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远帆
【摘要】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高校扩招、大学专业课程的不断调整与改革,文学专业兴趣日益淡化的形况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汉语言专业的一门带有专题研究性质的课程,其教学教革在新的形势下也势在必行,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教育功能的角度来反思一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
【关键词】新形势下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育功能
由于市场经济以来实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高职高专院校往往倾向于以单纯的“职业能力”来定位学生的价值,而相对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提高,从而使教育的历史使命和终极目标——使人在与自然、社会和睦相处的文化背景中,领略生命的意义,感悟人生的幸福——发生某种程度的偏离和错位。
据调查,当今一些学生在走出校门后,独立生活能力差,社会适应力低,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及人文精神缺乏等等,造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能适应工作环境。针对这一现象,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应在高等院校加强人文教育,或者普及通识教育,并提出种种可行性方案,其中之一便是加强人文学科及课程的建设,构建良好的大学人文氛围,凸显校园建设的人文情怀。而作为有着一定学科背景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其人文性尤其明显。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但在当下文学边缘化的社会语境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学生文学兴趣日益淡化。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人文魅力和光辉,在汹涌澎湃的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日益枯萎和暗淡,其课程的吸引力也在悄悄地弱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其间曾有过类似于“显学”的辉煌,但如今日益显得落魄沉寂,昔日风光已消失殆尽。作为其研究对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当下功利化的环境中不断“边缘化”和“世俗化”,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一落千丈。
目前高校教育中的文学课正面临着生存的抉择。如何看待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人文性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本文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的回顾,归纳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功能,提出了思维理念的教育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通过反思,来论证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道德教育功能在当今大学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通过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塑造思维理念
近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和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一个反常的现象却越来越凸显出来:这就是作为大学传统基础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不但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反而似乎走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尽头。一方面是学生文学素质的大面积滑坡,一方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被迫节节退出大学课堂。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现当代文学课教学,正在失去其文学的自身吸引性,又怎么能不失去其自身的生存能力呢?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思维理念的角度来反思一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
由于近年来大学的扩招,在校园经济与急功近利教育的推动下,高校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在大学教育中真的走到头了吗?
从历史的角度看,从长远的国民教育角度,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民族文化知识的传授与继承是否还需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所蕴涵着的思维理念的教育是否已经过时?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看现在大学教育中正面临着的现状:各专业课教师又惊呼大学生的基础写作程度、文学鉴赏水平的日益低下。尤其是扩招之后的职业学院的大学生,其阅读与写作及鉴赏能力的程度竟然低到了让人难以相信的触目惊心的地步,以至于大学生在毕业时尚不能独立完成一篇稍通顺一些的短文,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由此来看,在当今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即使最基础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分析评判的能力、表述功能的教育和文学也并非不需要。在当下文学边缘化的社会语境中,学生文学阅读兴趣日益淡化,甚至根本“无暇”读原著,在这种现状下,教师出于应付教学任务,“原本应该生动的文学课堂只留下了一点点干巴巴的人文知识”,学生“文学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匮乏”,对文学文本表现出“麻木、默然、没有感觉”。依笔者之见,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思维理念。
二、通过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培养道德理念
殊不知文学本身并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提高文学写作、鉴赏能力不仅只是简单的格式与技巧的问题;而是需要靠丰富的文化内涵、正确的思维理念、分析与解惑的思考能力和充分的表达能力的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这本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常识。但值得深思的是,这些知识都归属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所教授的内容之内。在这些最起码的思维理念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得同时关注到当今大学生的道德理念现状。
大学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高级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道”的思维理念的教育理应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而这些重要的思想教育内容更多的又恰恰是蕴涵在我们广博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在教育中通过易被学生接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中的文化知识和文学欣赏内容的教学来潜移默化完成的,所以在当今中国的文化无不融汇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之中。所以在当今的大学语文教学中,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功能不但不能削弱,相反还需要花大力气来突出地加强;从人类文化的角度,这一功能都是不可轻率忽视的。
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应在高等院校加强人文教育,或者普及通识教育,加强人文学科及课程的建设,构建良好的大学人文氛围,凸显校园建设的人文情怀。而作为有着一定学科背景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主要指通过引导学生把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在春风化雨似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理解力和对美的感知力,塑造健全的人格,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由此看来,如今中国的现当代文学课所面临着的并不是走到头的问题,而是应面临着如何走出困境的问题。中国的现当代文学要走出困境,就需要面对现实、面对历史。需要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中国的现当代文学课教与学的功能和定位;面对历史,就是要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来正视我们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经验和教训,就是要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确立真正适合我们国情和民情的教学理念。就要从塑造思维理念和培养道德理念适应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国的现当代文学文学的生存之路,只能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中,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真正投人到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情境中去,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学作品的感染和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努力培养具有文学素质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合格人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新时代、新形势对人才培养提出的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新编大学语文,毕庶春,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前言
[2]乔地.高校扩招要与提高质量同步[N].科技日报, 2004.-03-15 (3).
[3]邓燕,杨光.高校扩招与教学质量保障的思考[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4 ).
[4]袁纯利,李陆萍.高校扩招与教育质量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 2006,(1).
[5]成爱军.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质量观[N].光明日报, 2003-05-29(2).
[6]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2).
[7]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程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5).
(作者单位:广东清远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