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岗位情境教学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2008-03-22 01:24郑方芳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8年1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课堂教学

【摘要】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文章主要以《财务会计》为例提出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调整为工作岗位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将学习内容情节化,分设岗位,在职业情境中教学,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同步,促使学生职业能力提高。

【关键词】职业能力;会计岗位;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8)02-0183-02

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毕业生面向的是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但毕业的学生由于缺乏职业能力,往往一开始很难胜任具体岗位工作,造成用人单位的不满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学校教育应立足于就业岗位工作所需,实施职业岗位情境教学,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职业能力基本内涵

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所具备的能力,从能力所涉及的内容上,职业能力可以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一)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劳动者所具有的从事某项职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际操作能力,属于外在的显性能力。如财会工作中需账务处理能力、计算能力、财会软件的应用能力等专门技能和知识,也就要求专业教学使学生善于将学习的财会理论知识转化,以便内行地应对财会岗位的专门要求。

(二)方法能力

方法能力是劳动者所具有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它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它包括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革新创造能力和独立制定计划的能力等。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要求学生能在新的环境中也能自如地应对和处理,去灵活地、创造性地与新的未知打交道。

(三)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处理社会关系、理解奉献与冲突,并与他人负责任地相处和相互理解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指如何为人,如何处世,特别是如何与他人共事的能力。也就是要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职业道德、合作交流与协商等方面的能力。

这三种类型的能力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是交织在一起、没法分割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培养。同时,如果仅仅在记忆层面掌握有关知识,对于职业能力形成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在知识与具体工作要素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停留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紧贴实际工作要求,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属于内在隐性的能力,但对学生的发展却有着更深层次的影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突出岗位设置,创设职业情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科化教学是以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来编排的,目前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都系统地介绍会计核算的理论知识,展示的是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内容,而没有按具体的会计岗位来编排,使学生所学与就业岗位脱节,影响了职业能力的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穿实际岗位的工作内容,让学生在职业岗位的情境中学习,实现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步,以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一)调整课程内容,变学科体系为工作岗位体系

由于会计课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涉及到的核算内容都可以与相应的职业情境相结合,形成包含相应岗位的工作模块。例如可将《财务会计》各章节的内容作调整,将教材上按会计要素展开的内容转为如下工作模块:

1.货币资金管理。主要涉及出纳岗位,包括:出纳工作的交接方法;票据、印鉴的保管;现金的提取、发放、结算等原始凭证的填制;银行转账结算方式的办理;编制有关记账凭证及登记现金、银行日记账并核对等。

2.存货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采购及应付款项的核算;销售及应收款项的核算;存货收发存业务的核算。学生在存货岗位和往来岗位中熟悉存货收发程序,有关收料、发料原始凭证及汇总表的编制、存货及往来款项的账务处理、总账与明细账的平行登记等。

3.成本与费用核算与管理。主要涉及成本会计,对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其他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对成本与费用进行及时准确的核算、分析,并登记相关的账户等。

4.长期资产核算及投资管理。涉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核算和投资管理,进行有关帐户的增减变动的凭证制作和账簿登记。

5.纳税核算及申报。主要涉及税务会计,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税金进行正确、及时地计算、申报和缴纳。

6.账项调整及利润的核算。涉及期末账项调整、结账业务凭证制作和账簿登记。

7.总账登记及会计报表的编制。涉及总账登记程序、方法,对账结帐等,再进行会计报表的编制,进行有关分析。

上述模块的教学内容量上并没有比教材的少,且增加了一些相关业务知识:例如有关业务印章的知识在教材中没有涉及,纳税方面的内容也较缺乏,而这些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相当重要,因此作了补充。经过这样调整后,光从理论知识方面来看主要是排序方式发生了变化,打破了原本按会计要素排列的理论结构,但这时的课程内容“不再是静态的学科体系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是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 ,更便于按工作流程及岗位来展开教学,将实践与理论进行整合。

(二)课堂教学内容情节化,体现工作流程与岗位职能

1.以学习内容为主线设计情节,按岗位分工设角色,形成一出出展示会计工作流程的短剧。这种形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会每个角色的职能,并赋予个性化的色彩,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白会计核算的分岗位设置,了解不同岗位的职责,以及会计业务流程的整个过程,从而领会实际的会计工作状况,并在角色轮换中逐步掌握各个岗位的不同职能。这样的课堂让实践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干,理论的教学则以服务于实践的形式进行精讲。教学的主要环节如下:提出任务→设置角色→按工作流程教学→反思并总结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岗位轮换。

例如预借差旅费及报销的核算,可以将学生分小组设置会计主管、会计、出纳、出差人员,教师则出任单位负责人角色。在发放有关空白原始凭证如借款单、收据、差旅费报销单后,指导学生按流程操作:出差人员向出纳索取借款单,并填写,交单位负责人签名后,交会计审核后签名,财务主管审核后签名,交出纳审核签名、盖现金付讫章并交付现金,出纳编写现金付款凭证并登帐。出差人员归来交回差旅费剩余款及办理报销事项,出纳开出收款收据,签名,经会计审核,出纳收取现金,并在收据上盖现金收讫章。出差人员填写差旅费报销单,单子背面粘上课前收集的差旅发票或收据等,交证明人签名,交单位负责人签名,经会计审核后,出纳给予报销并作账务处理。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所涉及的账户核算进行精讲。

上述过程的操作由于各岗位的任务有轻重,因此对于较空闲的角色应布置另外任务,例如请他们对该工作流程进行总结,并反思:签自己的名字时有没有想到自己需负的责任,自己审核了哪些内容,有没有注意大、小金额是否相符,报销内容是否属合法、合理的报销,发现差错又该如何处理等等,能一一罗列出来,以强化学生审核和监督的意识,而不是流于形式。最后请这次任务中最主要的角色出纳员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因为实际会计工作很多人都是从出纳做起的,要求出纳员要有全面的政策水平,精湛的业务技能,良好的工作作风,这些光靠教师讲无法达到好的效果,而学生在岗位情境下的实际操作中会有切实的体会。

在岗位轮换中,可将任务略为变化,例如预支差旅费时出纳以现金支票交于出差人员、出差回来时需补足款项等,或者启发学生自己来设计不同任务。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互相学习,拓展并生成新的知识。在这样的职业情境中学习也使学生容易形成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2.采用录像或动画的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资料显现工作过程。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学生要进入企业学习有相当大的难度,而在教学中,有的内容不好理解或难以有好的实践效果。这种情况下,针对性地准备多媒体资料在教学中采用,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到财产清查时,就可通过录像资料使学生进入现实职业情景,了解各岗位的工作及清查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财产清查的过程、方法,及有关原始凭证的取得、填制及核算。

三、立足岗位情境教学的主要特点

(一)教学过程着重于职业能力的获取

传统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对工作岗位职能的认识,每个学生往往要充当企业各种人员的角色:既是仓库保管员又是销售人员、既是会计又是出纳、既是制单又是主管等等进行会计核算,这样的过程只注重了静态的学科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到了实际的工作中不知从何入手。而在岗位情境下的教学,拉近了与就业岗位的距离,使学生产生职业意识,能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能力。例如各岗位人员需交往与合作,学生锻炼了语言表达和与他人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的能力。另外,每次的总结与反思也帮助学生学会思考,设身处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光掌握了专业技能,还提高了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

(二)教学内容着眼于工作内容的整体性

传统教学内容片面强调会计核算,忽视审核与监督,缺乏对工作整体性过程的认识。例如教材上对凭证的填制、审核、传递这部分实实在在的内容基本上只是描述了概念,忽略了具体岗位的职能与责任,而在实际工作流程中,审核与监督非常重要,会伴随会计工作的始终。立足岗位情境的教学能使学生对会计工作有全面的、系统性的认识,在整体性的学习内容中,学生的能力将得到全面提高。他们不仅仅学会核算,在审核的过程中更能培养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良好职业态度。

四、立足岗位情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时内容安排的合理性

教师作为组织者应在课前进行合理的任务设计与充分的准备,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有效,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实践操作的规范性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会计基础的管理、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出了全面的規范,因此要重视在教学中进行渗透。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亲戚朋友的单位等途径收集《会计岗位职责》等条款,使学生多了解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岗位设置,并对照各岗位的权限与职责是否符合规范。

(三)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教学内容实践性强的可以进行情节化地分岗位操作来教学,而针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则应结合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看问题,探讨并解决问题,从而深刻掌握会计理论的实践应用。这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总之,将学习任务与职业岗位情境进行有机结合,这样的教学不局限于书本知识,不与职业岗位脱节,学生更能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他们通过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专业能力,通过掌握问题解决的途径形成方法能力,通过掌握基本合作和交流技能形成社会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能力的本质及学习模式[J].职教通讯,2007,(1).

[2]姜大源主编.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作者简介】郑方芳(1970-),女,浙江杭州人,杭州市拱墅区职业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课堂教学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高职学生个性特征及职业能力调查与分析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