的所作所为,与国家发展的大背景特别不协调,自然招致了包括赵盾在内的朝野大臣与百姓的厌恶。
大家都知道熊掌肉难熟,要想做好熊掌是很困难的。一次,晋灵公的厨师就没有把熊掌做好。晋灵公品尝后觉得熊掌没做熟,竟然当场下令将厨师打死,让人用席子包裹住厨师的尸体拖出宫廷抛到野地里去。内侍出宫的时候,恰好让赵盾和大夫士季给撞上了。
赵盾知晓情况后,马上就要去劝谏晋灵公的荒唐行为。士季阻止说:“您的禄位最高了。如果您进去劝谏,国君听不进去,那我们这些官小爵微的人再说话就没作用了。不如让我先进去规劝国君,如果他听不进,您再进去进谏也不迟。”赵盾同意了。士季入宫后伏地行礼,夷皋装作没看见;士季起步靠近他再行大礼,夷皋还是装作没看到;第三次,士季几乎走到了国君的座位前面行礼,夷皋才假装看见他。不等士季开口,夷皋就说:“大夫不要说了,寡人知道自己的过错了,从现在起一定改正错误。”士季大喜过望,行稽首礼祝贺道:“谁能没有过错?有错就改,善莫大焉。国君知错就改,是国家的大幸,是百姓的大幸。督促国君勤政,是我等大小臣工的职责。只要君臣同心,晋国就永远不会衰落。”出来后,士季告诉了赵盾结果,两人都很高兴。
可谁能想到,晋灵公夷皋是那种能够积极承认错误但却坚决不改正的人,他满口承认错误,承诺改正,只是为了避免大臣们的进谏而已。第二天,夷皋依然我行我素,饮宴荒诞如常。这一次,赵盾火气更大了,他毫不留情地当众进谏,而且言辞非常激烈。迫于赵盾的地位,自知理亏的晋灵公不得不当众承认自己的过错,表示接纳谏言,然而几天后,夷皋又旧态复萌了。赵盾陆续劝谏了多次,言辞越来越激烈;夷皋每次都当众承认错误,表示改正,但就是不改。如此几番较量下来,夷皋在心中渐渐产生了暗杀赵盾之心。
我们反过来揣测一下晋灵公的内心。没有人天生就是虐待狂和杀人魔。同样,只要智商稍高的君王都不会任由国家沉沦下去,更何况这还是自己的祖宗家业。晋灵公夷皋生长在作为春秋霸主的晋国,耳濡目染了祖宗的丰功伟业,他既不是弱智白痴,也不是天生的昏君,他的心中肯定有自己的执政思路,有自己的外交抱负——暂且不论这些对不对,成熟不成熟。夷皋和每一个正常的国君一样,也希望做一个勤政有为的君主。然而赵盾长期主政晋国,很能干,也干得很好,这就严重削弱了夷皋的权力,限制了夷皋的作为。也许在赵盾眼中,夷皋永远是那个穆赢怀中的小孩,永远是需要自己辅佐的国君,但他忘了,现在的夷皋已经长大。而相对无所事事的夷皋觉得精力无处发泄,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逃避,用奢侈享乐来麻醉自己。他的表现又反过来加深了赵盾认为国君还很幼稚,仍需要自己辅政的想法。矛盾就此产生,而且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国家的不幸。
夷皋暗杀赵盾,表面上是昏君对忠臣的迫害,实质上是虚君对权臣的抗争。
二
晋灵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这一回,他吸取教训,精心策划了一场宫廷刺杀。
由于国家的实权掌握在赵盾家族手中,晋灵公不敢采取光明正大的方式铲除赵盾,只好继续使用下三烂的手段。晋灵公非常喜欢养狗,并且在曲沃(今山西曲沃)建造狗圈饲养训练猛狗。我们可以想象,当鉏麑行刺失败的时候,晋灵公又一次来到了狗圈,看到凶猛活跃的猛狗时,他自然会计上心来。
晋灵公命人扎了一个赵盾模样的稻草人,又挑选出一条最凶猛的恶狗。恶狗先被饿了三四天,才被放出来。晋灵公让人拿着鲜美的肠子引诱恶狗,但先不给恶狗吃,而是当着恶狗的面把肠子装进稻草人的“胸部”。结果可想而知,饿极了的恶狗挣脱链条,扑向稻草人,三下两下就把稻草人的“胸部”撕开,掏出肠子来吃得干干净净。训练得久了,恶狗就形成了条件反射,认为“赵盾”胸中有美味的肠子,一看到“他”就有撕咬的欲望。晋灵公觉得时机成熟了。
于是,晋灵公装出痛改前非的样子,邀请赵盾来宫廷赴宴,共商国是。这是一次鸿门宴,晋灵公不仅把那条饿了多日的恶狗安排在宴会厅屏风后面,而且还在殿堂内暗藏一队甲士,约定掷杯为号,准备杀害赵盾。
赵盾不知有难,欣然赴宴。随行的只有车夫提弥明一人。
宴会开始后,晋灵公首先说了很多承认错误的话,表示以后一定要励精图治,还请赵盾等大臣多多辅助。君主都这么说了,赵盾也只好半信半疑地向晋灵公祝贺。酒过三巡,晋灵公不经意地对赵盾说:“寡人听说正卿久经战阵,全靠了一把锋利的佩剑。不知正卿能否解下佩剑,让寡
人观赏一下啊?”春秋时期,大臣们上朝还是可以佩戴武器的。赵盾毫无防备之心,当即就要解下佩剑,递给晋灵公。
堂下的提弥明见状,大吃一惊:虽说大臣可以佩剑上殿,但当着国君的面拔剑,是大不敬的行为,晋灵公此举,无疑是从赵盾身上找到一个斩杀他的借口。觉察到这一阴谋的提弥明赶忙登上朝堂对赵盾大喊道:“臣下陪同国君饮酒,超过三爵(三杯酒)就不合礼节了!”赵盾猛然惊醒。晋灵公也大吃一惊,愣住了。赵盾回头看去,只见晋灵公的眼睛里已经褪去了先前承认错误时的诚恳,而是闪现出杀机。赵盾多次冲杀战阵,情知大事不好,慌忙起身告辞。提弥明也很配合地上去把赵盾扶起,两人急步下堂。
晋灵公迅速反应过来,高呼放狗,甲士也跟着杀出。一时间,人奔犬吠,都向赵盾主仆二人扑将而来。饿了多日的恶狗最先冲到赵盾背后,就要向赵盾的后心咬去。在这千钧一发之时,提弥明转身弯腰,一手扼住恶狗的喉咙,一手托住恶狗的身子,将它高高举起。没等恶狗挣扎,提弥明就狠狠地把恶狗掼在地上。恶狗哀鸣了几声,死了。
提弥明因与恶狗搏斗,耽误了逃跑的时间,被冲上来的甲士团团围住。那一头,赵盾才跑到宫门口,也被逼了回来。主仆二人被一圈圈长矛利刃紧紧包围。提弥明不等甲士靠近,猛地拔出赵盾的佩剑,拉着赵盾杀向宫门。甲士们没有料到赵盾和提弥明会冒死突围,更被提弥明的气势所震撼,渐渐让出了一条路。提弥明大喊杀敌,左突右冲,掩护着赵盾接近了宫门。晋灵公恼羞成怒,跺着脚在堂上高呼:“莫要放走了赵盾!”甲士们硬着头皮杀向宫门。提弥明一把将赵盾推出宫外,然后毅然转身堵在门口,挥剑退敌。血战中,提弥明多处受伤,最后竟跪地作战,直至身亡倒地。
这时,奔出宫门的赵盾四处寻找,却找不到自己的车辆。他年纪大了,加上朝服肥大累赘,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更要命的是,宫廷甲士又陆续围了上来。其中有一个甲士跑得最快,赵盾都能看到他的面容了。赵盾心中顿时有一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感觉。谁承想,追杀赵盾最快的那位武士突然丢开长矛,一下背上赵盾就跑。那人还边跑边说:“正卿放心,我这就带您去找车辆。”赵盾惊魂稍定,忙问他是谁。只听那甲士说道:“您还记得桑树下奄奄一息的那个人吗?”原来赵盾一次在首山(即首阳山,今河南偃师东南)打猎中途休息时,发现一棵桑树的浓荫下躺着一个人,就过去问他是否生病了,那人回答说自己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又放不下脸皮去乞讨,所以在桑树下等死。赵盾于是给了他一些干粮。那人狼吞虎咽了一半,突然停了下来,把剩下的包起来不吃了。赵盾一问,原来他的家中还有老母,也是三日未进食。赵盾又送了他很多食物和肉,并给了他一百枚钱让他找点事情做。赵盾救助的人名叫灵辄,后来进宫做了卫士。当天灵辄也参加了围杀赵盾的行动,念及旧情,他不忍杀害忠臣,于是就在赵盾的生死关头挺身而出相救。灵辄将赵盾背上自己的车辆,然后猛拍马匹,一直看着赵盾驾车冲人大街,才寻路逃亡。
赵盾洒泪催马向城外跑去,甲士们冲到大街上时只看到赵盾车辆扬起的长长灰尘。
晋灵公夷皋的宫廷刺杀行动失败了。
三
遭到国君迫害的赵盾侥幸逃脱后,只好选择了逃亡。
赵盾带上儿子赵朔,紧急逃出晋国都城,准备逃往国外。他的这个举措为自己赢得了声誉。赵盾没有反攻晋灵公,为自己讨个说法——历史上的权臣经常这么做,而是选择主动逃避,说明他并没有谋逆之心。联系之后的事态发展,如果赵盾脱险后立刻纠集力量,不论是攻打宫廷,还是自卫,那么他在历史上所得到的评价将会是另外一种。
我们不知道赵盾在流亡途中的言行。事实上,赵盾逃亡的时间非常短。几天后,晋灵公就被赵家的势力给杀死了。有关晋灵公之死的关键内容,正史上的记载非常简单,这就为传闻的滋生蔓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就在逃跑的途中巧遇了自己的族弟、晋灵公的姐夫赵穿。赵穿之前不在都城,听到赵盾的哭诉后,异常愤怒。他让赵盾先不要出国,自己再去和晋灵公“谈谈”。赵盾就在国内找了个地方暂住了下来,不久便传来了赵穿杀死晋灵公的消息。
有关赵穿刺杀晋灵公的传说也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是说赵穿先去找晋灵公讲理,问他为什么要谋杀赵盾,而晋灵公非但不听,还对赵穿恶声恶语,出离愤怒的赵穿就带领军队一拥而上,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另一个版本出现在《东周列国志》中,赵穿进了宫后,哭哭啼啼,主动向小舅子承认错误,还主动要求惩罚与赵盾同族的自己。晋灵公很感动,自然没有处罚赵穿,反而更信任姐夫了。赵穿之后几日一直陪着晋灵公在桃园游玩,趁机指出桃园缺乏强大的护卫军队,于是晋灵公就放心地让赵穿组织一支护卫军队。赵穿挑选亲兵组成了桃园的卫队,还向他们灌输了晋灵公逼走忠臣赵盾是昏君的思想。这一晚,夜很深了,晋灵公还在桃园宴饮。赵穿很轻易地率领卫队杀死了晋灵公。
《史记》对这么重要的事件的记载只有一行字:“盾遂奔,未出晋境。乙丑,盾昆弟将军赵穿袭杀灵公於桃园。”这是典型的“春秋笔法”。赵穿弑君是难以否定的,但晋国的史官既没有说赵盾参与赵穿刺杀晋灵公的谋划,也没说赵盾对赵穿的行为毫不知情,赵盾在整个事件中角色和地位模糊不清。
晋灵公死后,赵盾返回都城,仍然执政国家,并立晋襄公的弟弟、晋灵公的叔叔黑臀为新国君,是为晋成公。晋成公并没有追究赵氏家族的责任,对赵盾等人也相当客气。晋国恢复了一团和气。
难判对错
赵盾重掌大权后,面临着心灵的煎熬,他非常在意史官对晋灵公之死的记载。于是他把太史令董狐找来,询问他相关的记录情况。董狐坦率地把大事记录递给赵盾,让他亲自去看。赵盾拿过记录,只见上面赫然写着“秋七月,赵盾弑其君”。董孤还告诉赵盾,这段记录已经在朝野公布了。赵盾猛然感到自己仿佛被晴天霹雳给击中了。
春秋时期史官的地位远远高于之后的朝代,史官们忠实地记录国家所发生的一切,百姓们都信任历史记录,将历史记录作为前后相望、褒贬人物的主要依据。政治人物虽然权力、金银、美女什么都有了,但依然逃不过舆论和历史的评判,他们尤其在意历史记录。赵盾当即质问董狐:“先君不是我杀的!我当时并不在都城,你怎么让我承担弑君罪名呢?”董狐坦然回答说:“您身居相位,的确在国君被弑时逃亡了。但您没有走出国境,而是停留在国内,归来后又不惩办凶手。凶手又是您赵家子弟。您说您没有参与弑君,谁能相信呢?”赵盾听后叹息说:“为臣者,行为一定要谨慎。我就是一个教训啊!”
赵盾的感叹引起了后人更多的感慨。宋代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就有这个典故:“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后人普遍认为,晋灵公被杀时,赵盾逃奔在外,应该是没有参与对晋灵公的刺杀
行动,认为董狐的记载是对赵盾的不公。孔子就为赵盾惋惜:“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孔子认为赵盾是忠臣,如果他当初能够逃过边境,那么之后的评价就会对他有利得多。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混到司寇的屠岸贾计划诛杀赵氏家族之前曾说过:“盾虽不知,犹为贼首。”可见,即使是赵盾的政敌也认为赵盾确实不知道弑君一事。然而由于没有确定的证据证明赵盾没有参与弑君行动的谋划,赵盾在这件事情上到底怎么样还是说不清楚的。正如他感叹的,为臣者的确要万分谨慎才行。
二
赵盾和赵穿杀死晋灵公更立他人,客观上开创了晋国大臣专权的先例。
晋灵公没有为君之道,行为失当,典籍有确凿的记载。赵盾等人力谏无效,还招来杀身之祸。在这种情况下,晋灵公的死解决了很多问题,既避开了君臣冲突,同时也为晋国的复兴强盛提供了可能。但在整个事件的背后,赵氏的专权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赵盾不仅是忠臣,还是干臣。在赵盾执政期间,晋国的霸业继续维持,赵盾辅佐晋灵公、晋成公两代,保存了晋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的稳定,为晋景公在春秋后期的复霸及一系列胜利奠定了基础,只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权臣专制的基础上的。
晋灵公的遇刺客观上也起到了推动大臣专权的作用。晋成公即位后,晋国统治集团中需要缓和政治紧张气氛,于是就对以赵家为主的卿大夫做出了更多的让步,立卿大夫嫡子为公族,余子为公室,庶子为公行,赐给土地,作为食邑。
三
早在晋献公时期,晋国就有了君弱卿强的趋势。
晋国是经历了以小宗武力取代大宗内乱稳定下来的。晋献公时,晋国为了吸取之前公室相争的历史教训,对同姓公族举起了杀戮的屠刀和放逐的鞭子,任用异姓大臣进人权力核心。客观地说,最后瓜分晋国领土的赵、韩、魏三家都是春秋前期受封的卿大夫,对晋国的霸业和守成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赵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摄取晋国政权的。
这里就有一个君主和臣工之间的关系难题。君主离不开臣工的辅助,而成为贤臣,辅佐君主成就大业,也是多数臣工的人生目标。历史上有多少人梦寐成为赵盾那样大权在握、推行抱负的大臣。必须认识到的是,没有君主希望永远被置于受辅助的状态,中国古代君主从小就被灌输了“天之骄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乾纲独断”等思想。时间越往后推移,君主对天下视如已出的观念和对权力的渴望就越强。于是,君主和贤臣的权力矛盾就出现了。对君主来说,他和权臣、贤臣的斗争是理所应当的,而臣工们在辅佐君王之前,也要思考清楚君主是否需要这样的帮助。君臣关系可能是古代历史上最难处的人际关系了,弄不好就刀光剑影,让人唏嘘不已。
我们举两个历史上的例子。乾隆朝的和珅是个弄权的大贪官,乾隆本人多少也知道点和砷的所作所为。但和珅做到了一点,那就是他弄权是自我约束的,他对乾隆的权威是时刻维护的。当时的天下,可能没有人比和珅更能照顾到乾隆的情绪、维护乾隆的权威了。乾隆本人始终大权独揽,没有任何受威胁的感觉,所以乾隆对和砷始终宠爱有加。在蜀汉政权中,诸葛亮是难以否定的权臣,国家事无大小俱决于诸葛亮府上。好在刘禅是个傻子(或者是在装傻),蜀汉君臣才没有爆发权力冲突。在三国实力对比中,蜀汉的力量最薄弱,最经不起权力冲突,因此更需要君臣顾全大局。诸葛亮固然可敬,但切不可成为大臣学习的榜样。如果让乾隆和诸葛亮成为搭档,国家不出现权力冲突才怪。君臣的权力冲突没有对错可言,君臣各有道理,关键是顾全大局,寻找权力的平衡点。
在某种意义上,晋灵公夷皋和赵盾的权力冲突,也不能用对错来评断。
四
晋景公时,四朝元老赵盾去世,享年50多岁。晋国给赵盾的谥号为“宣孟”。
其实,晋景公也对赵家的庞大力量忧心忡忡。他成功地利用朝臣矛盾几乎灭掉了赵氏家族。15年后,赵家的遗腹子赵武在赵家残余势力和其他公卿大家的支持下重新让赵家参政执政。我国戏剧史上有两个名剧——《闹朝击犬》和《赵氏孤儿》,说的就是赵家势力在晋国的沉浮。人们在感叹赵家传奇经历的同时,很少会想到晋国分裂的种子正是在这个时期萌芽、成长。后来,异姓大臣的势力在晋国日渐强大。晋厉公为了扭转这个局势,加强公室,曾利用大臣间的矛盾诛灭掌权大臣,但他自己却被栾氏、中行氏两家大臣杀死。晋国君弱臣强的局面也成了不可逆转的定局。晋昭公以后,晋国形成了强大的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国家内政亦开始因为六卿之间的争权夺利而变得激烈动荡。
吴国的季札出使晋国的时候就敏锐意识到“晋国之政,卒归此三家(赵、韩、魏)”的必然结局。春秋后期,六卿采取屠杀公族,细分国君直接控制的土地,进一步削弱公室,“晋益弱,六卿皆大”。另外,六卿之间也展开了残酷的斗争。公元前457年,智、赵、韩、魏四家攻灭并分占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晋出公怒了,公卿大夫竟然背着国君私分土地,他计划联合齐、鲁讨伐四卿。没想到四卿反过来进攻晋出公,晋出公兵败,逃往齐国,结果死在了路上。人们不禁感叹:天道真的是变了。紧接着,赵、韩、魏三家又联合灭掉了智氏。晋幽公执政时期,害怕三位大夫的力量,竟然反过来朝拜韩、赵、魏三大夫。公元前403年,周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一个超级大国最终以解体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编辑汪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