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伟 李英玲 刘瑞平 郑 宏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综合评价法等对导致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进行纵横剖面分析,论述体育教育思想、体育教育目标、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提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干预性措施,为进一步改善大学生的体质现状,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质;高校学生;体育课程;干预手段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217-03
在2006年8月19日举行的“首届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上,杨贵仁出示了一组数据: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肥胖率在过去五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 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六成,高中生为七成六,大学生高达八成三。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和民族的盛衰。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不但要加强德、智方面的培养,而且还要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认识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体质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大学生体质状况如何,倍受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就高校大学生而言,每隔一个时间段,在形态、机能身体素质方面就有显著性的变化,那么,高校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处于什么状况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评价、分析对大学生体质造成的不均衡性进行多角度、深层次、整体性的专题研究,目的是有针对性地、尽快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尽可能地发挥教育的潜力和能动性。对如何更好地结合素质教育改革和发展我国学校体育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大学等大学生1298人,其中男生469人,女生814人。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统一规定的《检测细则》于2006年6月对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指标进行检测。
1.2研究方法
1.2.1量测法测量指标:形态(身高、体重、胸围);机能(血压、肺活量);身体素质(50 m跑、立定跳远、立位体前屈、800 m跑或1 000 m跑)。在测试过程中规范了测试内容、方法,统一测试要求和测试尺度,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1.2.2文献资料法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大学生体质现状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文献资料。
1.2.3调研分析法立足我国经济体制中,大学生体质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通过对高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有效的措施及方法。
1.2.4数理统计法根据测定所得的原始数据,用计算机SPSS.11软件处理系统。
2大学生体质现状的研究
2.1体育课内锻炼现状调查
高校体育课基本上是每周2学时,学生按照所选择体育俱乐部项目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从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看有70%的大学生能保证在40 min左右活动时间,其中40 min左右的人占30%,男生每次锻炼的平均时间高于女生。大学生每周两学时的体育健康课90 min,有效练习密度按40%计算,学生每周的直接身体练习不超过45 min,所以很难达到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调查表明,有7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身体不好的原因是缺乏体育锻炼,其中怕累的原因占到了所有不参加体育锻炼原因的首位,在调查者中达到了45%。学生中只有26%左右的人愿意参加力量及长跑训练。对于不愿意参加力量及长跑训练的原因,80%的学生回答怕累,嫌枯燥。对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多种原因进行选择时,学生中52%选择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48%选择怕累,30%选择没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8%选择没有时间、家长不支持,10%选择没有场地和器材。
2.2体育课外锻炼现状调查
每周1~2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每次30 min以上)的人数比例最高占总人数的36.5%;偶尔参加,时间不定的占35.4%;每周3次以上(每次30 min以上)的占23.4%。而不参加课外锻炼的占5.6%,说明学生只要有体育锻炼环境,正确引导还是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低年级好于高年级,每周3次以上的一、二年级占35%和33%;三、四年级占17%和15%,每周1~2次的一、二年级分明占43%和36%;三、四年级占34和30;偶尔参加,时间不定的,三、四年级高于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分别占38%和42%;一、二年级分别占23%和29%;不参加锻炼者明显是三、四年级多于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分别是5%和6%、一、二年级分别是2%和3%。说明了随着年级的增长,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比例加大,这与高年级不开设体育课有直接关系。
3大学生体质研究结果与分析
以1995-2007年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检测统计的结果为案例,剖析大学生的体质呈现的变化趋势。
3.1从经济发展上看
进入80年代国民收人均值从618元(1980年统计数据)增长到8,558.4元人民币(2006年统计数据),国民收入均值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营养丰富,饮食结构大大改善,从“温饱型”逐步向“小康型”转化,尤其是少年儿童时期营养充足,为身体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可以明显看出,形态指标中的身高、体重呈上升趋势。
3.2影响机能主要因素之一是大学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高校公共体育课由以竞技性的田径、体操、足球、篮球、排球项目向健美操、网球、武术、乒乓球、羽毛球方向转化,实行1、2年级必修课,3、4年级选修课,男女分班上课,授课时间90 min。体育教学逐渐趋于快乐体育,使体育课运动量、强度逐渐减小。
3.3从1995-2007年的8年间,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只开设两年体育课,到3、4年级以后只依靠自我锻炼,许多学生都会出现体力下降现象。表明,大学生体质多数呈这种现象:1)年级较弱;2) 年级最强;3) 年级下降;4) 年级最差。
3.4大学体育课向俱乐部形式过渡阶段因为目前大学生自我锻炼意识还没有提高上来,还没有完全离开教师的“拐棍”,造成自我锻炼效果不理想。
3.5体育课结构变化大球项目引入课堂造成耐力性项目减少,造成心肺功能下降。
3.6机能下降原因高校体育课由竞技性体育为主的项目逐渐向趣味性体育活动方向转变。由田径、大球项目向小球项目和游戏项目转变。目前场地设施不足,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空间的需求,与南方省市相比还有差距。
3.7高校体育课以传统授课形式为主线而南方发达省市以项目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和体育俱乐部并重形式出现,加大学生锻炼时间,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发挥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了锻炼效果。
3.8身体素质呈下降因素分析高校体育教学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多年来一直以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由于是必修课程,不论学生喜欢与否都得接受,且教学死板,管理严格,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与国外发达国家丰富的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和学生丰富多彩的体育俱乐部相比,势必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全国高校也是共性问题,应引起教育界足够的注视。
4结论
形态:总体呈现出增长趋势。
机能:血压呈上升趋势(在正常范围内)。
素质与运动能力: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5干预手段
1) 改革考核的内容与方法,完善体育教育评价机制。根据课程评价体系的要求,按《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强化激励,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变过去单一的技术考核决定学生成绩的作法,改为技术考核(40%)、身体素质达标(30%)、理论知识考核(20%)、平时课堂表现(10%) 的综合评定,这样不仅能激励体育能力较好的学生,同时对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起到促进作用。
2) 要多加强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使高校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尽快得到改善。
3) 体育课开设项目,没有切合实际贴近素质内容。只有系统的体育教学能够全面、明显地改善学生体质状况。那些不适应时代的东西,需急待解决。
4)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目前,高校的体育制度不健全、不合理。高年级不开设体育课,从制度上减少了学生在生长发育期间,接受体育教学的时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育和运动机能的改善。
5) 学生喜爱并从事的体育运动项目与目前体育教学的内容,有较大的差距,是造成学生对体育课不满足的客观因素之一。
建议,体育教学改革注重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方法改革向娱乐方向引导。
6) 学生的体育活动方式以个人和参加学校有组织进行为主,并处于较低的消费水平,尚没有形成全社会的体育行为。要加强投入,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性社会环境。
7) 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增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把早操、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外体育活动视为“潜在的体育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续,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 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因此,学校应重视课外体育,把学生早操、课外俱乐部活动都纳入到体育教学考核之中,加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工作的力度,创造校园课外体育活动的氛围,完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8) 高校大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应引起教育界足够的重视,希望各级领导多关心、了解当代学生体质现状,形成关心学生体质的大环境,使我校、全省,乃至全国高校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快扭转这种局面,使高校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肖学林,等.北京市学生身体机能状况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1998,18(3):8-11.
[2] 姜丽萍.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发展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06:171-172.
[3] 曲宗湖,等.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7.
[4] 秦椿林,等.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293.
[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76-80.
[6] 曲宗湖,等.跨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10(3):1-8.
[7] 吴燕丹,等.对影响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因素的调查[J].闽江学院学报,2004(5)
[8] 赵开尔,等.谈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路[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1).
[9] 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44.
[10] 陈连珍.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演进与发展方向[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4).
[11] 体讯.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明显改善[J].中国学校体育,1996(3):101.
[12] 赵建英.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公布[J].中国学校体育,2001(1):41.
[13] 黄力生.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1).
[14]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5]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J].中国学校体育,200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