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雪 刘景存
加强对中小学生的耐挫折教育,引导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当前社会上的很多“挫折教育”却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把单纯的吃苦当作挫折教育,误以为超限训练就是挫折教育等。殊不知,这样的“挫折教育”过于强调吃苦和失败的体验,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容易带来负面影响,让学生反感甚至产生恐惧。那么,究竟该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挫折教育呢?
利用课堂,渗透挫折教育
要增强学生的挫折耐受力,最根本的方法是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因为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里,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发挥课堂这个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把挫折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加深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提高抗挫能力。具体做法:一是结合各科教材的实际,有机渗透抗挫的知识和思想意识,引导学生体验挫折情景,作出积极反应。二是结合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困难、挫折,让学生懂得在人生历程中,任何人都难免遇到挫折和失败,应做好心理准备,学会“吃一堑,长一智”,在失败后再接再厉。三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使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培养他们勇敢坚毅的性格和开拓进取的品质。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设置一定“坡度”,让学生在“爬坡”过程中战胜困难,增强心理承受力。
树立榜样,增强抗挫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学生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有显著的影响。给他们树立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榜样,不仅有利于增强他们勇敢面对挫折的信心,还可以向他们揭示这样的道理:对成功者不应仅仅羡慕敬佩,更应向他们学习。世上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及家长应向孩子讲述一些战胜挫折的中外名人、英雄模范人物以及身边榜样的事迹,鼓励孩子向他们学习,不畏挫折。
创设情境,强化挫折教育
今天的学生,尤其是城市的学生,很少经历艰苦生活的磨练,因此,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挫折和失败,从而培养学生坚强勇敢、不畏艰难、坚持到底的良好品质。
教师指导,减轻心理压力
当挫折超过容忍力较多时,就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摧残性的影响,这时就注意要通过有效的引导,将其压力分散以减轻冲击。学生受挫后,教师应及时指导他们,通过正常的途径与渠道,把不良情绪释放出来,恢复心理平衡。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或去找知心的朋友谈谈,或去听听音乐,或去踢一场足球等。如果学生的压力仍然无法排解,学校要通过心理咨询,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及时疏导和缓解学生遇到的挫折,为他们提供指导,消除他们心理上的压力,发展他们积极的情感。
家校配合,共同督促培养
孩子对挫折的态度,往往会受到父母面对挫折时态度的影响,因此,父母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要改变孩子的依赖性,让他在各种活动中亲身感受困难,并努力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在家庭遇到困难时,也可以让孩子参与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想办法出主意,总会战胜困难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沭县周庄中学)
编辑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