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写作教学植根地域文化的沃土

2008-04-24 18:27刘兴元刘俊华
人民教育 2008年23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古镇乡土

刘兴元 刘俊华

江苏省大丰市草堰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地域文化源远流长,2001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镇内寺庙肃穆,桥闸纵横,古迹处处。现存鸳鸯闸、古庆丰桥、永宁桥、竹溪碑廊、范公堤等30多处文物景点;还有粟裕指挥部、北极殿等10多处革命历史遗迹;其中15处分别被列为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多年来,我们草堰镇中心小学依托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农村写作教学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将写作教学植根于地域文化的广阔沃土上,让学生在了解乡土文化,吸取风土人情的精髓和营养中,锻炼和提高写作水平,为特色学校的创建探索出一条独特的道路。

开掘乡土文化激发创作热情

古镇的风土人情中既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又浸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写作教学不可多得的广博资源。我校在实践中,将目光投向淳朴浓厚的风土人情,研究民間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人生礼仪习俗(婚嫁、生育、寿庆、丧葬、祭祀等)、生活习俗(服饰、饮食、居住、建房、搬迁、分家等)、行业习俗(农业、养殖业、商业等),从中发现和找寻乡土文化的气息。

如端午节包粽子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中秋节吃月饼表示家人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厚道的人情,朴素的乡情,拨动了学生喜爱和弘扬乡土文化的心弦,催生讴歌乡土文化的创作激情。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一篇篇散发着乡土气息的习作诞生了。一位学生在《除夕夜》中这样写道:“傍晚时分,‘掌勺大师妈妈就忙碌了起来,锅中‘口兹、口兹的声响宣告美好夜晚的来临。我和爸爸忙着装扮门庭,爸爸贴对联,吩咐我贴福字,并且要倒贴,说这是‘福到的意思。我按照爸爸说的,把大门、中堂等地方都贴上了福字,转身一看,处处都是‘福到,幸福之感顿时涌上心头。”另一位学生在《给外婆祝寿》的开头写道:“今天,是外婆70大寿的日子,全家人忙得不可开交!最忙的还要数我的爸爸,早上世间万物还在雾堆里打呼噜时,爸爸就开车到集镇上的蛋糕房去买寿桃和蛋糕……”

学生们用亲身的感受描写乡村文化生活图景:《过年》、《端午节》、《小姨出嫁》等多篇习作勾画出了一幅幅优美生动的乡村画面。正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那样:“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探究文物景点拓宽写作空间

古镇中历经沧桑的庆丰桥、高大坚固的鸳鸯闸以及古朴庄重的义阡禅寺等构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营造了优良的人文环境。《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们引导学生寻访这些活生生的乡土素材,探究其中的三大文化系列,即“桥文化”、“井文化”、“盐文化”,既增加历史文化知识,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习作空间。

比如:教师设计的“竞聘小导游”习作活动,新颖有趣,学生们纷纷跃跃欲试。有的搜集资料编写导游词,有的走访名胜古迹、拜访老人,有的摄影、绘画,制作线路图……在他们的解说中,可以听到古义阡禅寺始建于唐朝,是奉女皇武则天之命所建,古庆丰桥是南宋时杨大成募款修缮的等等许多关于古镇的历史知识,还可以听到一些草堰镇流传的优美神话故事。活动的“竞聘”阶段,“小导游”滔滔不绝的口才、融会贯通的解说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借助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教师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游览,有目的地向学生提出观察、思考的要求。参观中,学生有的抚摸着碑石斑驳的痕迹感慨万分,有的坐在石栏上浮想联翩,有的仰视高大的佛像唏嘘不已,有的撞击铜钟聆听远古的问候……触摸历史文物,感受祖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万千思绪如源头活水涌入学生的笔端。《义阡禅寺》、《永宁桥》、《鸳鸯闸》等习作浓墨重彩地绘就了一条异彩纷呈的画廊,构筑了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一位学生在《我爱家乡的永宁桥》中这样描述:“一座座古老的桥,构成了家乡独特的桥文化。近百年来,永宁桥任凭风吹雨打,岁月在她身躯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深深的印痕……驻足河边仰望水上的永宁桥,半月形桥洞如一道彩虹飞架在河面上,为我们展示着古桥庄重的美……”

编撰民间故事培养想象能力

在草堰镇,人们茶余饭后总爱津津乐道于那些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留下了懵懂的印记。随着年岁的增长,写作水平的提高,这些民间素材可谓一触即发,当教师引领学生涉足这一领域时,他们表现出了极为浓厚的探究兴趣。

学生们请老人讲古镇故事,走访亲戚朋友了解古镇的历史、传说,围绕古迹向知情人士问长道短……许多学生在听了“凤凰地”的传说后,被“草堰曾经飞出了两只凤凰”的传奇所吸引,按照故事中讲的大体方位去找寻这块凤凰宝地,在寻根溯源的过程中又编织了许多美好的想象。这些故事的积累,也为教师的写作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引导学生编撰民间故事,发展想象思维和语言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民间故事中的文化根基,广泛涉猎积累写作素材。有的学生从学校图书室搜集民间故事的文献书籍,有的上互联网点击相关术语搜索到大量的网络资料,有的从报刊上摘录或剪辑乡土文字资料……经过长期的搜集、整理,学生脑海里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想象、推理、演绎的能力一点点得到提升。编撰民间故事让学生放飞了思绪,丰富了情感体验,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写作素养也逐步得到提升。从他们笔下流淌出的《丁溪的玉石神龟》、《一口不平凡的井》、《神奇的范公堤》等习作,以奇思妙想展示了一幅幅神奇瑰丽的乡村场景,赋予了这片古老的土地神话般的魅力。学生们在编撰民间故事的过程中,实现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领略地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倾吐欲望,是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好方法,也是我们创建特色学校,引领师生沿着地方古文化、地方现代文化开掘习作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大丰市草堰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古镇乡土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同里古镇
乡土分外妖娆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哪双是自己的脚
中国为何少有民间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