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启伟
一、山东蔬菜产业现状
(一)发展历程进入90年代以来,山东蔬菜连续攀登了五个台阶:1993年全省蔬菜(包括西瓜,甜瓜,下同)播种面积首次突破1000万亩,成为蔬菜面积大省;1995年设施蔬菜栽培面积首次达到250万亩,成为设施蔬菜栽培大省。1996年蔬菜总产量首次超过粮食总产量,成为蔬菜产量大省;1999年蔬菜产值(包括瓜类、食用菌,下同)首次超过粮食产值,成为种植业中的第一大产业;2002年蔬菜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8.5%,蔬菜产值仅次于畜牧业产值,成为大农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我省蔬菜已发展成为集生产、加工、运销、出日于一体的蔬菜业,成为我省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二)产业发展规模山东省1991-2006年蔬菜播种面积、产量和产值列入表1。从表1可以看出,2003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最大,为1991年的6.39倍,总产量为1991年的7.10倍,总产值则是1991年的15.52倍。2006年蔬菜播种面积比2003年减少764万亩,总产量减少1160万吨,而产值却增加了239.2亿元,增幅达32.3%。
“九五”以来,山东出口创汇蔬菜发展迅速,自1998年以来,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表2)。据青岛海关统计,2006年全省蔬菜出口量达275.5万吨,创汇20.08亿美元。
(三)产业地位
1、在全省农业中的地位1990年,全省蔬菜总产值为35.7亿元,仅占种植业产值的10.0%,占大农业总产值的5.5%。2006年全省蔬菜总产值达979.2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44.1%,占大农业总产值的24.1%。成为山东大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蔬菜出口创汇也成为全省三大创汇农产品之一。
2、在全国蔬菜行业中的地位自1991年以来,山东蔬菜面积、产量、产值、商品量一直位于全国首位。2005年,山东蔬菜播种面积占全国的10.73%,蔬菜产量占全国的18.53%,蔬菜商品量占全国的20%以上。2006年蔬菜创汇占全国蔬菜创汇额的37.0%。目前我省有全国最多的蔬菜批发市场,最大的蔬菜运销队伍,最多的蔬菜加工企业,是全国最大的设施蔬菜和出口创汇蔬菜生产基地。
(四)产业结构与市场运作
1、产业结构我省蔬菜面积基本稳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产业链初步形成。近几年我省瓜菜面积一直保持在3000万亩以上,设施蔬菜栽培面积在1200万亩左右,其中日光温室320万亩,拱圆大棚380万亩,中小拱棚500万亩。露地蔬菜与设施蔬菜大体比例为65:35,设施蔬菜中日光温室,拱圆大棚、中小拱棚三者大体比例为3:3:4,这个结构基本与当前的投入水平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衔接。我省葱姜蒜栽培面积稳定在600—700万亩,成为蔬菜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并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
2、市场运作我省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蔬菜市场和流通体系,成为蔬菜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省已建成蔬菜批发市场500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是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全省已经形成了200余万人的蔬菜运销队伍,其中苍山县有20多万人从事蔬菜运销业;全省蔬菜加工企业3000多家,形成了蔬菜加工企业集群。近几年各地建立了大批的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形成了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和企业核心生产基地+农民合同基地相接合的产业化运作模式;这些都为蔬菜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五)产业发展中的限制因素
1、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不高,菜田生态环境恶化加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省蔬菜产品总量,特别是商品总量大幅度增长,而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依然不高,这是影响产品竞争力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的商品外观质量不高,多数上市的产品未能进行分级;二是产品的营养和风味品质不高,各种蔬菜缺少传统的风味,口感较差,三是产品的安全,卫生存有隐患,农残超标问题还比较严重,四是产品整理,包装等滞后,保鲜运销措施不力,降低了在销区市场的商品质量。由于蔬菜长期连作,加之过量的使用农药、化肥等土壤中有害物质残暨增加,土壤结构破坏,菜田生态环境有逐步恶化的趋势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2、蔬菜企业规模小,对产业的带动能力不足我省从事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虽然发展很快,但与蔬菜业的发展还很不适应。主要是企业规模小,大企业较少,特别是面向国内市场的大型运销、加工企业更少,蔬菜的销售还是传统的销售方式,缺少从事净菜配送、品牌营销的企业。
3、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蔬菜标准化、产业化难以推进千家万户分散生产,农民直接进市场的局面不改变,就难以实现蔬菜的标准化生产,也谈不上真正的产业化,因而也难以提高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虽然各地建立了一些以营销为纽带的菜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合作组织运作不规范,缺乏经济实力,作用发挥的不好。由子蔬菜是难以运销的鲜嫩产品,运销风险性大,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承受能力有限,需要有政府的扶持,而目前尚缺乏有关的扶持政策。
二、山东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路
(一)指导思想面对国内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产品安全、卫生要求提高的新形势,面对蔬菜进口国越来越高的技术壁垒门槛,必须全面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今后一个时期,山东蔬菜要以建设现代蔬菜业为核心,以提高设施蔬菜、出口创汇蔬菜和名特优新蔬菜生产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实现产品优质、安全、多样化和高效益为目标,大力强化蔬菜产后处理、加工和营销业的发展,完善生产、市场和营销体系,提--高蔬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巩固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做大做强山东蔬菜产业。
(二)发展重点
1、设施蔬菜重点发展提高以日光温室为龙头的设施蔬菜栽培、形成日光温室、拱圆大棚和中小拱棚相互衔接和配套的设施蔬菜生产体系、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推广新型设施和覆盖材料,提高机械化程度和设施环境调控能力;选育和开发设施专用蔬菜品种;研究和推广现代育苗、规范化生产技术和采后处理技术;完善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调整设施蔬菜区域布局,逐步向资源、技术、经济、基础条件好的优势区域集中,提高设施蔬菜产出率。
2、名特产蔬菜名特产蔬菜以实现品牌化经营为中心,以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苍山大蒜、莱芜生姜、章丘大葱为重点,确定大蒜、生姜、大葱优势区域,抓好菜田基本建设,实现标准化生产,实行采后处理和品牌营销,培育名牌产品,发挥品牌效应。同时抓好胶州大白菜、潍县
萝卜、益都辣椒干、益都银瓜等名产的开发工作。
3、出口蔬菜出口蔬菜以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化加工为中心,提高蔬菜产品加工率,改变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状况;重点发展以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保鲜蔬菜、调理食品等为主要产品;建立出口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根据国际市场需求,搞好产品的有机认证、GAP认证等质量认证;建立我省出口蔬菜产业集群,突出抓好出口蔬菜优势区域建设。
三、推进山东蔬菜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实行优质产品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品牌经营目前,我省的蔬菜生产已经达到了较大规模,今后发展应该稳定面积,提高质量,逐步实行品牌营销为工作重点。面对蔬菜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新形势,只有提高产品质量,才能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而产品质量是靠品牌效应体现出来的,只有创造出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产品,才能使我省蔬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为此,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蔬菜产销企业和广大农户的品牌意识,围绕具有资源优势、技朱优势、特色鲜明的主导产品,持别是名,特、优、新蔬菜产品,实施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加大培育和争创名牌的工作力度。对已确立的名牌产品,要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名牌营销策略,搞好商标注册,制定商品标准,进行产后加工处理、分级、包装,搞好产品的质量认证,将名品变精品,创出名牌产品,不断提高我省蔬菜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二)推广生态环境友好型栽培模式,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蔬菜面积的不断扩大和长期连作,致使菜田土壤环境恶化、病虫害(尤其是土传病害)发生日趋严重、蔬菜产品受到污染,产品质量不高,成为制约山东蔬菜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性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广生态环境友好型栽培模式,对巩固和发展蔬菜产业优势十分重要。要以蔬菜、环境和人类的和谐为出发点,树立蔬菜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和谐发展为出发点,树立蔬菜生产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理念,重视蔬菜产品质量、保护环境和改善劳动条件,建立充分利用农业管理措施结合环境调控的技术体系;全面普及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机械化农事操作和管理。在病虫害防治上,严格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用农业措施、生态控制、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控防措施;在施肥上,严格控制氮素化肥的用量,增施有机肥,实行配方平衡施肥或测土施肥;大力推广机械耕作、卷帘、收获等机械和滴灌、施肥等设备,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发展绿色食品蔬菜和有机蔬菜,保护菜田生态环境,满足国内外高端市场需求,实现蔬菜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技术到位率,全面提升生产水平近年来,我省蔬菜系统的广大科技人员密切配合,在日光温室建造、蔬菜栽培、无公害蔬菜生产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并制定了日光温室建造,日光温室主要蔬菜越冬栽培、主要蔬菜无公害生产等省级技术标准20余个,应用后可明显提高蔬菜质量和效益。但这些技术到位率还不高。据有关专家测算,如果将目前已有的技术组装配套并能让80%的菜农应用到位,我省的蔬菜质量可大大提高,单产可提高二到三成,效益可增加20%以上。因此,如何让农民尽快掌握并应用这些实用技术,对全面提升我省的蔬菜生产水平至关重要。为此,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搞好科技人户和技术服务。同时,积极支持企业或民营科技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推广和服务工作。为了加快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应逐笔建立省、市、县(市、区)、乡(镇)技术培训体系,开展分层次培训;省、市蔬菜科研部门应建立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发布制度,并编印发行科学性强、操作性强的科普书籍,以加快蔬菜生产规范化和标准化技术的普及。
(四)壮大蔬菜运销、加工业,强化产业发展龙头建设发达的蔬菜运销业和加工业,是现代蔬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我省蔬菜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国内市场的运销方面,要以发展壮大农民运销队伍为突破口,推进流通体系建设。在产业发展中,加强农民运销队伍建设,对实现蔬菜流通增值,保障产销衔接,稳定和开拓省外销售市场,确保蔬菜产销具有重要意义。我省蔬菜生产虽然规模较大,但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加工率低,产后增值潜力尚未发挥。为提高蔬菜产业效益,对鲜菜产品要强化产后的商品化处理,大力提倡净菜上市,包装上市、分级上市;并逐步开展精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要积极推进蔬菜加工业体系建设,重点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加快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新建企业要做到高起点,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按照国际市场需求,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扶持发展一批重点企业,使之尽快形成规模大、辐射带动面广、新产品研制开发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
(五)突破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这个瓶颈,全面提高产业化运作水平目前我省的蔬菜生产以鲜菜上市为主,且销售市场以省外市场为主,搞好农户分散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加快蔬菜产业化的有效途径。蔬菜产销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和制度上的创新。省、市、县(市、区)应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积极引导和扶持菜农建立合怍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培育能够代表农民利益的法人团体,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面向市场发展生产,进入市场流通,逐步改变目前千家万户搞生产,进市场的局面。通过典型带动,政策、资金扶持,推动农民产销合作组织的发展,以推进蔬菜产业化和品牌经营目标的逐步实现。
(六)加快蔬菜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先导作用实现我省蔬菜产业升级,必须以科技为先导,加快建立和完善蔬菜科技创新体系。蔬菜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注重发挥省、市蔬菜科研、教学单位的科技力量优势,发挥企业和民间团体的资金优势,通过蔬菜良种工程项目、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通过项目实施将科技力量组织起来,开展蔬菜良种选育、设施蔬菜关键技术、蔬菜商品化处理技术、蔬菜精深加工技术等研究,逐步形成科技创新优势和科技创新体系,确保我省在全国的蔬菜科技领先地位,为我省蔬菜产业发展升级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