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媛
摘要:人的本质不是一种既成的存在,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自我创生的,对人的本质的占有和实现构成人的发展过程,人的本质的生成性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包括两个基本层次:一是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看,人的本质是劳动,这一层次构成人的类本质,即人的劳动本质;二从是人与人的区别层次,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层次构成人的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即人的社会关系本质。人的本质是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辩证统一,人的本质的层次性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促进人的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占有和实现,又要促进人的类本质的占有和实现,促进人的类本质的占有和实现是人的当代发展的突出需要。
关键词:人的本质; 人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7)11-0170-03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完善个体人格来促进人的发展,人的本质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既成的存在,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自我创生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包括两个基本层次:一是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看,人的本质是劳动,一层次构成人的类本质;二是从人与人的区别层次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人的社会关系本质,这一层次把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社会的人、不同的个体的人区别开来。人的本质是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辩证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要促进人的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占有和实现,又要促进人的类本质的占有和实现,促进人的类本质的占有和实现是人类从地域历史时代进入世界历史时代的突出需要。
一、 人的本质的生成性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根据
人和动物都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但是,动物没有发展的问题,而人却有发展的问题,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人的本质的获得方式与动物的本质的获得方式,即人成为人与动物成为动物的根本不同。从生物学的方面看,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与动物作为自然的存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动物的生命结构是特定化的,人的生命结构是未特定化的,人是非特定化的自然存在物。这里的“特定化”,是指生命器官对于生命机能的专门化。德国著名的哲学人类学家米夏埃尔·兰德曼说:“动物的器官适合于特殊的生活条件,而且每个物种的必要性,像一把钥匙一样,只适合于一把锁。”[1]人则不同,人是非特定化的自然存在物,“人的器官并不片面地指向某些行为,而是原初就非专门化。因此,他在本能方面也是贫乏的:自然没有对人规定他应做什么或不应做什么。”[2]作为自然存在物的未完成性是人所特有的,它既造成了人在生命本能上的显而易见的弱势,又给予人以巨大的开放性空间,人不可能像其他动物那样自然而然地生活在自然界中,人必须超越动物的生存方式。
自然的无情抛弃迫使人选择了自为的生存方式,即通过劳动的方式来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资料。马克思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自己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3]因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中引起的变化;而人则通过他们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是劳动。”[4]人的生命本能的弱势使人不得不肩负起自我完成的使命,这意味着动物之为动物是由自然规定的,动物只能在外界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通过改变自身的存在来适应外界的变化,动物的一切都由自然为之规定,动物是自然的成品和杰作。人通过改造外部世界的活动来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之为人经由人的自我创造来实现,人没有先定的本质。发展作为一种自我超越性的变化是与本质先定的观念根本不同的,在严格的意义上,一切动物都只有进化,人才有发展。
劳动所具有的超越性、能动性既表现为人不断建构和实现自我发展的理想,又表现为使人不断产生出新的自我发展的理想。人在不断的自我认识的历程中建构出新的人的理想存在,并努力通过人的实践去实现人的理想存在。因此,发展对于人才成为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本质的占有和实现就是人的发展过程,人的本质这种生成性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而上根据。
二、 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多维性的人性依据
人作为自然未完成的作品,其本质不是自然给定的,而是人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创生的,这是人的本质与动物的本质在获得方式上的根本区别。人的本质的这种独特的获得方式使得人具有三重本质: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人的本质是类本质、群体本质与个体本质的辩证统一。
人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存在,必然有着自身质的规定性,这种质的规定性,就是人的类本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本质与动物的本质在获得方式上的根本不同,“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5]“自由自觉的活动”即是人的实践,人的生命活动是以劳动实践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动物依靠本能维持生存,他们能不能生存下去,生存的状况怎么样,完全依赖自然所提供的现成条件。人类通过劳动“自己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他自身的自然。使他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6]劳动使人类取得了生存的控制权和主动权,人类所特有的语言、意识、理性、文化、思想在劳动中产生和形成,整个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之上。劳动把人从动物界提升为一个不同于动物的类,并成为人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劳动作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构成人的类本质,它是人与其他物类的根本区别。
人通过劳动从动物王国中提升出来,成为有别于动物的存在,劳动成为“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方式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7]也就是说,劳动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分工协作来进行的。不同的个体因分工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现实个体当下状况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空间。从纵向看,既有的社会关系是历史的产物,又是新的社会关系形成基础;从横向看,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的社会关系之间又是通过社会而联结成一个整体的网络。由此,社会关系造成了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的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的人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人处于社会关系当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可以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9]社会关系由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总和决定,它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内容,基本的社会关系包括血缘关系、物质关系、政治关系、精神关系等等。由于社会关系的不同,社会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群体,社会关系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性和区别性是社会群体产生的根源所在。同时,个体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个体是怎样的人,也通过他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汇集而成,个体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着个体的本质,它是个体特殊性的根据。
人既有类本质,又有群体的本质和个体本质,类本质不能概括所有的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也不能完全归结为类本质。学术界长期以来主要研究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甚至把人的类本质归结为社会关系本质,实际上是混淆了人的三重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实践活动是人区别与其他物类的规定性,“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与人相区别的规定性,这两个规定性在实践中实现为人的完整的、统一的本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它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0]可见,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的“人”不仅指作为个体的人和群体的人,也包括作为类的人。从人的本质的不断占有和实现就是人的发展的过程来说,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就是对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全面占有。
人的本质由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促进人的类本质的占有和实现,又要促进人的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占有和实现。
三、 促进人的类本质的占有和实现是人的当代发展的突出需要
1. 类意识的培养和提升是人的当代发展的需要。人的当代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时代背景当属“全球化”。由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在横向联系上正日益跨越地域、文化的空间障碍和社会障碍,超越民族国家主权版图的界限,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全方位的沟通、联系、交流、互动,这无疑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人类历史日益向世界历史转变,人类开始作为一个整体而活动、生存和发展,以共时态意义上的类主体身份改造自然、治理社会和发展自身,发展中的类意识得以萌生。生产与生活的全球化使个体的实践活动愈来愈具有世界性,个体主体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独立性,个体的交往行为跨越国界,其范围不断拓宽。尤其是随着各种交往媒体的发展,人们之间跨空间、跨时间的交往得以实现,并越来越广泛、深入和频繁。阶层之间、地域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界限被更深广地打破,群体的社会关系十分错综复杂,个体社会关系越来越丰富。群体社会关系和个体社会关系的全球化特点决定了人对自己的本质的占有和实现,亦即在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发展层面上,需要从抽象的类意识的向具体的、现实的类意识的升华,这是肩负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意识提升和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回避和推卸的时代责任。
2. 类意识的培养和提升是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本质要求。从我国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人的本质占有和实现的现实社会基础,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模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模式是我国现阶段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和谐创生的国内社会现实背景,这一社会现实背景要求把现实的和具体的类意识作为人的本质占有和生成的要求。首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实现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与个体本质的和谐统一作为其对人的本质的占有和实现的价值追求。其次,人对自己的本质的占有和实现只能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中行进的,脱离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去谈人的本质的占有和实现,是一种理论上的空谈;把人的本质的占有和实现停留在现有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中,则是一种故步自封的做法。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中国人一直生活在一个农业文明的形态中,生活世界充满自然的色彩,人与人之间主要以血缘关系和天然感情来维系,传统、习惯和经验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还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期,不同的群体和个体由于其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从个体方面看,有些个体尚处于“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向“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发展形态;有些个体已经进入了“人对物的依赖”的发展形态;而有些个体则正向“人的独立性”发展形态迈进。相应地,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与个体本质的关系也是呈现出多种存在样式。所以,人的本质的占有和实现必须立足我国社会发展现实状况,一方面通过社会发展不断促进人的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和谐性,另一方面又必须防止过于理想化的倾向,使类、群体和个体的相互作用达到最佳统一,把三者相互碰撞所引起的代价减少到最小程度。
3. 人的类意识的培养和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来看,传统的和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类意识的培养要么是太抽象,要么是被忽视。在改革开放之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偏向于培养人的阶级意识和抽象的人类意识,没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意识培养的应有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个人出场”成为教育聚焦点,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教育对人的个性发展的关注,人的个体意识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得到了特别的关注。但是,人的类意识的培养还没有引起理论界和教育界的充分关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在人的思想意识的培养上还没有把培养人的类意识、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很好地统一起来,在人的类意识的培养上,要么是只说抽象的人类意识,要么是忽视人的类意识的应有培养。
在现实中,类意识尚处于一个初步自发形成阶段,由于自觉的类意识的缺乏,使得人的生存的内在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并加重了人自身的生存困境,通过人的自觉加快这种转变乃是一个需要努力的实践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
参考文献:
[1][2]米夏埃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4][5][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9][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责任编辑 李 萍