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豫峰
摘 要:现代汉语中与致使语态相关的致使语态句有五类:“使”字句、“把”字句、“得”字句、使动句和使成句。其中,前三类句子为有标记致使语态句,后两类为无标记致使语态句。它们有不同的句式意义,所表现的致使义呈现一种连续统状态。在这五类致使语态句中,“使”字句是典型的致使语态句,使成句是非典型的致使语态句。
关键词:致使;因果;致使语态句
中图分类号:H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2—0246—03
语态是一种重要的语法范畴。从主体、客体和动作的措置关系看,语态大体可以分为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和致使语态。其中致使语态是语言中一种普遍存在的语态,它具有致使原因、致使对象和致使结果三个致使要素,表示某种致使原因影响于某个致使对象促使它发出某种致使结果。现代汉语中存在大量使用频率很高的致使语态句,它们的致使语态义主要是通过特定的虚词、谓词和句式共同表达的。本文以现代汉语致使语态句为研究对象,从新的视角分析致使语态句的句式意义和语义构造,从而揭示出现代汉语致使语态句的语法概貌,丰富汉语致使范畴和语态范畴的研究内容。
一、现代汉语致使语态句的意义
从致使语态的意义和形式特点来看,在现代汉语中“使”字句是最典型的致使语态句。此外,表致使语态意义的致使语态句大体还有四类:一是由“端正”、“丰富”、“累”等使动词构成的表致使语态义的使动句;二是由动补结构充当谓语中心表示致使语态义的使成句;三是表致使语态义的“把”字句;四是表致使语态义的“得”字句。这四类致使语态句都能变换为“使”字句,由此我们可进一步推断,在现代汉语中能转换为“使”字句的句式往往都是致使语态句。致使语态句的具体语法形式特征是:第一,句首往往为致使原因事件;第二,致使对象在致使词之后;第三,致使对象为句中表致使结果谓词的主事。例如:
(1)他们端正了学习态度。→他们使学习态度端正了。
(2)他砸碎了杯子。→他砸杯子,使杯子碎了。
(3)这节课把我累坏了。→这节课使我累坏了。
(4)三千米跑得我气喘吁吁。→三千米使我跑得气喘吁吁。
例(1)是使动句,例(2)是使成句,例(3)是“把”字句,例(4)是“得”字句。它们都可转换为表致使语态的“把”字句。这几类致使语态句的句首词语往往都表述致使原因事件,只有使成句的原因事件在句式上有所不同。在这五类致使语态句中,“使”字句、“把”字句、“得”字句的致使对象都在致使词“使”、“把”和“得”之后,使动句、使成句中的致使对象都在由致使动词和动补结构构成的致使词之后。五类致使语态句的致使对象为句中表致使结果谓词的主事。
五类现代汉语致使语态句虽然都表致使意义,但其表达侧重点不同,语用价值也有差异。致使语态由致使原因、致使对象和致使结果三要素组成,人们在观察认知客观致使事件时,不是均衡看待三个致使语态要素的,而是从某个角度出发,侧重某个要素,突显致使事件的某个侧面,不同的突显在人们的脑子里形成一个表征意象,从而产生不同的句式。
“他们端正了学习态度”之类的使动句一般由“名词1+动词+名词2”构成。其中的名词1关涉着整个致使原因事件,有时名词1这个位置上也可以由动词性词语充当。使动句的致使原因大多是由名词1隐含着某主体事物发出某一动作。句中的名词2为致使对象,句中的动词既表示致使结果又起致使词的作用。全句以致使原因为视点,主要叙述致使原因事件影响于致使对象产生一种结果,全句主要是以致使对象为焦点。
“他砸碎了杯子”之类的使成句一般由“名词1+动词1+动词2+名词2”构成,它类似于“老王逼孩子学钢琴”之类的使令句的语义结构,即“名词1+动词1+名词2+动词2”。使动句和使令句所体现出的致使意义都是由原因和结果两个命题事件决定的。使成句与使令句不同的是它属于致使语态句,动词2既为致使结果,又和动词1结合起来蕴涵着致使词的作用,名词2位于动词2之后。全句“名词1+动词1”为致使原因,动作性较强,它完整地显现于句首作为句子的视点,主要表达动作性较强的致使原因作用于致使对象从而产生某种致使结果。全句以致使对象名词2为焦点。
使动句、使成句和使令句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其联系是:第一,它们都是表致使意义的致使句,使成句和使令句大都是由使动句发展过来的,关系密切;第二,它们大多由两个命题事件构成。其区别是:第一,使动句、使成句是从使动角度看待致使事件的,是致使语态句,句子的致使对象在致使结果之后,表致使结果的词语常蕴涵着致使词的作用。使令句是从主动角度看待致使事件的,是主动语态句,句子的致使对象在致使结果之前。第二,使令句两个命题事件构成要素最完备,排列有序,全句动作性强,致使性弱,而使动句把致使要素重新拆分合并,分立出致使原因、致使对象和致使结果三要素,全句致使性较强,动作性较弱。使成句两个命题事件构成要素较完备,排列中顺序有变,全句的致使性和动作性介乎使动句和使令句之间。
“这节课把我累坏了”之类的“把”字句和“三千米跑得我气喘吁吁”之类的“得”字句,和“使”字句一样,以事件原因为视点,以致使结果为焦点。其中由于“使”字句里的“使”在整个语法化过程中主要突显致使义,句首词语的原因事件性最强,致使原因对致使对象的影响性也最强,因此,“使”字句比表致使语态义的“把”字句、“得”字句的致使意义强。表致使语态的“把”字句较强烈地表达了致使原因对致使对象的影响性,全句具有较强的致使义,其中的“把”虽具有一定的处置义,但在致使结构中主要具有致使义;表致使语态的“得”字句中的“得”和前面的谓词合起来起把致使原因传递给致使对象的作用,虽然句中的“得”仍然隐含着“得到、获得”的本义,但由于受致使结构的制约和激发,“得”在句式中具有标识“在某种致使原因的影响下致使对象所发出某种结果”的意义,全句表致使原因对致使对象的影响性,具有一定的致使义。由于“把”在词义上比“得”的致使义强,所以“把”字句要比“得”字句的致使意义强。在现代汉语的五种致使语态句中,“使”字句、“把”字句和“得”字句的致使意义主要是由虚词“使”、“把”、“得”和句式共同赋予的,这些虚词在句中可起标识致使词的作用,所以,也可称为致使结构标记词,有致使结构标记词的致使语态句可称为有标记的致使语态句。使动句和使成句的致使意义主要是由句中谓词性词语和句式共同赋予的,虽然句中的谓词性词语起着致使词的作用,但它还未虚化为致使结构标记词,这些无致使结构标记词的致使语态句可称为无标记的致使语态句。二者相比,有标记的致使语态句比无标记的致使语态句致使意义强。这样,五种致使语态句之间呈现出由强到弱的连续统状态,可图示如下:
“使”字句>表致使语态的“把”字句>表致使语态的“得”字句>使动句>使成句
五种致使语态句在运用中可以互相转换,但它们的视点和焦点不同,句式所体现的致使意义有强弱之分。另外我们还要注意的是,五种致使语态句都有下位分类,下位致使语态句所显示的致使性也呈现出一种连续统状态。表致使语态义的使成句就有很多种类,它们在致使义的强弱上也有内部的连续统。试看下面三类使成句:
第一类:洋酒喝醉了老王。
第二类:他哭哑了嗓子。
第三类:他打败了对手。
这三类使成句都为致使语态句,都表致使原因影响于致使对象促使它发出致使结果。从致使语义强弱看,第一类使成句的致使义强,第三类使成句的致使义弱,第二类使成句的致使义介乎第一、二类之间。这主要是因为:第一类使成句的致使原因常游离于句外,原因事件性强,致使原因对致使对象的影响力也强,所以致使性相应也强;第二类使成句的致使原因完全显现于句首,原因事件性较强,致使原因对致使对象的影响力也较强,所以致使性相应也较强;第三类使成句的致使原因比较特殊,原因事件性较弱,并带有一定的动作性,致使原因对致使对象的影响力也较弱,并带有一定的施力性,所以致使性相应也弱。
二、致使语态句的语义构成
致使语态句大多由两个命题事件构成。有时第一个命题事件可以挤压出一种致使原因,游离于句首,仿佛形成了三个命题事件。如“这节课把我累得精疲力竭”似乎是由“我上这节课”、“这节课使我累”、“我筋疲力尽”三个命题事件构成,其实“我上这节课”和“这节课使我累”是融化在一起的一个命题事件。这类致使语态句,句首常为名词性词语关涉致使原因,全句致使性强、客观性强,属于典型的致使语态句,具有典型的致使意义。句子都有其深层的语义结构,致使语态句也不例外。致使语态句每个命题事件在句子的深层语义结构中就是一个动核结构。动词是句子的核心,以它为动核跟相关的语义成分匹配起来可以组成动核结构。动核结构反映到句子的表层就形成一定的句法结构。从整体上看,有标记致使语态句的致使意义往往是由致使词和其他结构成分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配搭而实现的,其中致使词在句义表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下面我们以“使”字句为例,说明有标记致使语态句的语义构成和致使义的实现。“使”字句是典型的致使语态句,在整个句式中,致使词“使”把致使原因、致使对象和致使结果三个致使要素依照致使事件发展的顺序线形串接起来。“使”虽然是带有介引义的介词,但它是由动词虚化过来的,积淀着一定的动作义。“使”的弱动作义决定“使”字句中的致使原因先于致使对象和致使结果而出现,“使”的介引义决定致使原因影响于致使对象,“使”本身所具有的致使义决定它促使致使对象产生某种致使结果。“使”字句的三个致使要素之间同时形成影响和促使两个均质过程,即致使原因影响于致使对象,促使致使对象产生某种致使结果。“使”字句在语义上大都是由上下两层动核结构构成。由于致使词“使”带有一定的弱动作义,它在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轻动词,以它为隐动核可以组成一个在句中隐显的动核结构,我们称之为隐动核结构或源动核结构,“使”连接两个隐动元,一是“使”前词语,表示致使原因,我们称之为因事;二是“使”后的短语,表示致使对象产生某种动作或状态,我们称之为果事。
因事是表致使原因的,致使原因从原则上讲往往由一个整体事件充当,所以在语义上常由一个完整的动核结构构成,我们把这个显于句中出现的动核结构称之为显动核结构或流动核结构。但显动核结构在句式表达中常省略隐含动核、动元等语义成分,或由与此动核结构无关的词语指代。“使”所联系的另一个隐动元——果事也常是由一个动核结构构成,我们把这个显于句中出现的动核结构也称之为显动核结构或流动核结构。由于果事表示在致使原因影响下某个致使对象发出某种结果,所以形成果事的动核结构在句中往往完整映显出来。由此可见,典型的“使”字句大体可由上下不同层次的三个动核结构构成:以“使[+弱动作义]”(轻动词)为隐动核,以因事、果事为隐动元构成的隐动核结构是下层的语义结构;构成因事、果事的显动核结构是上层的语义结构,其中构成因事的动核结构往往不完整映现在句中,构成果事的动核结构一般是完整映现在句中。比如“她的眼睛使任何人都害怕”这个“使”字句的语义构成情况如下,其中的[]表省略或隐含:
她的眼睛[很威严] 任何人都害怕……………………显动核结构或流动核结构(上层)
系事+[动核]系事+动核
↑↑
因事 使[+弱动作义] 果事………………………隐动核结构或源动核结构(下层)
无标记致使语态句由于句中没有专职的致使词,句中的谓词性词语既表致使结果又隐含着致使词的作用。在这一点上,使动句表现得最明显。使动结构决定了其谓词蕴涵着致使结果和传递影响力的致使词作用,一身兼两用。以它隐含的致使词意义为动核可以构成一个隐现于句中的隐动核结构,谓词前的词语为隐动元因事,谓词本身和其后词语为隐动元果事。因事表致使原因,这个原因事件应为一个显动核结构构成,但为了突出传递重要的信息和表达的需要,在表达中,其中的动核、动元等语义成分经常省略或隐含。果事是由一个显现于句中的显动核结构构成,它常以谓语动词的致使结果义为动核,谓词后的词语为主事。比如“他们端正学习态度”这个使动句句的语义构成情况如下:
他们[采取某种方法]学习态度端正…………………………显动核结构或流动核结构
施事+[动核+受事]系事+动核
↑↑
因事端正[隐含的致使词意义]果事…………………………隐动核结构或源动核结构
与使动句相比,使成句的谓语动词是由动补结构构成。虽然使动句决定这个动补短语蕴涵着致使结果和致使词意义,但其中的动词主要表致使结果方式,补语既表致使结果,又带有很强的致使词意义。这样,使成句的语义构造情况与使动句就有所不同:以动补结构所隐含的致使义为隐动核构成了“因事+隐动核+果事”隐动核结构;因事是以动词为动核,以句首名词和句尾名词为动元构成的显动核结构构成,果事是以补语动词为动核,以句尾名词为动元的显动核结构构成。两个显动核结构成分都完备地显现于句中。比如“他砸碎了杯子”这个使成句的语义构造情况如下:
他们砸杯子 杯子碎……………………………………………显动核结构或流动核结构
施事+动核+受事系事+动核
↑↑
因事砸碎(以“碎”为主)[隐含的致使词意义]果事………………………隐动核结构或源动核结构
就语义构成看,使成句的语义构造与有标记的致使语态句和使动句都有所不同,倒更近似于致使句当中的使令句,所以,就这一点来看,使成句是介于致使语态句边缘的致使句,应属于非典型致使语态句。
げ慰嘉南转
[1]范晓.论“致使”结构[J].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商务印书馆,2000.
[2]何元建,王玲玲.论汉语使役句[J].汉语学习,2002,(4).
[3]彭利贞.论使役语义的语形表现[J].语文研究,1997,(1).
[4]宛新政.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5]邢福义.论意会主语“使”字句[J].江汉语言学丛刊,1979,(1).
[6]徐丹.“使”字句的演变[J].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商务印书馆,2003.
[7]周红.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乔治•欧•寇姆.英语句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责任编辑:一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