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倩
摘 要:儒家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是探讨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日本经济的腾飞、东亚经济的崛起,儒家管理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其企业经营管理以深刻的影响。中国的企业在构建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时,应该利用好儒家管理思想这一人文资源,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理论。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义统利;以德服人;和谐管理
1 儒家管理思想体系
在现代管理理论中,我们讨论过管理的本质、原理、职能、组织等。与之相对应,儒家管理思想也有一套完整的思想结构体系。①管理的本质。儒家思想从三个层次对管理的本质进行了阐述。首先,管理管的是什么呢?答曰:治人。其次,谁来管?答曰:劳心者治人。第三,怎么管?答曰:和为贵。以上三个层次涉及到了“现代管理理论各学派关于管理本质认识的三个方面(对象、分工、职能),而次序却有所不同。这反映着儒家管理思想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形成了儒家以'治人'为核心的管理本质论。”②管理的人性假设。孟子的性善论推出了仁政学说,荀子的性恶论推出了“礼义”之治。在西方管理理论当中只是对人性的适应,而儒家的管理则是对人性的塑造与改造,这是儒家人性论与现代管理学中关于各种人性假设的重要区别。儒家的人性论可以称“人性塑造论”。③管理的组织原则。儒家的管理原则集中表现在荀子的“群论”之中,“群”是人类的合群性即社会性,也就是说要使社会组织实现有序化的运转,必须要有“分”。“分”含有“划分”和“职分”两种意思。除了“分”以外,还要有“义”,即“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包含有亲密型的人际关系,这种亲密型的人际关系是现代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东西。④管理的行为方式。大多数人都认为儒家的管理行为方式就是“无为而治”,但是儒家的“无为而治”是以道德为导向,“为政以德”、“任官得人”、“行其所无事”。其中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象征性管理、分级管理和自动化管理。⑤管理的控制手段,现代管理的控制理论,其对象包括人、事、物、行为等。儒家思想最主要讲的是对人的控制,包括“道之以德”的内在控制和“齐之以礼”的外在控制。儒家的“礼治”就是法治,即按一定的法规进行管理。⑥管理的根本目标。儒家管理的最高理想目标是“安人”,在这个前提下具体的目标模式是孟子“仁政”,荀子的“王道”和《礼记·礼运》中的“大同”社会。
众所周知,第二次大战以后,尤其是1955年以来,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紧接着是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和新加坡、韩国的崛起。在短短的一、二十年内,这些国家和地区迅速改变了落后的面貌,成为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被世界公认为另一个世界经济奇迹。就在我们惊叹他们的发展速度时,我们有没有认真去想过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大的力量呢?日本现代管理思想家伊藤肇在其所著的《东方人的经营智慧》一书中说:“日本企业家只要稍有水准的,无不熟读《论语》和《道德经》,孔子和老子的教训给他们的激励和影响之巨,实例多的不胜枚举。”而被称为日本实业界一代霸主的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则写了一本《论语加算盘》的著作,总结自己成功的经营之道,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拿《论语》,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忠恕之道,二者互相补充,使事业得以发展。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儒家思想为日本的崛起提供了精神食粮。因此,研究儒家管理思想对我们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儒家管理思想的指导意义
2.1 以人为本
我们都知道,现代科学管理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人本化,把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成长看得同样重要,把员工个人的充分发展作为企业追求卓越目标的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而儒家主张“天生万物,维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治理国家应“以富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其意思同样是指人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好理解的,但我们还需要理解的深层问题是以什么人为本?
从现实中的企业管理文化来看,要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就有一个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孔子在解答鲁定公关于治国安邦之道时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说,一个领导人要求部下能尽忠,首先要从自己衷心体谅部下的礼敬做起,也就是说上面对下面的人如果尽心,那么下面对上面的人也自然忠心。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其思想内涵是现在我们经常所说的“换位思考”,其体现形式是现代科学管理所追求的“交互式管理模式”,其核心是使管理者和执行者互为彼此,在工作中不断转换一种职能的两种角色,而其实质是在最大限度地倡导以人为本,通过建设一种环境,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所有参与者的潜能,把以人为本的功能放大。这种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强调对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讲究富有人情味的管理,也正是东方式管理的一大特色。
2.2 以义统利
“义利观”是儒家思想最为精髓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中最根本的主张是“以义统利”。孔子说“见利思义”,孟子说“先义后利”,均把义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儒家所谓的义,是指整体的利益,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对于企业来讲,强调生财有大道,利己不损人。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由此可见,孔子不是反对致富,只是主张正当致富。而儒家所谓的利,既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是权利的利,而是广义的利、长远的利,它认为仁义是利,道德也是利。儒家思想在义利关系上认为:“仓廪实然后知荣辱,衣食足然后礼义兴。”以这种观点看待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每个企业追求利润,从而形成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现象同样是十分一致的。
2.3 以德服人
现代科学管理一方面强调制度与法律,一方面强调“以德治企”和企业文化建设。而儒
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曾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同时也说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由此可见,儒家也是既强调制度与法律,又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主张培育人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使人们高兴地按照道德准则去做他们应当做的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东方传统伦理思想和管理观念的影响,西方管理学界正经历着一次由“科学管理”和“行为管理”向“伦理管理”转变的重大变革。美欧许多企业把经营管理哲学的“P”和“L”原则由过去的profit(盈利)和loss(亏损)转化为people(人)和love(爱)。而更有些现代企业管理学家把管理分为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无意识管理”,也就是所谓的“人盯人的管理”。第二层次上升到了一定的“哲学”水平,这里的哲学是指在长期的实践中所积累总结出的理论信念,如民间流传的“和气生财”及哲人道出的“中国人患不均而非患多寡”等经营之道。第三层次上升到了“数学”问题,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量化管理。第四个层次,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是指有意识地清楚不去做什么方能做什么。当我们越多地屏弃坏的行为,我们就越接近成功的目标。从1962年由美国马丁公司首创的“无缺点管理”到现在很多公司沿袭的“零缺陷管理”其实说到底就是为了达到无为而治而产生的一种管理理念。而海尔从OEC管理到SUB(创新的战略单位),其实也是从数字管理向无为而治的过渡。
2.4 团队意识
西方强调个人的自身价值,强调个性和自由。而儒家一方面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家、国、天下四者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确立个人的价值,强调培养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的人生价值的追求。另一方面主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倡导团队中的团结与协作。从总体上看,儒家强调整体并不忽视个性,是以后历代统治者为统治的需要而使个性受到压抑,这和儒家的思想是相悖的。因而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团队意识和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高度责任感,处理好个人与整体的关系,在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基础上增强整体的凝聚力也是现代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2.5和谐管理
和谐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包含两个意思,一为“和”,一为“合”,“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 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儒家思想对“和”非常重视,这里的“和”主要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睦、和谐、和平,并以此来构建“家和万事兴”的局面。放到企业管理中,和谐是什么呢? “和”由“禾”与“口”组成,说的是让大家都有饭吃才能“和”。企业的文化建设,先要解决物质基础问题,先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并由此引发出企业对员工业绩的评价、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才能让大家踏踏实实与和和气气地工作,说到底,企业的文化建设,不能回避价值评价和利益分配问题,这是物质基础。 “谐”由“皆”与“言”组成,说的是让大家都能发表意见与建议才能“谐”。通常来说,企业关注的是员工的业绩,而员工关注的是自己个人价值的提升和个人需求的满足,所以如果企业只是关注业绩而忽略了员工的需求,那么员工的情绪就会堆积,这样的不满情绪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爆发,那个时候往往要花很大的精力来抚平,甚至已经严重破坏了公司氛围,弄得两败俱伤。所以,要让企业“和谐”,就必然要让大家有说话和提意见的权利,有正常沟通的渠道,否则就无法和谐。就如董仲舒所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3 结语
儒家管理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古代是没有与之相比的,它从伦理道德、观念意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管理哲学等方面为现代科学管理提供有益的养分。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理论的实践中,一方面要深入学习现代管理的理论,再一方面,更是要深入对儒家管理的本质、精华、结构体系及其局限性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管理不仅是一门学科,还应是一种文化,具备文化内涵的管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平等和关心,是最有人情味的管理,这也为我们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成思危.古为中用,洋为中用,取长补短,异途同归-论华夏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J].商学论坛,1998,1.
[2]黄丹,席酉民.和谐管理理论基础:和谐的诠释[J].管理工程学报,2001.3.
[3]孔冬.柏拦图管理思想初探[J].经济论坛,2003.2.
[4]彭熙,彭瑶.中西管理人性观比较与管理的融合趋势[J].财经科学,2003.2.
作者简介:王迪(1964-),江苏镇江人,镇江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人事处干部,本科,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