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利亚 黄翠云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与新课程实施的矛盾逐渐凸显。面对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我校积极应对、努力探索教学管理规程的重建工作,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此提高课程管理力,深化课程改革。
一、创新教学管理体制
组建课程管理组织机构
我校本着由单一的科层行政组织转向科层行政组织与扁平化学术组织有机结合的原则,在原有行政管理组织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重组,组建了课程管理组织机构。
成立了课程研发与管理委员会,建立了三个课程管理系统,即教学管理系统、校本特色管理系统、服务保障系统。教学管理系统下设课程管理部、选课指导部、教学指导部、教学事务部、校本研修部、信息技术部共6个部;校本特色管理系统下设校本课程部、综合实践部、生活指导部、学生社团部、家教指导部共5个部;服务保障系统下设人力资源部、安全保卫部、后勤保障部共3个部。同时,成立了学生发展监控中心,充分体现了将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课程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立使我校管理职能开始由行政管理转向课程管理,初步实现了由行政管理向课程管理的转变。
创新定位管理部门职能
我校依据新课程需要对新组建的管理部门重新定位其职能,突出强化其指导职能和服务职能。
课程开发与管理委员会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对学校课程改革全面负责。其职能主要是领导和组织新课程实验工作,对学校新课程实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部署。
课程管理部以教学副校长为主管,成员有教务主任、教学主任、教研室主任、信息中心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其职能主要是根据课程开发管理委员会意见,开展与新课程相应的实验研究,制订《房山区实验中学新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建立既符合国家要求又有学校特点的课程体系;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编制学校课程开设计划;对新课程实施进行过程监控和评价等。
教学指导部以教学主任为主管,成员有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其职能主要是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指导,修订并落实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完善并实施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制订学分认定及模块考核方案等。
选课指导部以教务主任为主管,成员有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其职能主要是按学校课程设置方案编制《房山区实验中学学生选课指导手册(试行)》,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专业(特长)发展意愿,为学生形成个性化的修习计划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完成选课各环节的指导等。
教学事务部以教务主任为主管,成员有年级考务组长、教务处各岗位人员。主要是负责选课分班、编制课表,组织各级各类考试;管理学籍、考籍及学生卡;管理各种专业教室、场所等设施;统计教师工作量等。
校本研修部以教研室主任为主管,成员有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其职能是开展校本研究,充分挖掘学校和地方课程资源,逐步建立以校为本、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联合开发的课程机制、校本培训机制。
信息技术部以信息中心主任为主管,成员包括信息中心主要成员:信息技术教研组长及教师。职能是负责学校信息技术、校园网络、CMIS系统及相关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建立课程实施中所需信息交互平台,为新课程实施中课程设置、课程管理、学生选课、学分认定等信息交互提供技术服务;加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等。
教学管理系统下设各部是以课程管理为统帅,以教学管理为中心,各部门职责明确,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通过垂直作用于两个层级,一个是年级组、班主任和教师,另一个是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从而实现将教学管理聚焦于课堂教学、聚焦于学生发展、聚焦于教师专业发展。
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
制度的重建是新课程实施对学校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我校课程管理各部在主管的组织下,由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等组成专项组,制定或修订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房山区实验中学新课程设置方案》、《房山区实验中学学生选课指导手册》、《房山区实验中学学分认定及模块考核方案》、《房山区实验中学“十一五”期间教师校本培训实施方案》、《房山区实验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房山区实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细则》、《房山区实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及操作办法》等七项子方案;同时,修订了《房山区实验中学课堂质量评价方案》、《房山区实验中学教学常规实施细则》、《房山区实验中学校本教研实施细则》等共20余项制度,建立了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我校高中新课程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校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的重建工作,不仅完善了教学管理的各项方案和制度,而且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
三、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构建校本文化
1.课程管理机制
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学校课程管理已成为国家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基础教育课程的政策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安排、实施、开发、设计和评价。一方面,校本课程的生成要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依据,要为学校办出特色服务,另一方面,它又以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为依据,即为满足本校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未能得到满足的种种合理需要而设置。要对学校里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现状、社区的条件进行深入地调查,把这些调查结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把整个开发过程视为一种科学研究的过程,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2.教学评价机制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引导功能。为此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的内容。在评价方式上,我校建立了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和领导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体系,实现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同时使教师多方面获得信息,便于教师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继而调动教师改进提高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是教师自评。教师自评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我校教师自评的方式:每学期末一次教师依据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并将自我评价结果以10%的比例纳入评价总分中,以此帮助教师自觉地反思教育教学行为;每月末组织教师分别从任课教师、班主任、备课组长、年级组长等层面进行教育教学反思诊断,并以诊断会的形式,充分交流、查找问题、制定措施,达到全员全方面自我评价的目的;在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后,教师都要进行考试分析总结,反思自我教育教学方面的成绩与不足,进行自我评价。
二是学生评价。我校每学期组织学生以无记名的形式,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评价以10%的比例纳入评价总分中。
三是教师互评。实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以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进行互评,基本评价方式就是利用听课和评课活动实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我校在备课组每周一次的研究课时,每位听课人员(包括同学科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干部等)根据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填写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进行量化打分后上交备课组长。听课后一方面进行评课,提出课堂改进意见,另一方面备课组长负责统计评价结果,将结果作为课堂评价的依据之一;互评量表评价,每学期以年级为单位,年级组组织教师相互依据教学考核评价表进行评价。
四是领导评价。学校成立教师评价领导小组,以课堂教学质量为主要依据每学期对教师实施评价。
3.教学研究机制
我校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宗旨,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由教学副校长主抓,建立和健全校本教研的组织与制度。把校本教研作为常规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学校日常工作计划加以落实。把参加校本教研工作作为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校本教研形式主要有:
一是各备课组每周1节研究课。备课组成员轮流做课,广大教师积极听课、评课,各部门领导深入课堂参与备课组听课活动,课后领导和学科组教师充分评课,并及时反馈意见,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的日常性行为。
二是以备课组为单位固定时间的教研活动。每周五下午3:45~5:30,各备课组分别在指定的地点进行集体备课、说课和评课,形成由中心发言人说课来带领全组进行集体备课的教研模式。
三是教学指导部以统一安排新任教师亮相课和汇报课、骨干教师和教学副校长示范课、基本功大赛优秀课、标准课等形式,引导教师开展校本教研,使领导能够更准确地掌握新课程的实际情况,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实现全面过程监控。
四是通过专家讲座、教研员学科基地校等形式,增强与专家和教研员的沟通,借外力提高教研活动的理论水平,实现专业引领。
五是通过论坛,加强同伴交流和互助。每年12月份,我校有固定的论坛活动,包括教研组长论坛、备课组长论坛、班主任论坛、骨干教师论坛等,使校本教研的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提高了教研的质量,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六是通过组织教师填写《教师发展手册》,引领教师自我反思、自我设计。《教师发展手册》包括有教师个人学习研修内容、课题研究情况、撰写教育教学后记、进行案例分析、教学总结或反思、考试成绩分析、教研成果总结等,强化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对校本教研工作,我校加强组织、检查、监督,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做好校本教研活动检查统计和反馈工作,建立教师校本教研活动档案等,保证了校本教研制度的落实。
4.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我校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成立学生发展中心,全面负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学业质量监控;制定并落实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控方法,指导各个部门及时客观地填写相关内容并进行评价;全面监控学生发展状况,管理学生成长记录的电子平台,建立学生发展状况预警机制,为各部门提供警示信息;分阶段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家长和教师以及各部主管,指导师生更合理地安排或调整修习计划;按要求为学校其他部门提供所需的数据和相关信息,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学生家长提供必要的评价信息。
二是学分监控。由教学指导部和综合实践部共同制定《房山区实验中学学分管理及认定办法》并负责实施。按照提出申请——初步认定——小组复审——签署意见——公示学分——录入上传的程序,实施学分认定。学分认定基本构成要素有课程修习课时记录、修习过程反映和模块考试成绩。我校的学分认定表将这三个学分认定要素都统计出来按比例实现综合考核,依据综合考核成绩进行学分认定。学校通过学分认定统计表就能监控学生模块修习过程的状况和学分认定结果,以及对教师的教学情况的监控。
三是考试检测与分析制度,这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形式之一。本着以考风促教风、以考风促学风的目的,严格规范进行模块考试,对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测,保证教学质量和课程质量。考试后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分析,包括年级层面、班主任层面、备课长层面、任课教师层面,对课程开设情况和教学进行全面诊断。
四是建立干部联系教研组制度,通过组织各种类型的做课,使领导深入课堂、经常性地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加强对教学的指导和监控。
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新课程的全面推进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为支撑和保障,改革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以课程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使学生成为课改最终的受益者,才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实验中学)
编辑 朱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