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转变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社会充满发展活力的同时也面临价值冲突。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共识体系,就要高度重视和谐文化建设,确立社会主义和谐主导价值;始终坚持和谐文化建设,重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创新社会主义价值理念。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共识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7)02009204
一、社会转型中的利益多元与价值冲突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一是利益分配主体的多元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原来的“两阶级、一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三大利益群体,由于获得利益的资源不同内部分化出具有明显差别的利益群体,同时社会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利益集团和利益主体。原有计划体制下相对简单的利益群体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利益群体及其不同的利益需求。二是利益分配方式与分配要素的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个人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往单一的按劳分配模式被打破,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也能按贡献参与分配,逐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三是利益分配结果的差距拉大。利益分配方式从单一向多样化的变化,必须引起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动,打破过去那种以平均主义为基础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5,超出正常社会对于收入差距所能承受的程度[1]。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
客观地看,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力地发挥了利益驱动的功能作用,它在迅速推动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的分化。但是,过度的、无序的社会分化则不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这直接导致了社会不和谐因素大量出现。对此,亨廷顿认为:“到了21世纪中叶,所有传统社会都变成了过渡性社会或处于现代化之中的社会。正是这种遍及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促使暴力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因此,“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进程却滋生着动乱。”[2]不言而喻,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是很正常的,如利益冲突的加剧、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人们的社会期望值及参与意识提高、政府的执政危机、后现代化国家的国际影响等,但是利益多元化造成的冲突加剧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加之社会转型期调控体系的缺失、社会整合机制落后于社会结构变迁,更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利益的无序分化。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利益系统的任何波动和变化,都会形成强烈的心理态势和社会震荡,从而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联动,引发基于价值观差异基础上的利益冲突。可见,利益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基本的导向作用。
应该说,“‘价值冲突’从表面来看是两种价值的彼此否定和相互竞争,例如道德价值与利益价值的冲突,政治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冲突等。可是,一种价值和另一种价值就其本身来说是不会冲突的,发生冲突的是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当价值观念肯定一种价值而否定另一种价值,选择一种价值而放弃另一种价值时,两种价值才会在观念中产生冲突。价值冲突的实质就是价值观念的冲突,在价值观念冲突之外并不存在价值的冲突。”[4]价值冲突既是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也是深化社会转型的重要原因。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所有价值客体(或价值源泉),只有在满足国家(或集体)这一价值主体时,才是有价值的,个人也只有在满足国家(或集体)时也才是有价值的,这唯一的价值主体的存在使得价值冲突不可能发生。由此,我国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价值观念形态相对单一,形成了社会本位、集体本位的价值体系。然而,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相适应,价值主体日趋多元化,国家(或集体)是价值主体,企业、个人也是价值主体,各主体的利益整合再无法简单地归结为或化约为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助推下不同价值主体致力于不同的价值选择,价值的选择与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必须指出,利益格局的转变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社会充满了活力,激发了人们劳动和创造的内在动力,但利益矛盾和价值冲突也使社会进入了矛盾高发期,加大了社会风险。在社会冲突理论的视域中,利益格局的转变只是导致社会冲突行为发生的间接原因,而由利益变动导致的不公正感和生活满意度的下降,才是导致冲突行为产生的直接根源。因利益分配和收入差距形成的价值认识落差,与“相对剥夺感”的产生,在一部分人中间形成“价值虚无、无所适从”的状况,造成价值失范、目标缺失现象,这不能不影响到人们对现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美国社会学家科塞十分重视社会价值冲突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他把冲突分为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在科塞看来,现实性的冲突与价值客体的匮乏密切相关。在一定意义上说,价值冲突的强度与客体的匮乏度成正比。如果价值客体是十分充裕的,那就不可能形成价值冲突,如果物质产品匮乏,那么社会的物质价值层面的冲突不可避免,如果精神产品匮乏,那么社会的精神、文化价值层面的冲突也就在所难免。因此,只有“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5](P5),实现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物质匮乏和精神匮乏的问题,从而避免价值冲突乃至社会冲突的发生,为向更高层次的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共同理想的价值诉求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现存的一些利益冲突和价值冲突是正常现象。然而,任何社会的维系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秩序轨道上运行的,秩序化的社会客观上要求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均衡,这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纵观古今,构建和谐有序的美好社会是千百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在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发端于孔子、墨子、老子、孟子关于和谐社会的设想和对和谐社会状态的憧憬,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在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预言以及欧文“共产主义和谐新村”实践等,与东方的和谐理念交相辉映。然而,在阶级社会里,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社会和谐局面的维系依赖于统治阶级的暴力统治和强力的军政控制。因此,上述和谐社会的设想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直到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反题,才科学地回答了人类走向和谐社会的基本命题,“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6](P294)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消除了资产主义社会中经济、政治、社会的不和谐状态,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和谐社会”价值的本真,从而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方向。
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鲜明地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5](P1)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作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理想目标,极大地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深刻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价值理性。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6](P56)。实践的特点就是将人的价值理想转化为现实,实现人类“应然”状态的价值理想与“实然”形态的历史发展的统一。因此,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只有人与人和睦相处,安定团结,致力于共同发展,国家才能兴旺,民族才能昌盛,社会才能进步。当前,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确立,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特别是经济发展带动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使社会体系的各个层次出现了不协调、失范的现象,社会利益均衡机制亟待相应地完善和发展起来,发展和矛盾的互嵌并存。这决定了任何改革措施都必须以积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护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积极性,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为价值指向,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运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价值。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大的战略工程除了表现出社会稳定、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等和谐社会的共性外,还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5](P4)只有正确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根本价值,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改革才能获得共识,社会主义才能实现有效发展。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5](P2)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的跃迁,无疑成为凝聚全国人民奋斗意志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三、实现和谐社会价值共识的文化维度
任何制度体系都是围绕着某种价值理想实现的制度安排。不同的价值理想构成了不同制度的内在精神和品格,使不同制度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气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大量复杂的利益矛盾,解决社会利益冲突与矛盾,实现社会和谐,需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被全体成员广泛接受并内化为价值共识,这样的社会发展才有价值意义。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共识体系,就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在多元化利益格局中不断完善符合时代精神的多向度的新价值系统。
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就是在承认不同利益矛盾和价值冲突的前提下,进行利益协调和价值沟通,通过协商、妥协和协调,寻求统一或寻找“共同点”,来缓和或化解矛盾和冲突,社会才不至于陷入动荡与冲突之中。对待价值冲突的总体原则是:正视差异和对立,寻找统一和共同点,在冲突中寻求新的价值世界。这里所说的“共同点”,就是具体情况下的共同价值或价值共识,它反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性的利益、需要和能力状况,表现了人们对于普遍价值的认同。因此,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社会价值共识的整合。在差异中求和谐,在对立中求协调,在冲突中求共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坚持的价值共识的表征。
首先,高度重视和谐文化建设,确立社会主义和谐主导价值。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7]。通过和谐文化建设,使和谐成为我们社会的主导价值,成为社会群体在观念上普遍认可并在行动中践行的价值标准,能够为人们的价值评价、价值选择提供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为此,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价值共识,形成和谐共存的和谐理念和与和谐精神,使尊重、理解、文明成为社会氛围的基调,有利于促进全体社会成员人格、意志、品格的完善,形成积极、健康、包容、宽容的心态,才能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
其次,始终坚持和谐文化建设,重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社会个体的、集团的价值选择、价值认同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相协调,有利于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打牢共同价值观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最后,不断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创新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一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要求我们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根本的价值导向。二是要树立社会公正的价值理念。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诉求。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各阶层共同享有公平公正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的社会,公平问题的实质是价值合理共享,即改革发展的成果能否惠及十几亿人民的大问题。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要不失时机地、果断地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应当是我国的最佳价值选择和价值共识。三是要坚守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的基本价值诉求是在人们生活的物质层面实现共同富裕,把贫富差距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避免出现两极分化,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立栋.目前我国基尼系数达到0.45,已接近拉美国家[N].中华工商时报,20060313.
[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3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4]兰久富.社会转型与价值冲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3).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N].人民日报,20061024.责任编辑:李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