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道家的体育课堂管理观

2008-03-21 06:55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2期
关键词:无为而治道家体育课堂

张 弓

摘要:在道家自然主义教育看来,体育课堂管理应是一种“无为而治”的过程。课堂管理顺应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自律的精神,力避对学生过多的束缚和过度的控制。就体育课堂管理实施“无为而治”的特征、策略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体育课堂;管理;无为而治;道家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234-03

“无为而治”是我国古代道家提出的一种政治主张和处世策略,它是道家学说的精髓,体现了道家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精妙的管理智慧,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艺术。“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成功的管理方式被现代社会所广泛运用。“无为而治”同样对学校体育课堂管理有重要的启发,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无为而治”将有助于促进体育课堂管理的创新,提高体育课堂的管理水平。

1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基本涵义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老子,面对当时诸侯暴虐,强权纷争,民不聊生的景象,他认为社会上的一切纷扰祸乱都是由统治者“有为”造成的,因此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救世主张。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要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事物发展态势,尊重自然规律,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其目的是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1.1“无为”是顺应自然的“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道家自然主义哲学认为,正是自然之道(自然规律)的存在和流行,才有万物的产生和繁荣,才有了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人类行为的最高法则就是顺应“道”,自然而然。老子认为,自然和人为是相对立的,任何外在的人力作用,都是对自然的破坏,都是与自然不相容的。老子说:“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里的“不敢为”的“为”就是指那些只能给自然带来破坏的盲目的行动或消极的行动,这正是老子所反对的“为”或“有为”,因而老子提出“无为”,即不要去做违反自然的事情。这里的“辅”则是指那种顺应自然的行为,而这也正是老子所提倡的“为”或“有为”。

1.2“无为”是以静制动的“为”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第16章)老子认为清静与无为是二而一的,无为的状态就是清静。老子以清静无为作为万物纷芸的根本,认为静止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必要前提。所谓“归根曰静”,“静为燥君”,意在强调非静不能知动,非静不能制动。由此,老子主张人生应当“致虚极,守静笃。”意思是在人生处事的一切行动上,都要使心灵保持一种清醒、冷静、空明,不受其他外物干扰的自然状态。因为只有保持这种心灵状态,才能洞明变化,对事物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从而控制和利用事物。

1.3“无为”是为之于未有的“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第63章)老子认为做事要着眼于量变之初,趁着事物还简易、细微的时候开始着手,这样才能免于危难,成就大业。因为“其安易持,未兆易谋,其脆易浮,其微易散。”(《老子》第64章)因此,老子主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真正的有为是在事物尚未发生时的作为,真正的治理是事情尚未祸乱时的治理。它包含有一种极高的智慧、谋略,它是在对事物的本性和变化充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对事物未来趋向的一种预知和先行。

1.4“无为”是率性能动的“为”“无为而治”不只是要求人们消极被动地顺应自然规律,还注重尊重人的个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认识到,万物有其特性,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因而统治者应顺应各自的特征与长处。他说:“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道家认为人们可以发现和掌握自然规律,在此基础上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更好的去顺应自然之道。

在现在看来,“无为而治”作为一种管理思想或策略,实际上就是要通过积极开发和利用人的资源,采取各种符合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管理措施,刚柔相济,把他人管理转化为自我管理,进而达到一种“没有管理的管理”状态。其目的是以最小的管理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

2当前体育课堂管理的反思

与其他(知识类)学科的教学相比,体育作为一门以身体活动为主的技艺性学科,其课堂教学的时空更为开放、人际交往更为频繁,身体接触更为密切,体育课程的这些特殊性使得体育课堂管理较一般知识类课程更为复杂和困难,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管理水平。然而,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课堂管理却不容乐观。

2.1理论研究薄弱,课堂管理观念陈旧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理论中,课堂教学通常被分解为“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环节,课堂管理通常只是以一种隐性的形式存在于上述各个环节之中,或与“组织教学”混为一谈,课堂管理缺乏相对独立性,得不到重视,体育课堂管理理论研究薄弱、滞后。在教学实践中,人们的课堂管理观念陈旧落后,人们对“管理”一词的理解主要还停留在对学生的控制与约束这一低水平的经验层次上,即“管理”就是“控制”或“规范”。这种陈旧的课堂管理观念通常隐含3个不合理的人性假设:1) “工具人”,将学生一种物化意义的人,视人为物,完全不顾学生的情感感受。2) “幼稚人”,这虽然关注了学生一部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却将学生视为“不成熟、不平等、不主动”的人,他们处于逆来顺受被控制的地位。3) “问题人”,这种假设是对学生的不信任、不合作,把学生推到了对立面,其实质是一种人性本恶的观点[1]。

美国课堂管理专家古德和布罗菲在《透视课堂》一书中指出;“非常滑稽的是,许多学校的课堂管理制度是以相对来说比较陈旧的方式进行操作的。但在学术课程领域,又要求学生成为充满活力的问题解决者。”“教育者对学生的管理是要求其服从,而对学生的教学又要求其敢于冒险,教学是为理解,而管理又是为服从,这简直是不战自败。”[2]这种自相矛盾的课堂景象在当前的新课程实施中非常突出。一方面新课程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弘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灵活开放的课堂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课堂管理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命令支配的模式上。“严”字当头,靠严格的纪律,严密的监控,严厉的惩罚来维持课堂秩序。显然,陈旧的体育课堂管理观念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的需要,成为新课改顺利实施的制约因素。

然而这种状况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相反,很多研究者误以为管理就是“控制”与“束服”,而这是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人本理念相悖的,所以很多人在新课改中有意回避或淡化“课堂管理”这一概念,从而导致对体育课堂管理的正面研究更加薄弱,这是当前新课改研究中令人担忧的一个问题。

2.2管理方法与手段匮乏落后陈旧的课堂管理理念,加之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的策略和技能显得匮乏落后,课堂管理水平低下。当前我国体育课堂管理仍停留在以控制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管理水平上,体育课堂管理主要采用权威管理模式,教师往往采用纪律、命令、监督、惩罚等简单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在课堂上被盯得严,箍得死。课堂缺乏生气,学生缺少活力。巩东超等调查中发现,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以课堂纪律、批评否定为主,分别占86.4%和96.9%,研究显示,学生最不希望的恰恰是这两种常见的管理方式[3]。而在体育课中教师过分的依赖课堂纪律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效果却并不理想。一方面教师采用强令禁止的办法,如惩罚,恐吓,打击等,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被动服从的完成学习过程,体育课堂变成了纪律严明的军事训练,这样的结果使课堂气氛沉闷,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强制管理可能使学生表现出逆反心理,导致老师对学生丧失信心,极端的典型的就是教师最后采取“放羊式”教学,完全放弃课堂管理,走向另一个极端。

当前,体育新课改的理念虽然被人们所普遍认同,但这些好的理念有时在实践中却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常常事与愿违。这其中与课堂管理手段和技能的贫乏、落后有密切关系。在课堂管理问题上,由于缺乏相关课堂管理知识和技能,很多教师常常是按经验办事,只能按自己过去所感知的和所理解的课堂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去管理课堂,使得新的课程理念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和手段来支撑,以至于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一点点新课改的光辉却常常因为失败的课堂管理而化为乌有。

3“无为而治”体育课堂管理的内涵及其特征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无疑为体育课堂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和策略。在道家自然主义教育看来,体育课堂管理应是一种“无为管理”,即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应顺应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自律、自强的精神,力避对学生过多的束缚和过度的控制。体育课堂管理实施“无为而治”体现出以下特征。

3.1自然性老子“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他提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事物本身就具有发展的潜在性和能性。我们要顺应万物的自然本性促成其发展。体育课堂不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生命概念。学生是有理想、有智慧、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体育课堂是生命活动和成长的地方,课堂管理要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以人为本,珍爱生命,促进发展。

3.2隐蔽性老子认为,“大道不言”,主张“行不言之教”。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应减少不不要的显性管理,教师要尽量避免直接灌输和冲突式的说教,尤其是无谓的说教,而要通过情境的熏陶感染,信任的巨大动力,榜样的感召示范和主体的感悟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要把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尽可能地渗透到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去,将教师的意志转化为学生的意志,减少课堂管理的痕迹,在“无为”中实现“有为”。在体育课堂管理的“无为而治”中,学生很少体会到“被管”、“被控制”的感觉,教师的主导作用存在于被激活了的学生主体之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表现出一种静制动的“为”。

3.3主体性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57章)老子规劝统治者放弃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还政于民,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这就是道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的旨趣所在。其意是要顺任自然之道,使主体自我内部的“道”得以释放,以无为之道求有为或无不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是课堂管理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尊重受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他们以充分的理解和信任。要改变事无巨细一人独揽的做法,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将课堂管理变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管理的过程。

3.4灵活性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看起来多么柔弱无力,但水滴穿石,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无常态,曲直自如,依势而动。所以他说:“柔胜刚,弱胜强”。课堂教学也无常态,课堂情境时时都在变迁,课堂成员时时在发展。影响课堂的因素总处于变化之中,课堂管理方式要适应课堂环境的变化,刚柔相济,内外结合。体育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来灵活实施各种管理策略。

3.5示范性老子认为一个人倘能循“道”而行就能对别人起感化作用。他提倡“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任何章程和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课堂上,教师要成为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典范,正人先正己。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己做好了,就能感化学生,比单纯纪律约束作用深远而持久。

3.6预防性老子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说解决问题应该从它尚未发生的时候开始,而处理事情应该从尚未混乱的时候开始。课堂管理的关键在于预防,即要防患于未然,治乱于无形。这就要求教师知己知彼,精心谋划,防微杜渐,化有事于无事之时,消有形于无形之中。这样的“无为”比那些在课堂上疲于奔波,纠缠于学生的问题行为,不断为治乱而发号施令的“有为”来说,更能实现课堂管理的目标。

4体育课堂管理实施“无为而治”的主要策略

体育课堂管理中实施“无为而治”并不是要放弃课堂管理,放任自流,搞“放羊式”教学,它具有多种灵活的管理策略。

4.1环境熏陶法有效的课堂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良好的课堂环境为基础的,因为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仅可以减少产生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而且可以消解许多潜在的问题行为。“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第四十无章)老子认为管理者若想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就必须创造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在体育课堂管理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整洁、秩序与活泼课堂空间,建立宽容、和谐、向上的人际关系,营造民主、求知、勤奋的学习气氛,保持一种建设性的课堂环境,通过环境的熏陶来达到良好管理效果。

4.2自然后果法自然后果法就是尽可能利用行为本身所产生的逻辑后果或自然后果,使学生从经验中体验行为与后果间的关系,进而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良好态度。自然后果法不同于体罚,教师是本着积极的态度,帮助学生认识不良行为与后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发学生的内在控制,产生负责任的行为。例如,上课不守规矩的学生很难被同学认同和接纳,在运动中不太容易找到合作伙伴,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为此,为了适应环境,他必须调整自己的行为,接受管理。

4.3积极期待法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被学生知觉后,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产生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体育课堂管理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追求真、善、美的本性。教师真诚的期待,亲切的鼓励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的内驱力也会发挥出来。而一味的指责、挖苦和漠视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给课堂管理带来困难。

4.4榜样示范法榜样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课堂管理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权威,但教师的权威不应只依靠权力性影响力,而应建立在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基础上,即靠自身的人格魅力、知识、技能、情感来引导学生。这种影响自然而深刻,能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教师也可以引用伟人、优秀运动员的先进事迹教育学习,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教师还可以在同学中间树立榜样,学生容易接受,效果更好。

4.5有意不应法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课中学生有更多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但同时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也更大。在体育课上某些学生的问题行为往往隐含着引起他人注意的愿望,如果教师直接干预可能正好迎合了他的目的。因此,教师有意忽视其行为,不予应答,学生可能自觉没趣而改变或终止其行为。另外对于一些小的纠纷,只要事态不严重,教师可以装着没有看见,让学生去自行解决,不要过多介入,教师应相信学生有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只是实施“无为而治”课堂管理的一些主要方法,“无为而治”的课堂管理并不排斥纪律约束和正面批评等方法。如果很多方法对制止学生的问题行为都不奏效,那就要正面严肃批评,指出其缺点,制止其行为。当然,这种正面批评应是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之上的。教师应确认,处理的对象是学生所表现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教师只是不喜欢他的行为,而不是不喜欢他这个人。

5小结

“无为而治”既是体育课堂管理的一种理念,也是体育课堂管理的一种策略,更是体育课堂管理的一种艺术。它要求体育教师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从对学生的完全人身控制的旧的课堂管理模式中摆脱出来,遵循学生身心成长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减少不必要的干预,隐蔽管理意图,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的教育手段,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地接受和参与管理。

参考文献:

[1] (美)古德(Good.T.L.),布罗菲(Brophy.J.E.)著,陶志琼译. 透视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79.

[2] 张东.课堂管理创新:内涵、方向、策略[J].教育探索,2005(10):31-33.

[3] 巩东超.高校公体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对学生课堂态度的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4):93-94.

猜你喜欢
无为而治道家体育课堂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无为而治”引领下的班级自主管理
论“清单式管理”:现代治理改革重要标志之一
谈体育课堂创设“和谐互动”的认识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
《庄子说》(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