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文解读走向深处

2008-05-16 09:44章国华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2期
关键词:时文评点大树

章国华

一、“追问式”时文评点校本课程背景

在课堂评点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缺乏思辩思维、发散思维,学生评点时往往在同一理解层面滑行,难以深入到文本深层次的理解维度上,于是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参与下走向解读的深入,就成了时文评点进一步开发的方向。在深入研究了评点案例以后,我们发现,要打开学生思维的障碍,一个很有效的途径是激发学生对文本进行追问,于是我们开发了“追问式”时文评点课堂形态。

“追问式”时文评点是一种以时文为文本,以教师连环追问为主导,以学生感悟与文字表达逐步加深相结合的形式参与到文本评点中的课堂形态。它的核心思想是:在同一言语环境中达到读与写的结合,在同一文本中达到思考与表达的结合,在同一评点中达到过程与方法的结合,在同一教学中达到预设与生成的结合。总之,“追问式”时文评点是利用时文作为文本,通过时文评点阅读中追问过程的量化与细化,实现阅读品质提升的一种课堂评点形态。

二、“追问式”时文评点课堂形态操作步骤

1.评点导入

“追问式”时文评点要求选择具有比较丰富内涵的时文,评点导入或者通过具有启发式的短文来冲击学生的定向思维,让学生在课堂评点前在思维上走向发散,或者通过导入把学生带入文本情景中。

2.评点复述

通过复述时文,达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评点复述可进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复述,这可为关键的时文追问打基础。

3.评点追问

评点追问是在文本具有思辩性、空白点、争议性的地方进行追问,在学生质疑、反思、辩论以后形成新的评点语言生长点,形成新的评点内容,使学生达到在原有评点层面上继续深入理解。当然在教学中,教师最好设计出几个有内在联系的追问问题,使学生能够随着问题的探讨,达到理解的自然深入与评点水到渠成的深化。在这种评点教学形态中,问题的精心设计就成了使评点走向深入的关键。

4.评点整理

课堂评点中思想交锋的成果可以为文字表达创造背景,所以课后可以将这些成果形成文字评点,形成文字评点的过程就是对文本思想与解读进行进一步梳理与整合的过程。这样,既能巩固原有口头评点解读的成果,又能为用文字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思想创造了条件。

三、“追问式”时文评点案例展示

评点文本:《一棵大树》

1.时文评点导入

《一棵大树》是美国谢尔·希尔弗斯坦写的一个寓言故事,当年他怀着试探的心情把这个简单的故事交付出版。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个故事立刻征服了所有人。每一个读到它的孩子或大人都被它打动,也许是感动于一段深沉的爱,也许是感动于一种无私的给予和奉献,也许是感动于这种情感背后一些令人深深思索的东西。有些爸爸妈妈,他们读着读着,禁不住流下热泪,这也许是你们无法体会的。它让全世界的人都记住了这位另类的天才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下面,让我们一起仰望这棵大树吧!

2.全班朗读课文后复述整理

在这个故事里,小男孩儿是大树的玩伴,他爬树,摘树叶,吃苹果,在树荫下乘凉,在树干上荡秋千。男孩很开心,大树也很开心。可是,男孩渐渐长大,他有了自己的朋友,不再与大树一起玩耍。男孩长大后,希望获得金钱,大树便把苹果给了他;男孩需要建立家庭,大树便把树枝给他造房;男孩对生活不满意,希望出去远航,大树便把树干给他造船。许多年过去,男孩已经变成垂暮的老人,疲倦地回到大树的身边。这时,大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给他了,只是让他坐在自己的树墩上,好好休息……

3.课堂初评展示

师:大家如何看待男孩与大树呢?

生1:“我觉得这个男孩很自私,他总是从大树那儿得到东西。他要了果子换金钱,用了树枝造房子,用了树干造船,当大树只剩下树墩时,他还要坐在那儿休息。”

生2:“我觉得大树很无私,他把自己的东西都给了需要帮助的男孩,总是为小男孩着想。”

生3:“我觉得这棵大树像我们社会上的那些奉献者,他们总是在付出,却很少想到要别人偿还什么。”

4.教师追问设计与学生评点成果展示(教师通过有机循环点拨与追问,实现评点内容新的生成和深化)

师:从同学们评点的成果看,这棵大树不仅仅是一棵树,他还象征了许多东西,那大树可以象征什么呢?与大树对应的男孩又可以象征什么呢?

生:大树象征父母、奉献者、大自然、社会;男孩象征孩子、索取者、人类、个人。

师:既然大树象征了这么多意义与生活的原形,那大树这么做又为了什么?

生:为了让男孩快乐幸福,为了自己快乐幸福。

师:那男孩快乐幸福吗?大树快乐幸福吗?

生1:大树快乐幸福。

生2:大树不快乐幸福。

生3:男孩快乐幸福。

生4:男孩不快乐幸福。

师:下面我们根据以上四种看法,分成四组,各自在文本中找出理由和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组1:大树快乐,因为大树把自己的爱献给了男孩,她一直不求回报地付出,而且文章中每一次当男孩回来时,她都很高兴,她每一次给男孩所要的东西时,都希望男孩快乐。

组2:大树不快乐,虽然大树每一次都期待男孩快乐,并给了男孩所需要的东西,但文章好几次都提到,当男孩走了以后大树好孤独,好伤心。另外,即使小男孩回来索要东西让大树感到快乐,但她的快乐也是短暂的,因为小男孩没有留下来,这种快乐只是建立在痛苦上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组3:男孩快乐,因为他得到了自己所要的一切东西。

组4:男孩不快乐,因为男孩虽然得到了他所需要的东西,但他在得到东西的时候却也失去了另外一些东西。另外,男孩一直在索要东西,他这样只贪求得到而不求付出与满足,是不会真正快乐的。

师:那怎么样才能让男孩和大树都得到快乐呢?大树和男孩缺少了什么使得他们看似快乐又不快乐呢?

5.追问后整理评点成果展示如下(教师结合学生回答,通过相机点拨生成)

生整合:被爱又能爱人时才是幸福的,享受付出又能回报付出的才是幸福的,得到满足并且能够知足时才是幸福的,接受馈赠并且又能给与馈赠时才是幸福的。总之,一切关系和谐相处时才是幸福的。

文章刚开始时,男孩和大树很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他们都是快乐幸福的。后来大树只有付出,只有给予,只有主动去爱,只有满足别人;而男孩只有接受,只有享受,只有得到,只有被爱,这时,他们失去了和谐的关系,也失去了真正的幸福与快乐,他们的幸福与快乐都变得残缺了。

(教师进一步点拨学生)

师:男孩缺少什么?

生:缺少一颗感恩的心,缺少一颗知恩图报的心。

师:大树缺少什么?

生:大树缺少对爱的真正认识,她让男孩的欲望无限扩大。

6.用文字展示评点成果

通过用文字展示评点成果,实现读与写、思考与表达的结合。

四、课堂实践反思

对比循环追问前后两次评点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在评点文本过程中,学生缺少的是在评点过程中有效的追问,此时,教师的有效追问可以让他们找到评点深入的途径,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形成新的评点内容。通过这样的多次实践,学生理解与表达的品质能够走向深入。

这种评点的课堂形态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文本,在学生理解的同心圆中尽量覆盖他们阅读的视野与范围,当然,这并不排斥以与学生对话为前提。同时,这种课堂形态对于问题追问的程序比较讲究,因为问题的有序进展需要遵循理解逐步深入的认知过程。评点问题序列的设计只有符合学生解读文本的规律和理解的阶梯性,才能自然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正如李海林教授所说:“在教学中对‘度的拿捏是语文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体现。”□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路桥实验中学)

编辑 杜 锐

猜你喜欢
时文评点大树
痛风的多组学研究进展
谈时文阅读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大树的日常
大树
书评点讯
大树的梦
灵活运用时文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
翻译擂台(116)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