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下的消费伦理转向

2007-12-29 00:00:00王云霞王国弘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2期


  摘 要: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下的消费主义属于欲求消费、符号消费、过度消费和一次性消费。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环保理念,内涵消费伦理的转向,即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简约消费和精神消费的转向。倡导并力行上述理念对缓解生态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循环经济;异化消费;适度消费;精神消费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7)02009604
  
  一、消费主义及其危害
  
  经济作为一个系统,主要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目前,人们对传统经济生产方式对人类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威胁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但对因人的消费给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威胁却始终缺乏清醒的认识。应当说,这与工业文明推行的消费模式以及消费主义在当代社会的流行和泛滥不无关联。
  现代工业文明的消费主义模式存在很多弊端。这些弊端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也导致了生态危机的不断恶化,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消费主义几乎不考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促使人把大自然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库,向它索取更多的东西,再把废弃物返回到大自然,将之视为垃圾场。这种无限的、片面的消费累积的结果破坏了自然的生产力,破坏了自然的自净能力、再生能力、自我修复能力,使不同的自然系统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最终导致生态系统这个自保持系统和自进化系统的运转和进化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影响,给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很大威胁。
  具体说来,目前流行的消费主义的表现及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欲求性消费。现代经济学将人们的物质消费分为满足需要的消费和满足欲求的消费。满足“需要”的消费指基于人的生命和生活之基本需求而产生的消费,是人们对生活必要条件的正常要求,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内容。满足“欲求”的消费则不考虑现实生活和必要条件,缺乏经济合理性和社会正当性,其本质是无尽的贪婪[1],如追求地位上的优越感、满足感、忌妒、攀比和炫耀等等而形成的需求,这正是工业社会的突出表现和主要特征。诚如丹尼尔•贝尔所说:“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它所满足的不是需求,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活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它因而是无限的要求。”[2]近代工业文明在打破中世纪对人欲望束缚的同时,也张扬了一种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享乐主义贬低精神生活,过分看重感官刺激和物质享受,将其视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这必然大大降低人的精神追求,导致人的物欲膨胀和精神堕落。在其指导下的消费也彰显为一种欲求消费,人们竞相购买大量商品,无限制地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和心理满足感,完全脱离了人的正常需求本身,成为一种不必要的消费。
  其二,追求符号消费。工业文明推行的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了使消费者购买自己的产品,生产经营者凭借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广告效应”,即通过明星、名人做广告所产生的效应去创造消费时尚,唤起大众的购买欲望。舒尔曼指出:“一旦经济主义主宰了技术,利润取得了核心地位,商品的生产就不再受到消费者的当前需要的支配。相反,需要是为了商业性原因而通过广告创造出来的。技术的产品甚至不经人们的追求而强加于人们。”[3]运用广告手段创造需求是工业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的一个伴生物。创造一种新的消费时尚,也就是创造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消费价值尺度,并将其扩展为整个社会生活的价值尺度,由此将人们带入一个消费价值的误区:时尚即美,进行符合时尚的消费就是高贵的象征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就会被人羡慕;反之就不美,就会被人鄙视。现代社会正是通过不断变换消费时尚来诱导消费者把仍有使用价值但已不符合时尚口味的消费品扔掉,“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4]这种畸形的消费观造成的结果是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其三,过度消费。消费本应是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性的和人性化的体现过程,在消费过程中人们能得到一种享受性的满足。但是人们目前正把消费变成人生的主要目标,大量购物并大量废弃的消费模式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主要时代特征,这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消费时尚。1997年7月1日《今日美国报》报道,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一份报告说,美国人浪费的粮食达27%,每人每年扔掉的食物多达365磅,全国每年浪费的食品高达960亿磅,只要其中的5%就够400万人吃一年。此外,发达国家还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宣传他们的“消费文化”,鼓励发展中国家实行“高消费”,以此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在此模式诱导下,许多不发达国家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具体国情,盲目推行高消费,把消费视为生产发展的唯一动力。尽量多消费被看成是一件好事,多消费被看成是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促进经济增长、解决人们就业问题的唯一出路。各国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唯一办法是促进经济增长,而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是“刺激消费”。对物品的无限欲求和消费变成了现代人的基本人生目标。这种“过度消费”脱离了人的基本的、正常的生活需要,是一种异化了的消费。正如J.Seabrook所指出:“我们已经变成了消费我们曾经生产的产品的机器,我们已经成了压迫我们自己的东西。”[5]
  其四,一次性消费。现代工业文明的消费方式在很多方面体现为“一次性”消费。这种消费的实质在于它迫使那些仍具有使用价值的消费对象退出消费过程,作为废弃物被抛弃,这既增加了资源消耗,也污染了环境。如宾馆的一次性牙刷,饭店的一次性筷子,婴儿所用的纸尿裤以及人们购物所用的一次性塑料袋等,都属于一次性的消费。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甚至许多耐用消费品,如汽车、冰箱、电脑等也具有了“一次性消费”的性质。“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的消费观念使得商品的寿命变得越来越短,更新换代的频率越来越快。“用过即扔”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人们在享受一次性消费品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产生了大量生活垃圾,造成了环境破坏。
  
  二、循环经济与消费伦理转向 
  
  “循环经济”一词是K•鲍尔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生态经济学时最先谈到的。鲍尔丁认为,地球经济系统犹如一艘宇宙飞船,尽管地球的资源系统大得多,但是,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不过,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主要采取的依然是“末端治理”的环境保护方式;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入发展,人们才更加重视从源头进行污染治理,循环经济由此才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快速的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定义为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从而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的经济[6]。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以及再循环原则,统称3R原则。减量化原则指在投入端实施资源利用的减量化,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做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按照减量化原则,在生产中要尽可能使产品轻型化、小型化,产品的包装应简单朴实而非奢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再利用原则要求制造商在保证服务的前提下,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特别是要抵制一次性用品的泛滥,产品和包装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换代;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
  
  循环经济强调经济的可持续性,更重视生态的可持续性,它无疑是解决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破坏之间矛盾的最佳模式和最切实可行的途径。因为循环经济正是利用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来调控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实现人类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并使之达到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的3R原则能够最大可能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发展”。循环经济始终力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尽可能地融入生态环境这个大系统中,始终把利用自然和维护自然系统的稳定性放在有机统一的地位上,从而能够在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保持自然生产力的不被破坏和生态环境系统相对的动态平衡。在循环经济中,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了自然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兼顾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因而能够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循环经济的出现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观的一种否定和变革。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是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它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核心,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并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社会财富的增长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追求经济的无限增长以及追求物质财富的无限增长成了至高无上的目标。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的消费观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片面的消费观,它把对物的无尽占有视为衡量个体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把消费本身视为人生的重要目标,造成了消费价值观的扭曲。从循环经济的内涵和3R原则中,我们不难看出它内生的消费价值理念的转向,即从不可持续的消费观向可持续消费观的转向。可持续消费与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如联合国环境署在1994年发表的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的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可持续消费是“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7](P53)这才是循环经济下可持续消费应有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在循环经济中,对自然索取的最小化,对环境的污染最小化,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追求生态价值的增殖化是一种根本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取向必然会带来一场消费理念的变革。
  
  三、循环经济下的消费理念
  
  作为一种新的环保理念,循环经济的消费伦理转向集中体现为对工业文明以来盛行的欲求消费、符号消费、异化消费以及一次性消费的批判和摈弃,并积极倡导一种消费方式的伟大变革,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倡导以下四种消费理念上:
  其一,适度消费。适度消费就是在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人们的消费不超出自然的承载能力,并杜绝过度消费和避免超前消费。适度消费是对环境友好的合理消费的体现,它以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为标准而不是鼓励对物质资源无止境地占有,并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改变挥霍性的消费方式。虽然人们的需要的内容和水平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但不论怎样变化都应限制在生态环境所能允许的范围内,特别是要避免和限制奢侈消费和过度消费。
  其二,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当代人类消费道德的一种新境界,要求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自觉抵制对环境有影响的物质产品和消费行为,购买在生产和使用中对环境友好以及对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绿色消费要求消费者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自己的消费理念和购买行为去影响企业,增加其生产绿色产品的压力和动力,促使企业向循环型企业转变。
  其三,简约消费。节俭在今天并非一种过时的美德,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和浪费是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美国学者布郎(L.R.Brown)曾这样估价节俭对于保护环境的现实意义:“自愿的简化生活,或许比其他任何伦理更能协调个人、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各种需求。它是对唯物质主义空虚性的一种反应。它能解答资源稀缺、生态危机和不断增长的通货膨胀压力所抽出的问题。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实行了自愿的简化生活,可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疏远现象,并可缓和由于争夺稀少资源而产生的国际冲突。”[8]简约要求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主动减少对资源的消耗,避免过度包装,尽可能对资源及制成品进行反复使用或循环使用,注重对物品的修复再利用而不是替代。
  最后,追求精神消费。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且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重要原因,归根到底在于人有一种精神生活,有一种精神需求。人终究不是满足于物欲的动物,而是社会动物、精神动物。人有超越于其它动物的品格:有永无休止的求知欲望,有追求完善的审美情感,有求真、向善的精神超越性。对精神需要的追求,不仅能调节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平衡,而且能防止人一味地沉溺于物质享乐,疏远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消费对于提高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起着关键的作用。一旦人的物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精神生活就决定了人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不仅要追求物质消费,更应追求精神消费,健康的精神消费将会丰富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体悟,深化人们对生存价值的认识,为克服全球生态危机形成强大的道德支柱和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这也是可持续消费的意义所在。
  循环经济在国外已处于实际应用阶段。就我国而言,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不能重复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即不能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重污染为代价换取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中国2l世纪议程》指出:“中国只能根据自己的国情,逐步形成一套低消耗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使人们生活以一种积极、合理的消费模式步入小康社会。”[7](P54)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上我们面临的问题并不亚于任何国家。因此,倡导并力行循环经济的消费理念,大力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进行一场消费方式的彻底革命,转变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摈弃消费主义在我国的泛滥,切实促进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万俊人.道德之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89.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68.
  [3][美]舒尔曼.技术文明与人类未来[M].北京: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