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二战”结束以来,发展理论研究在国外一直是一门“显学”,流派纷呈,观点各异,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观。国外发展观的演进过程贯穿几条逻辑主线,即: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再到人类发展;从物到人,把人的发展最终确定为发展的根本目标;从欧美中心主义到发展道路的多样化;从关注发展速度到关注发展代价,再到关注发展的负面效应。国外发展观演进到当前,表现出了几个重要趋势,即强调发展的全球性、知识性、主体性、参与性、草根性和超越性。
关键词:发展观;流派;演进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7)02010005
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是指导人们观察、思考、解决重大发展问题并自觉进行发展实践的基本原则,直接影响到各国发展战略的正确制定和实施。自现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发展理论研究在国外一直是一门“显学”,流派纷呈,观点各异,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观。其中,也贯穿着一定的演进逻辑,即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观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一、国外发展观的主要流派
在欧美各国,作为一个专门领域的发展理论研究出现在二战之后。从发展观的角度看,占主流位置的发展理论主要有这样几个流派:
(一)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观。发展经济学是最早提出发展问题的理论流派。这一派认为,落后国家要实现追赶目标,只有促进经济增长,所谓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其基本观点是,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首要标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尺度,甚至是惟一尺度;发展规划是实现工业化和实行追赶战略的重要手段。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战后50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增长奇迹,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最重要的指标。但是,由于它的片面性,这种发展观受到了长期的批判,影响力逐渐减弱[1]。
(二)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现代化理论,试图以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现代化为样板,从社会进化论角度描绘出一个内容更加宽泛的发展图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西方文明特别是美国那一套文明向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传播过程。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就是美国化[2]。七十年代以后,美国学者布莱克提出了“比较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试图对现代化理论的“欧美中心主义”倾向进行修正。比较现代化研究在理论上不赞成把现代化完全等同于西方化;在方法上反对传统与现代的两分法。该理论认为,非现代的和非西方的社会要走向现代化,并不是用一个“西方化”的概念就可以概括的复杂过程。各种所谓非现代、非西方社会之间的差别,要远远大于其中一个非西方社会与一个西方现代社会之间的差别[3](P92)。
(三)依附论的发展观。依附论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基本上是拉丁美洲和非洲裔的左翼理论家。他们认为,不发达国家落后的原因,不应仅从其内部去寻找,而应从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边缘”的不发达国家对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中去寻找[4]。在方法上,依附论不同意现代化理论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西方中心主义”立场,认为西方化的过程就是把不平等的经济贸易关系强加于不发达国家的过程,就是把不发达国家纳入不平等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过程。在依附论看来,第三世界贫困的根源在于对发达国家的依附,要想发展,首先就要摆脱这种依附地位。
(四)世界体系论的发展观。美国学者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由中心国家、边缘国家和半边缘国家组成,中心国家是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边缘国家是受中心国家控制的国家,而半边缘国家是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边缘国家,又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中心国家的国家。世界体系的本质就是不平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重心可能发生变化,但任何国家都不会使体系发生根本改变。因此,非西方国家已不可能在同样的初始条件下重演西方国家现代化的道路,而是必须摆脱西方控制,实现自主发展[5]。
(五)增长极限论的发展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梅多斯等人提出了增长极限论。其中心论点是,传统发展观只注重经济增长和人的物质需要,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受到的破坏。而实际上,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质,如果按这个趋势继续下去,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在今后100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6]。增长极限论认为,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人类应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增长极限论把环境因素纳入到了发展内涵,这是它的重要贡献。
(六)综合发展观。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83年出版的《新发展观》一书,对综合发展观进行了详尽地阐述。他认为:“这种发展观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7]所谓“整体的”,是要突出文化价值在新发展中的地位,说明新发展应当是基于文化价值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利益与文化价值的统一。所谓“综合的”,是指各个部门、地区和阶级,要在发展中求得协调一致,发展应该使各个部门、地区与社会阶级之间增强内聚力。所谓“内生的”,则是指从内部自力更生,充分依靠和利用本国的力量和资源;同时,内生发展也表现为人的各种因素和权利的意义,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发展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七)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是肯定发展的必要性。只有发展才能使人们摆脱贫困,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承认各国的发展权十分重要。二是强调了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也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三是提出了代际公平的概念。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后代人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包括环境资本。四是在代际公平的基础上提出了代内公平的概念。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大。因此,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环境修复责任[8]。
(八)人类发展观。人类发展观是联合国发展计划署1990年提出的[9]。这种发展观着重于人类自身的发展,认为增长只是手段,而人类发展才是目的,一切以人为中心。人类发展主要体现于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这些能力包括:延长寿命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拥有充分收入来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等等。联合国《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了五种有增长而无人类发展的情况,即1无工作的增长,经济增长较快并不一定增加就业机会。2无声的增长。民众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3无情的增长。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增长较快,但收入分配不平等反而更加严重了。4无根的增长。忽视文化的重要性,其结果往往是严重的民族和种族冲突。5无未来的增长。不顾自然资源耗竭和人类居住环境恶化而换来的增长是不可取的。
二、国外发展观的主要趋势
纵观国外发展观的发展历程,几十年来,西方学者艰辛探索,不断转换视角,更新观念,使得发展观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也愈来愈朝着正确的方向演进。其间表现出以下规律。
(一)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再到人类发展
按照传统发展观,发展即是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被等同于经济增长。但这种发展观并没有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真正的经济增长,相反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发展论者对此进行了反思,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并不是一回事,“增长”不等于“发展”。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仅仅谈经济发展还不够,发展还应该包括社会发展,如果忽视社会改革和进步,就谈不上真正的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提出的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人类发展观,则进一步扩大了发展的内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识到了人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人也是发展的主体,是发展的最终动力。
(二)从物到人,把人的发展最终确定为发展的根本目标
早期发展观的出发点是物、产品。人们只看到人必须消耗一定的产品方可维持生存,从而把GDP以及人均GDP作为评判发展的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指标,而很少考虑到人本身的发展和人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随着实践把传统发展观的缺陷暴露出来,新的发展观转而从社会经济与人的协调发展,从为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对发展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在这种新的发展观当中,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发展的核心。新的发展观还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重要性,侧重于人的能力、个性的发展。有的学者把发展定义为“生存”、“自尊”和“自由”三个基本要素,有的则认为发展除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这个低层次需求外,还有更高的自我实现、自我提高的需求。总之,发展应该“以人为中心”。
(三)从欧美中心主义到发展道路的多样化
早期发展观认为,不同民族和国家由于大致相同的起源,尽管所处的条件和环境不一样,却都要走过大致相同的发展道FG5Q7OL+rOMbfbCb5mNQ5A==路,达到相同的结果。根据这种假设,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是不发达国家应该仿效的榜样。所谓的发展,就是西方化,甚至是美国化。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这种欧美中心主义受到了激烈评判,国外发展学者开始注意从不发达国家的国情出发来探索发展问题,开辟了探索不发达国家发展的新途径,改变了一系列传统的陈旧观念。例如比较现代化理论突出了传统与现代二分法的片面性,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则要求发展中国家摆脱西方国家的控制,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四)从发展速度到发展代价,逐步关注发展的负面效应
在传统发展观看来,发展是一个没有问题与危机的过程。但到了七十年代初,“增长极限论”首次全面揭示了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全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人们认识到,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与其所提供的机会和希望一样大。因此,发展不再被认为是直接等同于社会进步的命题,而是包括进步、代价和问题的统一体。可持续发展观把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发展放到一起来考虑,并把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提到了很高的高度。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对发展过程中的人本身的代价进行了思考。例如马尔库塞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使人失去了人性,人成为物、工具,成了“单向度的人”。从发展观的角度来说,这既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历史的批评,也是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目标的提醒。
三、国外发展观的最新特点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现状,国外发展观近来表现出了新的趋势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发展的全球性。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在发展观上实现新的变革。在全球发展观看来,一国的发展再也离不开世界的发展,世界的发展对一国的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既有制约性,也有促进作用。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10]。但是,对于如何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各方面的观点并不一致,特别是对如何协调全球化过程中各方面的经济、政治利益,争议更大。但不管如何,强调发展的全球性,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思考发展问题、调整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广泛共识。
(二)强调发展的知识性。在许多学者看来,世界历史从二十世纪末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知识、信息占据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个人发展的核心地位。发展中国家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如何融入知识经济的潮流、分享知识经济的好处,迫切需要人们调整发展的观念和战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问题,从当前来看,集中体现为人们对数字鸿沟的热烈讨论。所谓数字鸿沟,简单说来,就是指人们在使用数字技术方面的差距。数字鸿沟日益扩大的趋势,给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是在信息时代,发展中国家在数字技术方面的落后,严重制约了这些国家的发展;在数字技术上落伍,很可能被永远甩在世界历史的边缘地带。二是数字产品的高附加值,增加了贸易的不公平性。三是数字信息也是一种“霸权”,发达国家利用这种数字霸权,可以推销其消费文化和价值观念,可以控制全球生产和世界市场,形成一种新的“数字殖民主义”[11]。
(三)强调发展的主体性。主体性在西方发展观看来,主要表现为人的选择的自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近来提出了一种“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发展观”。他认为,发展是一个与“个人自由和社会承诺”紧密联系的过程,也是一种扩大人们所真正享有的经济自由和各种权利的过程。经济不自由与基础设施缺乏、贫困、社会组织问题等密切相关。因此,经济自由是发展的核心。经济自由主要包括几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直接作用的基本自由,即政治自由、公民权利、经济设施、社会机会、社会透明度和安全性。这几种基本自由被经济主体运用的结果,是实现经济发展和人类自由的前提,也是发展的重要内涵[12]。
(四)强调发展的参与性。在西方传统中,民主和参与概念一直是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人类发展观把“无声的增长”列为有增长无发展的表现之一,阿玛蒂亚•森把公民权利作为经济自由的内容之一,就充分突出了民主和参与在发展中的重要性。此外,国外学者对公民社会理论的普遍重视,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趋势[13]。近年来,一批发展学者把目光转向了发展中国家的公民社会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在他们看来,在发展中国家,公民社会如果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既不利于民主政治和“善治”的形成,也不利于社会关系的和谐,对经济发展、市场体系的构建也是不利的。
(五)强调发展的草根性。长期以来,国外发展观都是在宏观层面谈问题。随着发展观向以人为中心、向国情特色转变,人们把目光对准了微观层面的发展问题,强调了基层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例如对人类学的重视,对社区发展、社会资本的探讨,就属于这一潮流。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如何构建安定的、和谐的、互助的邻里关系,实现人的发展、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紧迫问题。而社会资本理论,则把人际关系中的合作、信任和规则,也看作是一种能带来增值的资本[14]。有学者认为,民主和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相互合作的关系、公民参与的规则和相互信任的精神;社会资本概念是理解个体如何实现合作而达到更高程度的经济绩效的关键所在[15]。
(六)强调发展的超越性。所谓发展的超越性,指完全跳出现有的发展模式,对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批判反思,彻底否定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发展观,建构出一种“后”发展观。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后现代的发展观和近几年兴起的后人类主义发展观。后现代主义从根本上颠覆了对发展、进步、现代化的传统理解,认为当代理性主义的极端化发展,已导致西方文化的危机和疯狂的科学拜物教,以及对发展和进步的盲目追逐;西方的历史是偶然的,没有普遍性,应当容忍其他民族的多元文化价值选择[3](P93)。后人类主义更加激进。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生物基因工程的发展,人类完全有可能消除死亡,改善遗传基因,改变知识和信息的接受方式,从而在经济、社会、政治、价值观、道德观等所有方面实现彻底的变革。因此,“人类只是发展过程中的暂时阶段,是为后人类在做积极准备”[16]。
四、结语
从西方主流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和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它与我们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上的,我们所说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而西方主流发展理论的出发点则是资产阶级的立场和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其目的也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其次,西方主流发展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们注重了发展的内涵和发展的道路问题,但对发展背后的更深层次的社会阶级矛盾问题,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问题,关注不足或者刻意回避。再次,西方主流发展理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们提倡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往往是抽象的人的发展,对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关注不足,特别是对下层社会和欠发达国家人民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最后,西方发展理论在关注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环境等问题的同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责任认识不清,使得这些问题的解决面临巨大的阻力。
对于西方主流发展理论,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和照搬,也不能一概加以抹煞和全盘否定;既要加以认真研究,吸收、借鉴其理论精华和有益成果,也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以便用更加宽广的世界眼光进一步丰富我们的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理论与应用问题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1729.
[2]A.Hoogvelt,The Sociology of Developing Societies[M].Macmillan Publishers LTD,1978.pp. 12.
[3]周穗明.西方发展观的反思与新发展主义的兴起[J].岭南学刊,2002,(6)
[4][巴西]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01217
[5][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99411
[6][美]德内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