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东
摘 要:古代的巡守之礼在商代已经存在,甲骨文里的“省”和“彳省”即是具有巡守意义的文字。商代巡守既有传统的军事性质,也包括有国家行政管理等内容,性质出现了初步变化。商代的巡守有一定程序和礼仪,也有自己的特点,对后世巡守之礼的形成有深刻影响。关键词:甲骨文;商代;巡守;省
中图分类号:K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2—0163—04
作为古代帝王巡视地方或边疆行为的巡守活动起源甚早,至迟在尧舜时期就已出现。虽然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未明确出现“巡守”一词,但就卜辞所见,已有表现巡守意义的甲骨文字。此时,统治者的巡守活动已在频繁地进行,并已初具形制。在此,笔者以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为主要材料,就商代统治者的巡守活动进行考察,并对相关问题予以讨论。
一、甲骨文中“省”与“(彳省)”
甲骨文有字作“猈”“(GFDA2)”等形,罗振玉释之为“相”①,王襄“疑省字”②,商承祚则言此字“为省之本字,象省察时目光四射之形”③。而闻一多说解则更细:“今案猈从目从︱,︱象目光所注,烦其笔画则为(GFDA2),确系省视字。”④笔者认为此字释“省”是正确的,与卜辞辞意也符合若节。如:己亥卜,贞,王省,往来无灾?(《合集》36361)丙辰卜,永贞,呼省我田?(《合集》9611)文献典籍中,“省”多为视、察之义,《说文》曰:“省,视也。”《论语•为政》:“退而省其私”,皇侃疏云:“省,视也。”《尚书•皋陶谟下》:“屡省乃成”,孙星衍注疏:“省,察也。”《列子•杨朱》:“肌肤微于一节省矣”,张湛注云:“省,犹察也。”由此可见,“省”字作为视察之义在古代使用是非常普遍的。而统治者要省视察看,就必须四处巡行。因此,卜辞又有“往省”、“步省”和“出省”者:如贞,翌癸丑王勿往省从……?(《合集》5112正)戊辰卜,己巳步省?(《屯》412)王往出省?(《合集》5121)甲骨文中的“往省”“步省”显然是指前往省视之意,而“往出省”中多一“出”字,使商王走出殷都到外地巡视查看之义更为清楚。
甲骨文中还有一字与“省”字有关,相关的卜辞有:王惟出(GFDA1)?王勿惟出(GFDA1)?(《合集》32正)
辞中的“(GFDA1)”形作“絬”,学者们对它的解释分歧较大,王襄释之为“眚”,“疑眚省古为一字”⑤,郭沫若先后释“直”,认为是“直字繁文也”⑥,叶玉森视之为“循”⑦,罗振玉释为“德”⑧。此字比省字多一“彳”旁,可隶定作“(GFDA1)”,至于加“彳”的原因,闻一多曾明确指出:“……卜辞凡言省似皆谓周行而省视之,故字又作(GFDA1),从彳,示行而视之之意。”⑨闻说是有道理的,“(GFDA1)”实际上是省的孳乳字,是造字者为了体现省的周行视察之意才特意加上行旁的。
不仅是甲骨文,在金文材料里,作为巡视之意的“省”也有不少,而且有的也带“彳”旁。《丁巳尊》:“王省夔京”,《卿鼎》:“公违省自东,在新邑。”这些都是周王巡省国邑的记录。《鼎》:“师邕父(GFDA1)讨至于舒”,此“(GFDA1)”即巡行之意。甲骨文中的“省”、“(GFDA1)”两字的含义与“巡”字颇为相同。巡,《说文》曰:“视行也”,段注:“视行者,有所省视之行也。”可见,甲骨文里的省与(GFDA1)就是后来的巡。因此,省、(GFDA1)两字实际上就是殷商时期商王进行巡狩的真实记录。叶、容诸家将此字释作“循”⑩,虽与字形不符,但字意不差。循字在文献里就有巡行省视之意,《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其莫之能循”,行视也。”而《周礼•地官•小司徒》郑注则干脆说:“循,与巡字通。”从卜辞内容来看,此字释直、释德等,于形于义均有葛碍。
巡守之“守”,最初为“狩”,与上古先民远行狩猎活动有关。在甲骨文中,“狩”字多见,从犬从单(或省为干),即古“獸”字。李孝定曰:“单干古为一字,是盾之象形,田狩者以单自蔽,以犬自随,故字从单从犬会意,也犹战字从单从戈会意也。”(11)这反映了巡守最初是与武装狩猎有关的事实,李说至确无易。早期的巡守因当时的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限制,乃是军队随行,武装巡视,并往往于途中还要举行一系列的狩猎活动,以演习战阵,训练士卒,补充给养,即巡中有狩,故后世将巡狩列入军礼当中。而帝王在田狩时,又往往借远途行猎之机,行使巡守考察职责,此乃狩中有巡。因此,狩猎与巡视在古人眼里,多无实质区别,巡狩也就等同于巡守了。
甲骨文中,有不少商王进行狩猎的卜辞,当然,其中一定含有商王纯粹的娱乐活动即“逸”的因素。除此之外,应该说,还有不少卜辞代表着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在从事一种国务活动——巡守,特别是到边鄙地区的远狩。如戊子卜,争贞,勿步狩?九月,在鮻。(《合集》10993)
□□卜,品贞,王狩唐,若?(《合集》10998)鮻、唐均远离殷都,属商的边鄙之地。商王到这些地方行狩,显然不是为了娱乐游逸,而是有着政治或军事目的的,应该是巡视边防、威慑敌方的一种行为。
甲骨文里,除了省、(GFDA1)、狩代表巡守之意外,还有不少文字也反映了统治者进行巡守的事实,如往、出、步、涉、入、归、观、盘等,但限于篇幅,在此暂不讨论。
二、巡守的对象与内容
1.四方侯国
作为国君或盟主的商王,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与中央权威,就必须经常巡幸地方,特别是对边邑诸侯、疆域四方的动静,作为统治者更需关注。甲骨卜辞反映出了这一方面的情况,如:王往省从北?(《合集》5117)丙辰卜,争贞,王往省从西,若?二告(《合集》7440正)从甲骨文中内容看,殷人已有以自己所在为中的四方观念,卜辞里多见其东西南北四土或四方受年的占卜,更有直言祭祀四方的卜辞,如:辛卯卜,(GFDA3)彡其侑于四方?(《合集》30394)本条卜辞中的“四方”,是指四方之神。而所谓的方位意义上的四土和四方,指的就是商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在这个区域内,分布着数量众多的方国和诸侯。出于自身利益关系考虑,商的统治者不得不对这些方国和诸侯时刻给予注意,通过经常的巡视活动达到散播恩威、强化联盟、威服四方的目的。故卜辞中要问贞是从南还是从西、从北开始巡省,这大概是要综合各个方面情况然后再决定行止的路线。
商王巡守这些地处边夷地区的侯国,除借以观察敌方动静、检查战备状况等军事内涵之外,也包含着对其他部族诸侯或方国对中央王朝顺服与否以及效忠程度的实地考察之意。而这,正是后世巡守一礼的主要意蕴所在。《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尚书•尧典》孔安国传:“诸侯为天子守土,故曰守。巡,行之。”从这些记述可见,在后世儒生的眼里,巡守的军事色彩已经淡薄,相反,国家意义上的行政管理职能却在扩大并占据了主要方面。这里,巡守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国家统治者检查了解封国、属下以及边邑情况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彰显上下主从关系、维护国家领导地方这样一种政治格局的有效方式。至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春秋时代有些文献中将“巡狩”的“狩”写作“守”了。从“巡狩”到“巡守”的变化,不仅是两个字的代换,它实际上反映了传统的巡狩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国家的出现,其性质和目的已由史前的部落联盟时期盟主使用武力威慑方式达到保障联盟稳固的目的,变成了国家统治者通过巡视、考察诸侯封国为天子守土情况来维护王朝统一的行政活动。这一转变,就甲骨文内容看,商代已经存在。
2.军事据点
殷商时期,殷王朝在许多地方建有自己的军事据点,这些据点不仅是商王朝监视各诸侯和方国的军事前哨,而且也是其向外扩张势力的桥头堡。因此它们遂成为商王巡守的重要目标和巡守路程中的重要落脚点。……省鎤,……王其悔?(《怀特》1459)今日乙,王勿省鎤,有工,其雨?(《合集》28971)壬寅王卜,在呈鎤贞,今日步于永无灾?癸卯王卜,在永鎤贞,今日步于……?己巳王卜,在鉫鎤贞,今日步于攸无灾?(《英》2562正)姚孝遂言:“师舍止曰遆,师舍止之处则曰鎤”(12)。卜辞中鎤前常为一地名,说明此地乃是商王朝武装力量的一个军事据点。从例中看出,壬寅这天,商王还在名为呈的据点里占卜到永地有无灾祸,第二天癸卯日已经到达永地,五天后的己巳日,又“步”至了“鉫”。可见在这七八天内,商王马不停蹄地巡视了三个据点,而且还要继续向名“攸”的地方前进。
3.军事征伐
上古时期帝王的巡守,大都带有武力或军事性质,有时巡守就是武装军事活动。卜辞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
庚申卜,贞,今春王(GFDA1)伐土方?(《甲》1•27•11)壬辰卜,贞,今春王(GFDA1)土方,受有(祐)?(《合集》6354正)贞,多……不其伐(GFDA1)(GFDA4)方?(《合集》6280)丁未卜,王贞,余惟羌(GFDA1)?(《合集》20401)这几条卜辞,都明言商王的巡视与征伐方国有关,辞中的(GFDA4)方、土方和羌方,均乃商王朝劲敌,甲骨文里有大量的对其讨伐的记录,商王的这类巡狩是以征讨这些敌对方国为目的的。
殷商时期商王的田猎活动、尤其是远狩往往属于出省巡守性质,或者说就是巡守过程的一部分。而在狩猎时,不仅会收到军事演习的效果,而且有时还要采取真正的军事行动,如:勿狩,彡,其令伐土方?(《屯》1015)狩,不其羌?(《合集》10615)乙巳卜,王曰贞,王其田羌,(GFDA5),擒?(《合集》41351)庚子卜,狩棚不遘戎?(《合集》20757)庚戌卜,今日狩,不其擒印?(《合集》20757)所列诸辞,均为商王田猎和战事相关之辞,一辞辞意极明,勿需赘说。二辞应是卜问在狩猎活动中是否能获得羌人或讨伐羌方。三辞的“(GFDA5)”字,在甲骨文里是一战争动词,其卜问是否“擒”,显然是指擒获羌俘之事。四辞中的“遘戎”,即是问在棚地行猎时回会不会与某族武装发生遭遇。五辞是卜问狩猎能否擒获印族之俘。由这几条卜辞可以看出,在殷人频繁的狩猎行动中,有时确实会有战事发生,如此,巡狩就变成了军事行动。故有学者就明确指出:“商代频繁的田猎活动,直接推衍为巡狩。”对此,闻一多有着极为精辟的分析:后世人君出游,省视四方,谓之巡狩,明行不空行,有行必有狩矣。游猎所至,或侵入邻境,猎弋之事,即同于劫掠……于是争端即肇,战事生焉。故游田与战事,亦不分二事。古籍所载,司马之职,掌兵事,亦掌田事,祷之祭,为田祭,亦为兵祭,并其明验。(13)
4.农牧业生产
对于卜辞中的“省某田”,过去不少学者都认为与商王田猎事有关,这是一种误解。从甲骨卜辞内容看来,“田”字的确有相当一部分是作为殷人狩猎总称的。但是,也有不少是用作其本意的,与农业生产有关。这样的辞例甲骨文中有很多,如“西单田受有年”、“令尹作大田”等,田与受年相连,辞意十分清楚。甲骨文中商王省视各地农田的记录数量不少,说明最高统治者十分关心农田耕作、五谷艺植、御旱除害和收获储藏。商王还经常地前往各地巡查检视,督促考校,以保证农业有一个好的收成,并由此逐渐成为商代巡守的一项重要内容。如
贞,王省牛于敦?(《合集》40181)丙午卜,宾贞,呼省牛于多奠?(《合集》11177)庚寅卜,翌日辛,王兑省鱼,不遘雨?吉。(《屯》637)壬戌卜,今日王省象?于癸亥省?易日。(《合集》32954)“省牛”,即巡视养牛之事,辞中的“王兑省鱼”中的“兑”,于省吾先生说“为锐之古文”,“锐与速互文,锐也速也”(14),“王兑省鱼”即商王急速前往某地视察殷民的渔业生产情况。鱼讯瞬息万变,转瞬即逝,故应速往,不能耽搁,辞中的“兑”字用得形象。而大象在商代是常见的动物,卜辞里多有其被捕获的记载,且此时的象已被殷人驯化家养,商王“省象”自然也是重视畜牧生产的表现。殷商时期的畜牧业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格局和王室祭祀事务中地位相当重要。甲骨文中,殷人祭祀用牲动辄成百上千,如果畜牧业跟不上,其何以有如此多的兽牲用作祭品,这显然是有发达的畜牧业为强大后盾的。正因为牛羊等牲畜的放牧饲养在商代具有如此显要的地位,因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商王,把省视畜牧业作为其巡守活动中的一项内容而加以重视并付诸于实际行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5.其他
商代的巡守内容,除上述几项之外,甲骨文中还有一些杂项,内容比较单纯,或是商王的一次单独或专项巡守,也可能是商王某次巡守众多内容中的一项。卜辞有:己巳卜,亘贞,王梦珏,不惟(GFDA1)小臣穑?(《合集》5598正)惟(GFDA1)小臣穑?(《合集》5598反)珏,双玉也。这是商王晚上睡觉梦到了玉,因而决定对小臣穑的封地进行巡视。又:王其省舟?(《怀特》1456)“省舟”的内容,应如杨升南先生所言:“或是舟的数量、或是舟的维护状况等,以不使其在用时有缺。”(15)又:呼省遠?(《合集》5980)卜辞中的“遠”应是指犯罪者或牢狱。“省执”就是商王视察某地监狱和其中的犯人。殷代在许多地方都设有监狱,用以关押犯罪的奴隶(16)。因此,商王为防止这些人作乱,乃不断前去视察以观动静。又:贞,勿省在南廪?(《合集》5708正)贞,先省在南廪?……月。(《合集》9641)辞中的“廪”字,陈梦家认为“象露天的谷堆之形”(17)。商王之所以要省视南廪,是因为仓库作为国家的重要单位,干系重大,甲骨文里就有奴隶因不满奴役而“亦(夜)焚廪三”事件发生的记录。因此,商王可能对仓廪的安全放心不下。如果将此与前面的省视农业生产情况联系起来看,《孟子•梁惠王下》中所言的帝王“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之礼显然是有历史依据的。
三、巡守的程序与礼仪
从殷墟甲骨文记载反映的情况观察,此时的巡守过程中已存在一定的程序和礼仪现象,这些比较粗略的程序和礼仪制度,可能就是后人对巡守做进一步加工的的蓝本与基础。
1.占卜
殷人十分迷信,做任何事都要求神问卜以求吉利。如王惟出(GFDA1)?王勿惟出(GFDA1)?(《合集》32正)丙午卜,宾贞,呼省牛于多奠?贞,勿呼省牛于多奠?(《合集》11177)这是在从正反两方面卜问商王出巡好还是好,当决定之后,对出巡的目的地的天气情况还要给予关注:辛亥卜,王其省田,惟宫,不遘雨?惟宫田省,湄日无灾,不遘大雨。(《合集》29157)有时,还要卜问从何处开始或进入为佳,如:王往省从北?(《合集》5117)王往省从西?(《合集》11181)贞……省从名?(《合集》7269正)……盂田先省,迺从宫入,湄日无灾?(《合集》28975)对巡守顺利与否和往来有无灾祸也是要作占卜的,如:勿省南,不若?二告。(《合集》7773)己亥卜,贞,王省,往来无灾?(《合集》36361)
2.告庙
殷人的祖先崇拜意识十分浓厚,巡守时首先要进行告庙之祭:□□(卜),(GFDA6)贞,示若,王其出?五月。(《合集》5057甲)辛卯卜,争贞,我狩,下乙弗若?二告。(《合集》10608正)贞,王勿往省稻?(《合集》9612)……(王)勿往省稻,祀弗若?(《合集》9613甲正)“示”,指的是宗庙中祖先的神主牌,代表祖宗;“若”为顺利之意;上面辞例表明商王在出巡前,需要行告庙祭祖之礼征得先祖同意,方才成行。其目的无非是表示自己巡守是“受命于祖”。其次要迁主随行:甲申卜,令以示先步?(《屯南》29)这是商王让祖先的神主牌先前一步自己随后跟行的一条卜辞,以示称之,说明神主牌已从宗庙中迁出。《礼记•曾子问》里孔子曰:“天子巡守,以迁庙主行,载于齐车,言必有尊也。”迁主随行,显然是以备随时求告祭祀。
3.祭祀河岳
殷商时期,山川崇拜是其自然崇拜中的主项。因而,商王在巡守四方时,祭祀所见到的河岳山川是不敢懈怠的。贞,王往观于河,不若?(《合集》5158乙)己亥卜,宾贞,王至于今水,燎于河三小牢,沈三牛,有雨?王步。(《合集》14380)王其田兮,刚于河?(《合集》30431)庚寅卜,争贞,我其祀于河?(《合集》14549正)……帝于河?(《合集》14531)卜辞中的“河”指的是黄河,殷民非常重视对它的祭祀。商王在巡守途中,不但要“观”之,而且要“祀”之。殷人在举行祭河之礼时,有时还要使用乐舞:乙巳卜,宾贞,舞河?(《合集》14603)癸亥卜,勿奏河?(《合集》14605)可见,使用乐舞礼仪祭祀山川,最晚也肇始于殷商。商王巡守时对山岳的祭祀礼仪也是十分隆重:贞,望……岳?(《合集》14479)……卜,其往于岳,惟三大牢?(《合集》30422)庚戌卜,惟王自求于岳?(《合集》32301)丁巳卜,宾贞,燎于岳?(《合集》1824正)即于岳,有大雨?(《屯南》4412)
望,望祭;即,就祭,乃是王者亲临致祭。除对专名“岳”的神进行礼祭之外,商王还要对其巡守所经过的山给予祭祀:癸卯……往三山?(《合集》19293)……卜,侑于五山,在果?……月卜。(《合集》34167)勿于九山燎?(《合集》96)癸巳贞,其燎十山,雨?(《合集》33233正)以上辞例表明巡守过程中帝王祭祀名山确实是其分内之事。在卜辞中,岳与河地位相当,其职能几乎一样,所受祭祀也无大的差别,且经常同时被祭。因此,如果河是特指黄河的话,那么,岳可能特指某座大山,而且距离黄河不远。而其不称山,可能是为了与其它普通的山相区别。以数目字编次的山,显然是表示商王在巡守途中所祭祀的山岳的数量,同时也是为了证明君王认真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以及对神的崇拜之意。殷人如此虔诚地礼祀河岳山川,其直接目的从甲骨文资料看,最主要的是求雨除旱,希望它们能兴云布雨,造福殷民,限于篇幅,于此不赘。
4.祭祖报功
当巡守结束回到王都后,商王还要行祭祖报功之礼:贞,王其入,侑升自咸?(《合集》1381)贞,王其入,勿祝于下乙?(《怀特》902)咸,可能就是《尚书•君圉》中的“巫咸义王家”的巫咸,下乙即祖乙。两辞都是卜问巡守归来的商王祭祀之事,此即《尚书•尧典》所言“归格于艺祖”之礼。出则有告,归则有报,这样做,《白虎通》指出是“尊亲之义也”。
四、商代巡守的特点
第一,从巡守对象和内容而言,军事性质仍十分突出,但其内容及性质均已复杂化。卜辞中巡守的对象既有方国诸侯、军事前沿,也包括农业生产、畜牧养殖、舟船航运以及粮食储藏等事情。显然,凡与王朝休戚相关的,都在商王巡守的对象与范围。从上面我们的考察与分析来看,商王在巡守过程中,已包括对四方方国和诸侯、城邑的巡察,在此当中,已经含有了商王对各地治下是否顺服中央以及其他与行政目的有关的考察内容,而这正是后世所言的“守”即为天子守土之意义之所在。
第二,从巡守时间看,随机而频繁,没有规划整齐的定时安排。商代的巡守十分频繁,并没有严格的具体时间限制和规定,所巡守的地方及内容也看不出有什么时间上的具体要求,商王在外的逗留时间也无长短的限制,应该完全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或商王的喜好以及路途的远近等因素而定。
第三,除商王亲自巡守外,已经出现了代王巡视的特使。商代的巡守形式已经打破了由最高统治者一人专行的局面,形成了经商王指令由亲信大臣代王出巡的特使制度。如:癸巳卜,令禽省廪?(《合集》33236)己亥卜,贞,惟并令省在南廪?(《合集》9639)己酉卜,贞,令吴省在南廪?十月。(《合集》9638)乙亥卜,贞,令多马亚首遘逊省(GFDA7)廪?(《合集》5708正)上辞中的禽、并、吴都是甲骨文里的显赫人物。他们巡省南廪,显然是受到商王之“令”,这在卜辞中是十分明显的。而“多马亚”则是商王朝重要的武职,地位尊贵,他也被商王派去巡省夷地之廪。由此可见,商王在自己频繁的巡视之余,也经常派遣手下臣子代表自己前往各地巡察访问,可以看出的是,这些特使所具备的职责和权利范围还被限定在某一具体或专门指定的事务上。
第四,已经使用了较为复杂的礼仪。就殷商时期而言,商王的巡守中,礼仪是伴随始终的,事前有占卜,临行时施告祭之礼,迁主随行,巡守途中则祭祀山川河岳,归来还要祀祖报功,有些礼仪实际上也属于巡守的内容之一。殷人于巡守前后所行之礼,既是这一活动的必施之礼,同时也体现了殷商时期整个社会和整个民族对神祖的崇拜心理与行为习俗,并且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ぷ⑹酮
①⑧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东方学会石印本,1927年。
②王襄:《簠室殷契类纂•存疑第十》,艺文印书馆影印线装本,1988年,第49页。
③商承祚:《殷契佚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影印本,1933年。
④⑨(13)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古典新义下》,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⑤王襄:《古文流变臆说》,龙门联合书局 ,1961年,第53—54页。
⑥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科学出版社,1978年,第100页。
⑦叶玉森:《殷虚书契前编集释》,上海大东书局石印本,1933年。
⑩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
(11)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史语所专刊之五十,1970年。
(12)姚孝遂:《甲骨刻辞狩猎考》,《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1年。
(14)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
(15)杨升南:《商代的水上交通工具》,《殷都学刊》2006年第4期。
(16)齐文心:《殷代的奴隶监狱和奴隶暴动——兼甲骨文“遠”、“戎”二字用法分析》,《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1期。
(17)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
责任编辑:王 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