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大前后党的思想解放运动

2007-12-29 00:00:00井建斌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2期


  摘 要:我们党八大前后曾经历过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以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为根本前提,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探索,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资源,其惨痛教训也为我们党提供了宝贵的反面借鉴。
  关键词:八大;思想解放;毛泽东思想;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7)02003104
  
  八大前后党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特点
  
  八大前后,即从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到1957年9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扩大)召开,我们党经历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虽然在规模性、持续性和深刻性上,与五四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等具有“最大当量”的思想解放运动不完全在同一个层面上,但在党的历史上毕竟还是一次具有“次大当量”的思想解放运动。与历次思想解放运动相比,这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很多特点,其中主要特点有两个。
  第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变化带来的冲击波,是这次思想解放运动兴起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苏共二十大批判了个人崇拜,指责斯大林滥用职权、违背集体领导原则、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揭示了斯大林在农业、卫国战争、国内民族关系和对外政策等方面的错误,提出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应当和平共处、经济竞赛以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有可能通过掌握议会多数席位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张。由于长期照搬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和经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忽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不重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系和矛盾,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在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批判冲击波的影响下,这些国家的人民要求摆脱斯大林模式,克服个人崇拜,从本国国情出发,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呼声日益加剧。在1956年6月和10月,波兰的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的十月事件先后发生,引发了这两个国家国内严重的罢工、游行乃至骚乱和暴力活动的升级,启动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率先对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进行改革的历史进程。面对上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变化,我们党以《人民日报》编辑部的名义先后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阐明了自己的原则立场。在这两篇文章中,我们党一方面肯定了苏共二十大对个人崇拜的批判,表示坚决反对教条主义,主张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必须同本国、本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相结合,认为别的国家不应该原样照抄苏联的一切经验;另一方面,驳斥了国际上各种敌对势力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攻击,反驳了苏共对于斯大林的全盘否定,论述了如何全面客观看待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所犯错误的问题。以此为契机,我们党开展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进程。
  第二,照搬苏联经验急剧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暴露出来的严峻问题,是这次思想解放运动兴起的最基本的内部因素。我国原计划用三个五年计划而实际只用了三年时间就急剧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在其完成后就暴露出一系列严峻的问题。这主要体现为:迅速建立起来的单一公有制和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超越了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市场、社会、个人以及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中的应有积极作用;经济建设中的急躁冒进倾向,致使无视客观规律和现实国情的革命浪漫主义弥漫一时;对知识分子激进式的思想改造和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大批判,严重损伤了知识分子进行学术活动和民主党派进行参政议政活动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执政党的地位滋长了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作风,使党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险。为了积极应对上述严峻问题,同时为了更自觉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主要成员通过调查研究,亲自参与和积极推动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毛泽东早在1955年底就提出了“以苏为鉴”的要求,从1956年2月起又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亲自听取中央的工业、农业等34个部委的工作汇报,最终形成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初步解决了如何摆脱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束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问题。刘少奇从1955年12月起开始在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进行调查研究,听取工作汇报,最终在他主持起草的八大政治报告和八大前后的重要谈话中,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构想增添了重要内容。周恩来在1956年1月至3月期间受中央委托主持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和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对共产党与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最终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著名论断。陈云在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手工业和个体小商贩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最终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著名论断。邓小平通过主持党章修改和修改党章报告起草工作,对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八大前后党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内容
  
  八大前后党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对当时国内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为根本前提,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取得了丰硕理论成果。
  第一,在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上,党的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对当时国内主要矛盾准确判断的这一根本前提出发,这个决议提出了当时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我们必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正确的政策,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来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
  第二,在经济建设上,一是提出了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中的各方面关系,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新构想。毛泽东在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撰写了《论十大关系》这部重要著作,对处理好经济建设中各方面关系做了全面和深刻的探索,还在各种场合对这方面的思想进行了充分的阐释。
  陈云提出:“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至于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因此,我国的市场,绝不会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而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在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1](P13)
  
  第三,在政治建设上,一是提出了要处理好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之间的关系,二是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做出了明确定位。毛泽东对处理好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重大探索,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毛泽东强调指出:“至于各民主党派是否能够长期存在下去,不是单由共产党一方面的愿望作决定,还要看各民主党派自己的表现,要看他们能否取得人民的信任。”[2](P790)他认为,所谓互相监督,当然不是单方面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在他看来,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大家知道,主要监督共产党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但是有了民主党派,对我们更有益。”[2](P790)周恩来认为,我国知识界的面貌已发生根本的变化,“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3](P162)。
  第四,在文化建设上,提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正确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毛泽东认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一种风格、一种学派,都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2](P784)。从这个基本判断出发,毛泽东强调可以而且不怕批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真理,它是不怕批评的。如果马克思主义害怕批评,如果可以批评倒,那末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用了”[2](P786)。他号召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在人们的批评中间,就是要在斗争的风雨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2](P786)。对于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他认为只有采取讨论、批评、说理的方法,才能真正发展正确意见、克服错误意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为了保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正确执行,毛泽东提出了鉴别人们言论行动是否正确的六条政治标准,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这两条。“提出这六条标准,是为了帮助人民发展对于各种问题的自由讨论,而不是为了妨碍这种讨论。”[2](P789)
  第五,在社会建设上,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刘少奇在八大政治报告中宣告: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毛泽东在1956年12月4日写给黄炎培的信中说,我们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了,但是人民内部的问题层出不穷。同年2月27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确立为我们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科学阐述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毛泽东指出,国内还有反革命,但是已经不多了,革命时期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工作重点应当转向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毛泽东指出,工人和农民是积极因素的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积极因素的力量;反动势力虽然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毛泽东强调,要注重把五亿多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分配问题上,必须兼顾国家利益、合作社的利益、农民的个人收入的关系。毛泽东还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为它服务,要注重把几百万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给予那些真正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知识分子以信任,“从根本上改善同他们的关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必须解决的问题,使他们得以积极地发挥他们的才能”[2](P779)。对于少数人闹事的问题,毛泽东认为应当从领导上的官僚主义和对群众缺乏教育上找原因,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办法去解决。为从根本上避免闹事,“必须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很好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恰当的处理各种矛盾”[2](P792)。
  第六,在党的建设上,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若干重要原则。邓小平指出,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革命党,成为了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他认为,党的历史方位的这一重大变化,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而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结果,必然发展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这种错误在我们党内也不是比前几年减少了而是比前几年增加了”[4](P214)。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要求在执政党建设中,“党必须经常注意进行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斗争,经常警戒脱离群众的危险。为此,党除了应该加强对于党员的思想教育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从各方面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并且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4](P215)。
  
  八大前后党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地位
  
  八大前后党的思想解放运动涉及到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在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可不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就不可能有我们所知道的八大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那些探索。”[5](P11)
  首先,八大前后党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虽然八大没提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但八大前后却是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曲线有两个“高原”状[5](P14)。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而成熟的时期。围绕建设新民主主义这个主题,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其他成员一道,对毛泽东思想的多方面展开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形成了关于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思想,把毛泽东思想推向新的发展高峰。尽管新民主主义建设思想没有得到充分实施就悄然“流产”,但却在思维逻辑和价值取向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建国到党的八大前后,则是毛泽东思想的第二“高原”,八大前后党的思想解放运动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主要成员的参与和推动下,使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多方面展开,形成了最初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毛泽东思想推向又一个新的发展高峰。要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上的重大理论贡献,就不能不重视研究八大前后党的思想解放运动。
  其次,八大前后党的思想解放运动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资源。八大前后党的思想解放运动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初步触及和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扩展理论视野、作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今天,我们要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渊源,就不能不重视研究八大前后党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三,八大前后党的思想解放运动中途夭折的惨痛教训,也为我们党适时成功发起思想解放运动进而有效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借鉴。导致八大前后党的思想解放运动中途夭折的一个直接和基本的原因是,面对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在党的整风运动中给党和政府工作以及党政干部作风提出的尖锐批评言论,以及极少数右派分子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我们党对于国内阶级斗争和右派分子进攻的形势做出了过于严重的估计,进而在知识分子集中的高等院校、民主党派、文艺界、新闻出版界、科技界、卫生界中,以极易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大鸣、大放、大字报、答辩论”的全国性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开展了反击右派的斗争。反右扩大化的恶果,不但使党的整风运动的主题由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变成了反击右派的斗争,而且导致了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扩大)在全面肯定反右派斗争的基础上,轻率地改变了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并且开始了对反冒进的综合平衡稳步发展的经济建设方针的不断升级的批判。在今天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作用凸显、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形势下,党要适时成功发起思想解放运动进而有效推进理论创新,就必须尊重和鼓励那些数量不断递增、经济日益自立、政治追求自主、思想日趋活跃的知识群体,负责任地通过合法的表达渠道,允许其充分发表对党和政府工作以及党政干部作风存在问题的建设性的批评,认真听取其对党和国家事业未来发展的各种制度安排、文化选择、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以及对外交往的建议。我们要在坚持党的领导和弘扬宪政精神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使党的思想解放运动所形成的理论创新的成果最大限度地形成全社会思想的共识。唯其如此,党的思想解放运动所形成的理论创新的成果才会更具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才会切实有效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从而使理论创新真正成为我们这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成为我们这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成为我们这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成为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参考文献:
  [1]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5]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何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