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生态模式研究及其意义

2007-12-29 00:00:00王光荣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2期


   摘 要:从芝加哥学派建立同心圆模型开始,学者们不断尝试建立多种城市生态模型,并诉诸经验研究以求证实。他们的努力最终证明,在具体层次上建立城市生态一般模型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充分研究具体城市生态模式的基础上,经过抽象综合,才能建立城市生态的一般模型。因此研究中国的城市形成和发展变化过程是建立城市生态一般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城市生态模式;城市生态模型;城市社会学;中国城市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7)02008804
  
  古典城市生态学理论形成过程中,伯吉斯提出的同心圆模型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把生态变量对城市布局及其变化的影响清晰地展现出来,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围绕这一模型,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和批评。为了回应批评,有人提出新的模型来修正同心圆模型,导致了一系列城市生态模型的诞生。然而,对同心圆模型缺乏普遍性的批评却出于对同心圆模型的误解,因此对它的修正是无效的。但是这些后起的模型却开辟了从具体城市的经验研究出发,总结城市生态模式的思路,对以后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城市生态模型走向抽象和综合以后,具体城市生态模式的研究获得了新的意义。
  
  一、同心圆模型
  
  伯吉斯在运用人类生态学的原理研究芝加哥生态地图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空间组织的同心圆地域假说,简称同心圆模型。城市在竞争和共生的作用下,呈现出从中心向外的圈层结构。中心区,即同心圆的第一环,到其他所有地点的距离都是最近的,因而具有竞争优势,所以土地的需求量大,进而导致了土地价格的提高,只有获利较高、用地紧凑的职能机构才有经济实力建造中心区,最终形成中心商业区。紧挨着中心区是过渡区,它是中心区产业的扩展空间,因而无人投资改造,任其破烂,等待被占领。由于租金低,收入低的下层社会居住在这一圈。再向外是第三环,曾经是富人居住区,富人搬迁后,工人住进他们留下的简陋破旧的老房子,形成了工人住区。第四环是高级住宅区。这里原是郊区,技术先进、设施完善的独门独院、高级公寓等新型住宅建在这里,居住着中间阶级、白领工人、职员和小商人。第五环是往返区,是同心圆的最外一圈。上层社会和中上层社会的郊外住宅座落在这里,还有一些小型卫星城。
  同心圆模型是第一幅城市生态地图,它不仅清晰具体地展示了城市生态静态画面,而且说明了城市变化的动态过程。按照古典城市生态学理论,城市是“一个既内在联系又相互竞争的系统,它在其成员之间谋求某种平衡或均衡状态”[1](P69),“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社会就失去原有的平衡,出现不平衡,而不平衡一旦发生,社区内的各种状况就要进行调整,以求达到新的平衡。”[1](P69)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城市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布局和调整变动。五个圈层的分布是城市的静态情形,而圈层之间的扩展和接替是城市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同心圆模型提出后,质疑和批评旋踵而至。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质疑同心圆模型的严格性。艾利汉指出,伯吉斯模型中的同心圆区域没有真实的界限,各环界实际上是伯吉斯任意划分的。戴维通过研究纽黑文发现各环内职能机构的多样性和土地利用模式中相当大的无规则性[1](P82)。在生态变量的选择上,伯吉斯主要考虑经济因素,即土地价格、交通成本、居民收入等因素。批评者认为这些生态变量是不够的,没有考虑到文化等其他影响因素。二是否定同心圆模型的普遍性。批评者指出,同心圆模型与经济研究所看到的土地利用情形相背离;同心圆对芝加哥以外的城市具有多大普遍性有待于考察。他们广泛地研究当时城市的生态模式,发现很多城市都不符合同心圆模型。其他时代的城市更难与同心圆模型相吻合。对芝加哥学派下述批评也是对同心圆模型的批评:“芝加哥的社会学家同他们的欧洲同行一样,只是对特殊类型的城市,即进入高速发展的、先进的工业化的西方资本主义城市进行了研究,这样一个狭窄的活动范围使他们的工作受到限制。”[2](P21)
  
  二、扇形模型和多核心模型
  
  为了回应对同心圆模型的批评,霍伊特1939年提出了扇形模型,哈里斯和厄尔曼1945年提出了多核心模型。这两个模型的建立者试图接受批评者的某些观点,并在大量的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同心圆模型做出修正。
  1939年,霍伊特沿着时间序列,分别研究了1900年、1915年和1936年的142个美国城市。他发现,城市居民的居住从中心向外围沿着交通线扩张,因为工厂多数会选择沿铁路线和水源附近,呈现出从城市中心向外发射出去的一个扇形,而工人一般紧邻工厂居住。富人往往住在地价较高或地势较高、远离扇形工业区的地方。富人的住房旧了,就在城市外围建房,而穷人则迁入他们留下的旧房中去。城市“流动和搬迁的过程类似章鱼的形状,从市中心向外散射出许多触须”[1](P84)。因此城市生态模式是由大小不等的多个扇形组合而成,扩展的过程并不改变扇形形状。富人迁往在城郊建设的新房,使城市范围扩大;穷人接替富人放弃的旧房,越来越聚集在市中心。因此变化的总趋势是穷人逐渐向市中心移动和集中,富人逐渐向城市边缘或外围扩散。
  哈里斯和厄尔曼研究了二战后的欧洲和美国城市扩张状况,提出了著名的多核心模型。城市设施的设置有四个基本标准:1、设施布在它需要的条件地区,如工厂建在水源附近;2、相容设施邻近分布,如工人住在工厂周围;3、相斥的设施分开,如工厂不可与广场毗邻;4、付不起高成本的设施布置在不适当的地方,如仓库设在城郊。该模型认为,虽然大多城市都有中心商务区,但是城市的发展并不参照商务区来安排,而是根据不同元素之间的相容和相斥的原则聚集或分散。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城市会产生多个核心,每个核心有不同的功能。中心商业区、轻工业区、重工业区、外国商业区等都是相对独立的核心。在城市发展中,相互协调的机构在特定的地点彼此强化,不相协调的职能机构在空间上彼此分离。因此随着城市扩展多核心布局得到巩固,每个核心的功能更加确定和完善。
  由于这两种模型是从许多城市的研究中总结出来的,有一定的经验资料的支持,所以体现出较高的普遍性。后来的学者的研究也为这两种模型分别补充了相当数量的实例,扩大了它们的经验基础。美国的大多数城市土地利用呈现出扇形,而非洲和亚洲的城市最适合多核心模型。然而,正因为如此,它们都只能是适合一定范围的特殊模型,却不能成为适合一切城市的一般模型。这说明他们挽救批评者指责的同心圆普遍性不足的缺陷,建立普遍的城市生态模型的努力是不成功的。
  
  三、城市生态模型研究及其批评的启示
  
  对同心圆模型的批评似乎不无道理,但是无论是从严格性方面还是从普遍性方面的批评,都起源于对它的误解。批评者指责同心圆的严格性,尤其是关于边界的确定和每圈内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其前设是把同心圆模型理解为具体的城市描述模型。当他们认识到同心圆来自对芝加哥市的研究时,更对这种理解深信不疑。其实同心圆模型的重点并不在于城市的分布是什么样的图形,更不可能精确到边界的位置和环内的面积,而是对城市的发展变迁过程的一种图式说明。伯吉斯在建立模型时就申述过,他是从过程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的典型过程,大约可以用一系列同心圆的图示来很好地说明。”[2](P51)由此可见,同心圆状态只是一个发展过程中的大致情形,由于城市处于不停的变动中,严格的边界是不可能确定的。
  
  批评同心圆缺乏普遍性的研究者把同心圆模型看作城市生态模式的一般模型,因此要求它适合所有城市,并用研究实例来证伪或证实。“施努尔和温斯伯研究了美国184个城市的不同地位的群体居住位置后发现,只有一半的案例表现出下层居民居住在市中心周围。”[3](P210)然而,伯吉斯并没有创立一般模型的意图,他只是想建立一个理念型。“伯吉斯在提出他那一套空间图解时旨在建立一种韦伯所谓的‘理念型’,理念型就是描述以纯粹的、赤裸裸的方式表现出的事件或现象。他不希望在所有城市中发现完美的同心圆模型,但他期盼看到它的各种变形。”[4]正因为它是理念型,所以伯吉斯坦然地说,“不消说,不论芝加哥或是任何其他大城市,实际上都不会完全符合这一理想模式。”[2](P52)然而很少有人顾及伯吉斯的申述,几十年后人类生态学家霍利仍在澄清:“伯吉斯只打算建立一个理想的典型描述。”[3](P210)从这种意义上说,批评者利用经验研究证实或证伪同心圆模型的工作成了无矢之的。
  批评是无效的,但是批评者的研究和观点却可以引申出两个有价值的结论。首先,即使把同心圆模型当作具体的城市描述模型,也有与之相应的城市。因为这些研究对同心圆模型作为具体城市生态模式的部分证实,说明了确实有城市按照这种模式布局和变化。“施瑞恩、汉肯斯和韦斯科的发现表明,伯吉斯的同心圆假说是美国城市的模式,尽管许多城市与它不吻合。他们对318个城市的居住模式研究发现,它们在45.9%的时间里与伯吉斯的假说一致:而且他们相信,在1950年至1980年间出现了向伯吉斯假说变化的一般趋势。他们提出,特大城市可能也在按照某种方式向伯吉斯的假说复归。”[5](P51)在1976年弗兰格和施努尔等人研究了城市中不同地位的居民的居住分布情况,发现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城市最大限度地接近伯吉斯的模型。“艾里汉批评早期生态学家没有充分地区分建构理念型和实在的城市地区描述。”[5](P51)这些研究足以证明,虽然把同心圆当成一般模型或具体模型都远离了伯吉斯的初衷,但是同心圆模型作为反映城市生态模式的具体模型之一是成立的。
  其次,从具体的层次上建立城市生态一般模型是不可能的。扇形模型和多核心模型虽然是对当时众多学者理解为具体城市描述模型的同心圆模型的修正,但是它们都没有避开刻画城市生态地图的思路。当具体研究揭示了城市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时代性时,在具体的层次上建立一般生态模型的企图不言而喻地失败了。霍伊特的扇形模型可谓迈出了打破具体层次建立一般模型的第一步,“城市发展肯定是以一种复杂的方式发生的,它既与同心圆区域有关,也与扇形有关,绝不仅仅是同心圆区域模型。”[1](P83)紧接着多核心模型说明城市发展也不仅仅是按照同心圆和扇形两种模型。多核心模型意味着“在任何城市,位置的决定是临时权宜的而且取决于已经存在的城市用地分布。这说明一个地区将来的使用决定于周围空间的将来利用情况。”[3](P209)显然,城市的生态模式及其变化还必须考虑历史的维度,历史时代的多样性(如商业时代、殖民地时代或工业资本的起源)给当代全世界的城市中心的形状和内部生态模式打上了烙印。经济增长、社会变迁、交通通讯技术进步和政府的控制和规划也是塑造城市生态模式的重要因素。当代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颇有洞察力地写道:“生态学方法往往低估了有意识的设计和规划在城市组织中的作用,把城市看作一个‘自然的’过程。由帕克、伯吉斯和他们的同事所提出来的空间组织模型是从美国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充其量只适合美国的某些城市类型,更不用说欧洲、日本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了。”[6]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两个启示。第一,建立城市一般模型必须超越具体的城市描述模型的层次,在抽象综合的层次上进行。具体的城市生态模型只能概括为数有限的城市的生态模式,却无法应付城市的复杂性和时空上的多样性。因此,一般模型要摆脱城市生态模式的几何形状的描画和简单化的倾向,致力于确立城市生态模式的变量范围、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变量的作用条件和作用范围。要建构这样的一般模型,离不开大量的具体城市生态模式的研究资料。第二,城市具体描述模型是提升一般模型的必要阶段,需要开展更加广泛的研究。社会学家默顿指出,社会学家不能超越阶段去建立一般模式,首先应该以经验研究为基础建立中层理论。等到积累成熟后再进行综合建立一般理论。社会学理论要有重大发展就必须有具体理论和综合具体理论两个相互联系的进展。因此,积累深厚的具体城市研究资料是研究城市生态学的必由之路。虽然从批评同心圆模型开始,这方面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但是毕竟有限。地域上覆盖面不够广,历时态的跨度不够大。吉登斯一语道破,不仅要研究美国的各类城市,而且还需要研究欧洲、日本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不仅要研究工业时代的城市,而且要研究前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的城市;不仅要研究城市在一定时期的静态生态模式,还要研究它的变化和转换过程。
  从已有的城市具体生态模式的研究来看,中国城市的研究无疑是薄弱环节。而中国具有特殊性,是建构城市生态一般模型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应当从城市生态模式的角度研究中国城市。一方面,研究中国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生态模式。中国城市存在着丰富的多样性,有些是从封建城市走向现代城市,有些是经历了半殖民地艰难曲折地发展为大城市等等。这些研究必然会得出更多的具体城市生态模型,大大地丰富城市生态模式研究的资料库。另一方面,研究中国当代城市的发展和变化。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过程中,新城市日益增多,原有城市迅猛扩大,城市内部的布局发生着急剧变迁。这个过程中,城市生态模式的各因素体现得更加充分和明显,生态模式的变化也体现得更加集中。这一研究的展开,不仅认识城市变动过程,掌握变化的规律,为正确地预测、指导和规划城市的发展,避免资源浪费和建设失误提供指导,而且可以形成中国特色的城市生态学中层理论,并最终为建构城市生态的一般模型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康少邦,等.城市社会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2][美]帕克.城市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William G.Flanagan,Urban Sociology——Image And Str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